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反練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反練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3:19:49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反練?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修煉要訣歡迎轉載分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反練?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反練(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修煉要訣)1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反練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修煉要訣歡迎轉載分享

太極拳不難學,新拳友隻需按照教程反複連續

注意事項 :

(一)速度要均勻

(二)架勢不可忽高忽低

(三)要适當掌握運動量

(四)要持之以恒

此外,初學的人如果沒有專人指導,可幾個人在一起,采用互教互學的辦法來解決。例如,先由一人按照教程上的動作說明來指導其他人學練,然後依次輪換。要仔細地研究前面所說的鍛煉方法,正确掌握要領。這比一個人自己看圖解學拳,要快一些,好一些。

1.預備勢:要求立在不挺,頂勁領起,唇輕閉,齒輕合,下颌微内收,松肩含胸塌腰,屈膝松髋,使心氣下降。(重心于兩腿之間,氣沉丹田,面南背北)

2.金剛搗碓:練習時以身領手,達到上下相随、節節貫串。注意手法的同時,還要注意身法。左足向左前伸出,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輕而不浮。右拳落于左掌心内,與震腳要協調一緻,勁整、氣下沉。(出手與肩平,斜向左前方45度開步,腳跟着地)

3.懶紮衣:右手展開指肚用力,左手叉腰,虛虛攏住,不可用力。在即将形成定勢時弓右腿,右掌逆纏旋臂向右展開的同時,左腿用力,膝關節與髋關節不可蹬直。定勢時,放松左髋,氣沉丹田。(向右開步,目視右側)

4.六封四閉:兩手由捋轉按,要以腰為軸。在左右轉動時上體仍須正直,不要前俯後仰。兩掌向右按時,以右掌為主,左掌為輔,氣要貼脊背,裆口要圓。(雙手向左上方劃弧,略高于肩,成勢時面向西南)

5.單鞭:右手捏攏向上提時,肘易架起來,因此要注意随着身體轉正時沉肩、墜肘。成勢時,頂勁要領起,裆要開圓,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虛虛含住,方能心氣下降,氣沉丹田。(鈎手略高于肩)

6.金剛搗碓:雙手捋向右略快,左手向前擠要慢;右腳上步時,左腿要控制好重心,以腰帶腿;震腳前,右拳上提重心須下沉,震腳時将周身之勁發于右腳;身體要有意下沉,但不能左右傾斜。(身體左轉90度,成勢時面向東)

7.白鶴亮翅:此勢是明顯的大開大合,兩腿虛實要分清,手合足開,手開足收,上下相随。右肘兩次擡起且高于肩,不能有架肘之意,肘尖下垂。(開始時身體微左轉再向右轉)

8.斜行:右手要右劃弧時,以腰帶動肩、肘、手,但幅度較小,同時左手不要跟着向右轉。由于身體向左轉的幅度較大,必須将兩髋松開,雙膝微内含,膝蓋勿挺直。(面向東南)

9.摟膝:雙掌從膝蓋下掤起,由開轉為合,必須身體先動,而後身體先回,以身領手,虛實分清;摟膝成勢時要含胸、塌腰、坐腕、屈肘、屈膝、圓裆,周身相合。右腳要穩,左腳要虛,有欲進之勢。(兩掌心斜相對)

10.上三步:連續上步動作,身法、步法、手法,必須協調一緻。

11斜行:右手向右劃弧時,以腰帶動肩、肘、手,但幅度較小,同時左手不要跟着向右轉。由于身體向左轉的幅度較大,必須将兩髋松開,雙膝微内含,膝蓋勿挺直。(面向東南)

12.摟膝:雙掌從膝蓋下掤起,由開轉為合,必須身體先動,而後身體先回,以身領手,虛實分清;摟膝成勢時要含胸、塌腰、坐腕、屈肘、屈膝、圓裆,周身相合。右腳要穩,左腳要虛,有欲進之勢。(兩掌心斜相對)

13.上三步:連續上步動作,身法、步法、手法,必須協調一緻。

14.掩手肱拳:上三步在邁第三步時,左手就開始向裡與右手相合。右拳前擊和左肘後擊要協調一緻。發勁時要求:“勁起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發于梢節。”(面向東南)

15.金剛搗碓:以身領手,達到上下相随、節節貫串。注意手法的同時,還要注意身法。(右手外旋劃至右上方時略高于肩)

16.撇身捶:在動作将要形成撇身捶時,重心仍須向右偏後移并下沉,不可過低,兩腿合住勁為宜。形成撇身捶時,右拳、左肘尖與左足尖要成一線。(目視左下方)

17.青龍出水:此勢要求下勢較低,裆口要寬而圓,并以腰脊為軸,左右旋轉,纏繞屈蓄,迅速抖發。重心來回移動,使腿步的纏絲勁表現的較為明顯。(左右發力要同時完成)

18.雙推手:左掌經胸前引右掌,身體略右轉,是欲左先右的過程。一引即可左轉身。即将形成定勢時,要松髋、松肩、沉肘,使氣貫指尖。(右拳變掌略高于肩)

19.肘底看拳:在身體由左轉變為右轉的同時,兩手由逆纏變順纏,由分變合。練習時要注意,腰要塌,氣沉丹田,不僅左肘尖與右拳相合,周身上下都須相合。

20.倒卷肱:退步時,腿先收後伸,雙掌一合一開(收足時雙掌合勁,後退時雙掌形成開勁),要求上下肢體協調配合,腰勁下沉,虛實分明,圓轉自如;每當向後撤步時,重心要移向前腿,轉體時,将中心移于後腿,雙掌由逆纏變為順纏。

21.白鶴亮翅:此勢是明顯的大開大合,兩腿虛實要分清,手合足開,手開足收,上下相随。右肘擡起且高于肩,不能有架肘之意,肘尖下垂。

22.斜行:右手向右劃弧時,以腰帶動肩、肘、手,但幅度較小,同時左手不要跟着向右轉。由于身體向左轉的幅度較大,必須将兩髋松開,雙膝微内含,膝蓋勿挺直。(面向東南)2

3.閃通背:身體左右旋轉,動作要快,注意扭腰、松髋,穩定重心,要特别注意重心的轉換與腰脊的配合,以身領手,周身相随。(右手向外旋劃出時,與頭同高)

24.掩手肱拳:右拳前擊和左肘後擊要協調一緻。發勁時要求:“勁起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發于梢節。”(面向東南)

25.六封四閉:兩手由捋轉按,要以腰為軸。在左右轉動時上體仍須正直,不要前俯後仰。兩掌向右按時,以右掌為主,左掌為輔,氣要貼脊背,裆口要圓。(雙手向左上方劃弧,略高于肩,成勢時面向西南)

26.單鞭:右手捏攏向上提時,肘易架起來,因此要注意随着身體轉正時沉肩、墜肘。成勢時,頂勁要領起,裆要開圓,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虛虛含住,方能心氣下降,氣沉丹田。(鈎手略高于肩)

27.運手:要以腰為軸,以身領手,上下相随,形成合勁,同時注意屈膝松髋,保持圓裆。28.高探馬:在右掌轉臂屈肘附于右颌下時,以腰脊旋轉,并與左掌配合,先卷後放,注意塌腰松髋。形成卷勁時左足要裡扣,要與腰髋協調配合,做到圓滿順随。

29.右擦腳:以肢發勁為主,雙掌逆纏上掤時以塌腰為主,雙掌上掤為輔。做到有上有下,雙掌下擊、足往上踢時,以身領手,由内而發。

30.左擦腳:以肢發勁為主,雙掌逆纏上掤時以塌腰為主,雙掌上掤為輔。做到有上有下,雙掌下擊、足往上踢時,以身領手,由内而發。

31.左蹬一跟:當雙掌相合時,肘窩要有雙開之意,,兩膝微合,髋要松開,提足掤臂則為蓄。氣沉丹田,蹬跟時勁要脆,須周身相合,支撐腿控制重心,足指抓地,足心要空。

32.上三步:連續上步動作,身法、步法、手法,必須協調一緻。

33.擊地捶:側身順膀,雖身體前俯,但尾闾中正,松腰、落髋、氣沉丹田,步法要穩固。

34.踢二起:此勢腰部先橫轉,繼而上下折疊,左右上下換勁,練習時要注意腰腿轉換,協調一緻。

35.護心拳:在右拳上舉、左拳外旋向下沉時,要以重心向右移為主,雙拳的動作為輔。雙拳一上一下,自然形成護胸的動作。重心移于右足時,雙拳同時向裡合。練習時要求裆口略低,兩腿虛實變換要分清,尾闾中正。

36.旋風腳:右足外擺時,身體要保持中正,将左髋松下,雙手莫失掤勁,給旋轉身體提供條件。此勢在身體左右旋轉中完成,要快、要整。

37.右蹬一跟:當雙掌相合時,肘窩要有雙開之意,,兩膝微合,髋要松開,提足掤臂則為蓄。氣沉丹田,蹬跟時勁要脆,須周身相合,支撐腿控制重心,足指抓地,足心要空。

38.掩手肱拳:右拳前擊和左肘後擊要協調一緻。發勁時要求:“勁起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發于梢節。”(面向東南)

39.小擒打:向前上步時,裆要開,虛實分清,屈膝松髋,重心下沉為主,身法調整合适,開步自然輕靈。兩腿虛實變化必須以身領手,上下相随。

40.抱頭推山:此勢大開大合,要注意上下配合,在雙掌平分時兩膝相合。雙掌經兩耳邊,同時上一大步推出,勁足而長,勢如推山。

41.六封四閉:兩手由捋轉按,要以腰為軸。在左右轉動時上體仍須正直,不要前俯後仰。兩掌向右按時,以右掌為主,左掌為輔,氣要貼脊背,裆口要圓。(雙手向左上方劃弧,略高于肩,成勢時面向西南)

42.單鞭:右手捏攏向上提時,肘易架起來,因此要注意随着身體轉正時沉肩、墜肘。成勢時,頂勁要領起,裆要開圓,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虛虛含住,方能心氣下降,氣沉丹田。(鈎手略高于肩)

43.前招:練習時要以旋腰轉背為主,身體向左轉,裆要開,兩膝需合。

44.後招:練習時要以旋腰轉背為主,身體向右轉,裆要開,兩膝需合。在前招變後招時,用勁方向改變,雙掌是順纏變逆纏,逆纏變順纏,而兩足不動,此時下肢的順逆變化比較明顯。

45.野馬分鬃:左右手輪流向左右兩側自上而下屈肘旋臂外撥,頂勁領住,裆勁要虛、圓。兩足随兩手交錯向前上步,要注意上下相随和身手的配合。

46.六封四閉:兩手由捋轉按,要以腰為軸。在左右轉動時上體仍須正直,不要前俯後仰。兩掌向右按時,以右掌為主,左掌為輔,氣要貼脊背,裆口要圓。(雙手向左上方劃弧,略高于肩,成勢時面向西南)

47.單鞭:右手捏攏向上提時,肘易架起來,因此要注意随着身體轉正時沉肩、墜肘。成勢時,頂勁要領起,裆要開圓,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虛虛含住,方能心氣下降,氣沉丹田。(鈎手略高于肩)

48.玉女穿梭:雙掌交叉,雙足下震,左足先震,右足後震,周身相合,左足前跳,跳得越遠越好,此勢為平縱法。左掌前推時,越快越好。在左足向前落地時,重心迅速跟上,腿要彎曲,緊接着向右轉體,重心下沉,身體放松,兩手自然與身體配合保持平衡。

49.懶紮衣:右手展開指肚用力,左手叉腰,虛虛攏住,不可用力。在即将形成定勢時弓右腿,右掌逆纏旋臂向右展開的同時,左腿用力,膝關節與髋關節不可蹬直。定勢時,放松左髋,氣沉丹田。(向右開步,目視右側)

50.六封四閉:兩手由捋轉按,要以腰為軸。在左右轉動時上體仍須正直,不要前俯後仰。兩掌向右按時,以右掌為主,左掌為輔,氣要貼脊背,裆口要圓。(雙手向左上方劃弧,略高于肩,成勢時面向西南)

51.單鞭:右手捏攏向上提時,肘易架起來,因此要注意随着身體轉正時沉肩、墜肘。成勢時,頂勁要領起,裆要開圓,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虛虛含住,方能心氣下降,氣沉丹田。(鈎手略高于肩)

52.運手:要以腰為軸,以身領手,上下相随,形成合勁,同時注意屈膝松髋,保持圓裆。

53.雙擺蓮:右足提起時,左髋要松,用腰勁使右足上提,身法屈蓄,身體不要起伏;擺足時不要單純以雙掌擊拍足面,而是以腰為軸帶動右足向外擺,雙掌以反方向迎擊。

54.跌岔:此時身體向下,兩腿叉開下跌,為跌岔。跌岔可以将左腿伸直與右膝全部着地,也可将兩腿一齊展開,為雙跌岔。練習時可根據自己身體條件來選擇,初練可以高些,熟練後可逐漸降低,以免将腿部拉傷。

55.金雞獨立:跌岔下去,變金雞獨立時,身體不能硬向上起,須用腰裆之勁向前沖起。金雞獨立,必須一條腿站穩,一隻手下按,另一隻手上推,兩者上下對稱,不可一味用力向上。

56..倒卷肱:退步時,腿先收後伸,雙掌一合一開(收足時雙掌合勁,後退時雙掌形成開勁),要求上下肢體協調配合,腰勁下沉,虛實分明,圓轉自如;每當向後撤步時,重心要移向前腿,轉體時,将中心移于後腿,雙掌由逆纏變為順纏。

57.白鶴亮翅:此勢是明顯的大開大合,兩腿虛實要分清,手合足開,手開足收,上下相随。右肘擡起且高于肩,不能有架肘之意,肘尖下垂。

58.斜行:右手向右劃弧時,以腰帶動肩、肘、手,但幅度較小,同時左手不要跟着向右轉。由于身體向左轉的幅度較大,必須将兩髋松開,雙膝微内含,膝蓋勿挺直。(面向東南)

59.閃通背:身體左右旋轉,動作要快,注意扭腰、松髋,穩定重心,要特别注意重心的轉換與腰脊的配合,以身領手,周身相随。(右手向外旋劃出時,與頭同高)

60.掩手肱拳:右拳前擊和左肘後擊要協調一緻。發勁時要求:“勁起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發于梢節。”(面向東南)

61.六封四閉:兩手由捋轉按,要以腰為軸。在左右轉動時上體仍須正直,不要前俯後仰。兩掌向右按時,以右掌為主,左掌為輔,氣要貼脊背,裆口要圓。(雙手向左上方劃弧,略高于肩,成勢時面向西南)

62.單鞭:右手捏攏向上提時,肘易架起來,因此要注意随着身體轉正時沉肩、墜肘。成勢時,頂勁要領起,裆要開圓,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虛虛含住,方能心氣下降,氣沉丹田。(鈎手略高于肩)

63.運手:要以腰為軸,以身領手,上下相随,形成合勁,同時注意屈膝松髋,保持圓裆。

64.高探馬:在右掌轉臂屈肘附于右颌下時,以腰脊旋轉,并于左掌配合,先卷後放,注意塌腰松髋。形成卷勁時左足要裡扣,要與腰髋協調配合,做到圓滿順随。

65.十字腳:左足向前方開步,而重心自右向左移,左髋坐下,使右足在身體不上長的情況下,用腰勁将右腿提起外擺,做到虛實分清,上下相合。

66.指裆捶:右拳斜下擊和左肘後擊要協調一緻,左手後收左肋旁。發勁時要求:“勁起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發于梢節。”(面向東南)

67.猿猴獻果:身體略向右轉再向左轉,左掌變拳微逆纏,随即擡右腿,右拳内旋向上置于右前方,拳心朝裡,左拳置于左肋前,拳心向裡。

68.單鞭:右手捏攏向上提時,肘易架起來,因此要注意随着身體轉正時沉肩、墜肘。成勢時,頂勁要領起,裆要開圓,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虛虛含住,方能心氣下降,氣沉丹田。(鈎手略高于肩)

69.雀地龍:在重心由左足移向右足,左足前伸時,氣要下沉,身體下蹲要松腰落髋,随氣沉而下,蹲下仍要有将要上沖之意。

70.上步七星:在左拳上沖成左弓步時,注意用腰、裆勁,身體放松,不可挺胸上拔。(左拳上沖後略高于肩)

71.下步跨肱:在兩手向下分時,腰勁塌下,兩臂莫失掤勁。當兩手由分轉為合時,松肩松肘,後背放松,收回左足,兩肘相合,兩膝相合,氣歸于丹田。

72.雙擺蓮:重心控制在左足,左膝要與右膝合住勁,借轉身的慣性迅速将右足提起。

73.當頭炮:雙擺後,右足向右後伸,雙掌向左前微按,要有上、下配合之意,同時完成。雙拳向左前方發勁時,需先将向後捋的身法調整過來,再向前發,并且運用的是抖勁,這更需要上下配合恰當、松活、彈抖,才能将勁發于雙拳。

74.金剛搗碓:雙手捋向右略快,左手向前擠要慢;右腳上步時,左腿要控制好重心,以腰帶腿;震腳前,右拳上提重心須下沉,震腳時将周身之勁發于右腳;身體要有意下沉,但不能左右傾斜。

75.收勢:先将膝關節和髋關節彎屈,身體随之下降,以呼吸為主,動作配合為輔。達到收勢時平心靜氣,恢複預備姿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