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考大家一個問題:如果說今天的飯店,跟十年前的飯店比,菜單上多了一道菜,是哪一道呢?
答:多了一道牛蛙。
你看,街邊店裡多了“幹鍋牛蛙”,燒烤店多了“錫紙牛蛙”,東南亞餐廳多了“咖喱牛蛙”,串串店多了“麻辣蛙腿肉”,本幫面館裡多了“酸湯牛蛙面”,就連西餐廳也有一道“奶油焗蛙腿”。
牛蛙已經成了網紅食材了啊。
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雙層炭火蛙鍋的文章,反響一般,店家的生意倒是紅紅火火。人們對這種新奇的吃牛蛙方式,存在着某種偏執的狂熱。
最近在年輕人中很火的雙層蛙鍋
我印象裡,年輕的時候在鄉宴上吃過燒田雞,覺得很美味。不過,在座的人,有不少都不敢吃。那時候田雞在菜單上出現得很少,牛蛙就壓根沒見過。
牛蛙和田雞都是蛙,雖不是一種蛙,但很像,肉制口感類同,燒法也相近。姑且算是同源吧。
後來慢慢的,在無錫開始有牛蛙菜出現,到今天,牛蛙成了幾乎每個餐廳菜單上都會有的菜。
甚至現在出現了不少專門做牛蛙的餐飲店,還是全國連鎖的,生意火爆。茂業的“蛙來哒”我吃過兩次,味道還行,就是有點油膩。後來看媒體訪談,這家店的創始人,現在年入五個億!
換做五六年前時候的我,絕對想不到,這醜陋的牛蛙,如今竟能受到如此追捧。
我起初認為,會不會隻有我們這一帶才吃牛蛙,一問才發現不是。由南至北,全國各地,牛蛙都是受追捧的料理主角。
上海的廚師朋友告訴我,上海定西路上現在開出好多牛蛙店。定西路以前隻是條美食街,賣砂鍋粥比較出名,自從牛蛙火了,就成了牛蛙一條街了。
我在無錫大衆點評上搜“牛蛙”,顯示有1592個相關商戶
無錫也有牛蛙一條街。無錫的牛蛙街叫“李巷”,是一條由西向東的小巷子,又窄又破,巷子從曹張新村出發,出巷口正對着清揚路家樂福。
李巷兩邊擠滿了各式“麻得跳”店,無錫的牛蛙流行文化,就發迹于此。确切的說,無錫的牛蛙發祥地,是李巷中段一家叫“漢鄉小吃”的店。我很早以前吃過這家,味道跟常規的麻得跳類似,但又略有不同,形容不上來,總之很抓人舌尖。
漢鄉小吃,無錫“麻得跳”發祥地
現在去看這家店,還在李巷,但它不像隔壁的“貓小胖”或者“小江麻得跳”,早就翻修擴張煥然一新——它仍然是幾年前的老樣子。門頭破破爛爛,毫不起眼,第一次去的人八成會找不到。
但他是公認的無錫宗師級别的麻得跳店,也是李巷最早做麻得跳的店。店老闆身材膀大腰圓,脾氣很差,完全沒服務可言,奇怪的是慕名前去的客人卻一直絡繹不絕。
傳說這家店晚上廚房不開燈,老闆摸黑做牛蛙,為的就是防偷師。我有次晚上路過,還特地看了一下,果真沒開燈。
我在無錫吃過最好吃的牛蛙,就在李巷,但不是漢鄉小吃。我最喜歡吃的那家店已經關門了,是一對四川夫妻開的,男主廚女主客,牛蛙都是現活殺,鮮嫩不塞牙。我吃過那麼多家牛蛙,就他一家不塞牙。我帶朋友,朋友帶朋友的朋友,幫他們拉了不少生意,但最後還是抵不過房租,回四川老家了。
我一直想搞清楚一件事,牛蛙究竟是怎麼火的?
為此我查了不少資料。網上好多文章都提到,牛蛙之所以火,跟前年一個叫“旅行青蛙”的手機遊戲火有關。
我覺得是瞎扯淡。說牛蛙是被一個手機遊戲帶火,我是斷然不信的。至少這不會是主要原因。
要我說,牛蛙火的原因很簡單,就兩個字,好吃呗。
牛蛙肉鮮嫩可口,牛蛙腿營養飽滿,牛蛙皮筋道入味,加上牛蛙做法多樣,容易做成網紅,不火沒道理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衆喜歡吃牛蛙。
至于牛蛙菜最早是從哪發源的,我猜牛蛙應該是四川廚子帶火的,什麼美蛙魚頭、炭火蛙鍋,長得就像川菜系裡出來的。
我接着考據,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好多信息指向一條線索:牛蛙曾經被作為國宴菜,宴請過外賓。
1984年,美國總統裡根訪華,時任領導人決定以閩菜接待,強木根、強曲曲兩位閩菜大師受召前往釣魚台國賓館,為其制作國宴。當年的國宴菜單,也被保存了下來。
1984年裡根訪華時的國宴菜單
其中,一道“香油石鱗腿”,正是今天牛蛙菜的前身。
準确的說,石鱗和牛蛙也略有不同,不過這道石鱗腿,算得上國内最早把蛙類料理端上正經餐桌的記錄了。
據說這道菜用的是“野生石鱗,取後腿,抓粉入油,炸後再加汁悶出,講求油炸後不熱,保住石鱗鮮嫩,考驗技法火工”。裡根總統品嘗後,贊不絕口。
根據當年國宴做法,複刻的“香油石鱗腿”
想不到,網紅牛蛙竟也出身豪門,詫異詫異。
但這也給了我一個喜歡吃牛蛙的借口:别看牛蛙其貌不揚接地氣,曾經也是國宴菜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