我們玩的竟然又是古人玩剩下的?
想不到高價出售的手辦在古代是家家戶戶的七夕必備!且不說古代小孩兒對它愛不釋手,已婚婦人也将其視作吉祥物。
《夢華錄》中,顧千帆都要拿它來哄趙盼兒開心。
圖 | 影視劇《夢華錄》截圖
這個古代手辦便是圖中提到的“磨喝樂”。磨喝樂是一種泥土做的小玩偶。可它并不“土裡土氣”,而是穿着小紅背心,系着小紗裙,有的甚至還戴着小帽子。
這種名為磨喝樂的古代手辦,會在七夕這一天備受尊重。古代男女不僅要對它們祭拜,連古代畫家也不忘将它們繪制入自己的佳作。
供奉磨喝樂
圖 | 明人仿仇英《漢宮
乞巧圖》(局部)- “祭案”
圖 | 宋·泥孩兒 | 現藏于湛江博物館
乞巧佳節,人們通常以“磨喝樂”來供奉牛郎和織女。磨喝樂,為梵音音譯,原指佛祖釋迦摩尼蛇首人身的兒子,後來随着佛教的傳播逐漸演變為小泥偶。小孩子将磨喝樂當玩具,對已婚婦女而言,那便寄托了早生貴子和多子多福的心願。
乞巧節的風俗活動并非女子獨立完成。通常她們會尋得一位威望較高的女子牽頭,再至庭院好看的家中聯合舉辦。姊妹朋鄰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她們打扮得美麗動人,相聚跪拜織女。祭案上擺放着供品、香爐、鮮花紅紙,少女和婦人們先是秉燭焚香為自己、為父母、為姊妹虔誠祈願,後又聚在一起吃食賞玩。
在《漢宮乞巧圖》中,祭案上姿勢奇特受女子跪拜的那個小泥人便是古代手辦磨喝樂。
古代女子七夕做什麼
随着牛郎織女天上相會,民間女性也在不同的風俗活動中展現着綽約仙姿。
乞巧活動花樣繁多,均寄托着女子對靈巧手藝的美好向往。這其中“鬥巧”最能判定巧拙,主要包括穿針乞巧、對月穿針、喜蛛應巧等形式。
圖 |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局部),絹本設色,縱29.8厘米,橫377厘米 | 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漢宮乞巧圖》将古代女性的乞巧秘密繪入其中。女子三五成群,眉眼間掩不住的歡欣雀躍,她們忙于不同的風俗活動,舉止投足間盡顯娴淑端莊。
圖 |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局部)- “對月穿針”
穿針乞巧:女性比賽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穿完者被稱為得巧,穿得慢的人則被稱為輸巧,後者要給前者贈送禮物。
對月穿針:七夕月下,家家戶戶的婦人和姑娘在虔誠祈禱後,便拿出五彩絲絨和特制銀針,對着朦胧的月光穿針引線。如果哪位女性第一個将針穿完,那便預示着她能成為巧手女。
圖 |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局部)-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荊楚歲時記》記載“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應符”,喜子即指蜘蛛。古代女子将紅色的小蜘蛛放在小盒子裡,第二天清晨再觀察蜘蛛的結網情況。若是蛛網結得方圓得體、疏密得當,那意味着這位女子乞巧成功。
投針驗巧:明清時期,穿針乞巧演變的投針驗巧又風靡一時。乞巧節前夜女子将白天和夜間取的水各倒入一半,制成“鴛鴦水”。七夕當日再将這水曬一曬,等到了中午或下午就可以揭曉謎底了。她們取一根縫衣針輕放平于水面,若水底針影呈現出各種形狀則是乞巧成功;反之,如果針影筆筆直直地躺在水底,便是乞巧失敗。
圖 |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局部)- “品讀書卷”
魏晉時期,人們常常選擇在七夕這一天曬書曬衣翻經以避免蟲蛀。據傳這一天天門洞開,因此日曬異常強烈,文人雅客也多願意在這一天曝曬書籍。不過後來曬書日逐漸由七月七演變為了六月六。
此外,民間還流傳着這樣的傳說——如果在南瓜藤或葡萄架下靜聽,還能聽見牛郎織女相會時的哭泣聲。
古代男子七夕做什麼
相傳七月七日不僅是情人重逢的日子,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第一顆星,主掌考運,因而古代想要求取功名的人對其十分敬重。出于對星宿的崇拜,七夕也稱為魁星節。文人雅士在這一天鋪設案台跪拜魁星爺,以求一舉奪魁。
拜魁星和拜織女相似。祭案上擺放着供品茶酒,考生在月光下虔誠地焚香禮拜,祈禱考運亨通。
七夕吃什麼
圖 | 清·任頤《乞巧圖》
巧果也稱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繁多,主要食材為常見的油、面、糖、蜜。白糖融化為糖漿,和入面粉芝麻,攪拌均勻之後在案闆上擀薄,心靈手巧的婦人将巧果捏成各式模樣,再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
乞巧節的瓜果也與以往不同。普普通通的瓜果雕成奇花異鳥,又有巧人在果皮表面浮雕出不同的圖案,樣式繁多新奇,堪比一幅幅美作。
圖 | 清《缂絲七夕乞巧圖軸》,縱47厘米,橫32厘米 | 藏于故宮博物院
想不到幼時我們為“脈脈不得語”悲歎時,中國古畫中的男男女女竟在這一天玩都玩不過來!回看古人畫作,畫卷中的男女端莊優雅,享受着與閨蜜友人相聚的日子,誠心為自己與家人祈福,這個節日又多了許多趣味。
于古畫來回之間,中國傳統節日盡顯無限魅力。
編審:張筱曼
責編:鄧莫南
策劃:彭 鋒
編輯:劉夢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