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高效備課

怎麼高效備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19:41:31

怎麼高效備課?備課,是教學流程中的重要一環,是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基本前提備課能力的強弱在一定意義上代表着教學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師都期望能找到一個備課的竅門那麼,如何備好一節課呢?,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怎麼高效備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怎麼高效備課(怎樣備課)1

怎麼高效備課

備課,是教學流程中的重要一環,是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基本前提。備課能力的強弱在一定意義上代表着教學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師都期望能找到一個備課的竅門。那麼,如何備好一節課呢?

首先,要建構自己的思想

這是備好一節課的源頭問題。因為“沒有理念,心靈便沒有可以依據的東西。”(蘇格拉底語)當教學沒有可以依據的思想的時候,課堂就容易變成一個跑馬場。有了思想,教師就能跳出一門學科、一個學段的限制,心中的格局就會高遠許多。有人說: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遠,把這句話移植于教學中,來形容我們視野與教學的關系也很有道理。那麼,如何變得有思想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幾條途徑:

讀書。任何一個思想者都是站在一批思想者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所以,教師的成長絕對離不開讀書,尤其是讀教育理論。因為讀書可以讓别人的智慧直接變成自己的思考,而這些智慧和思考累積的多了,就會發生由量到質的轉化,也就形成了自己所謂的思想。

讀人。一個年輕的教師要成長,向名師、同事學習也必不可少。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理論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所有人借鑒,尤其是教師這個群體。在讀人的時候,特别建議老師們要跳出學段閱讀,不僅僅和身邊的同事、和小學的老師們交談,更要和中學甚至大學的老師們交談。由于知識結構不同,他們的思維特點和閱讀視角也和我們有着比較大的差異。走進并吸納這些不同是幫助我們建構思想的很重要的因素。

思考閱讀帶給我們的是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能把這些智慧變為自己的思想。把教學中的成敗得失、與學生交往的酸甜苦辣記錄下來,并運用教育理論進行分析并得到啟迪的過程,就是引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不斷深入升華的過程。所以,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必定是一個善于動腦、勤于動筆的人。

其次,要有解讀文本的智慧

個人認為:所謂的文本解讀是教師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悟力,在自身情感态度價值觀的影響下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的理解。

那麼如何解讀文本呢?

一、要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而又十分花費精力的事情,被不少教師在備課中所淡化。其實,這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或者說是備好一節課的首要環節。那麼,如何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呢?

(1)純淨的讀。所謂“純淨”的讀,就是在閱讀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參考書,不要搜索任何與文本相關的資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個人幹幹靜靜地讀。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别人的理解影響你的認識,不戴着有色眼鏡去看文本,這樣做的結果是對文字的所有感悟均是由自己的心中生發。

(2)仔細的讀。所謂的仔細,就是要我們深入到文本字詞句和标點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閱讀中對字詞句的理解批注在旁邊。這一閱讀環節的目的是讀懂每個詞語、每個句子的意思,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寫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說,要全面理解字詞句段篇的基本内容。

二、.聽懂文字背後的聲音

歌德在談到閱讀的時候說過一句經典的話:“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文字的背後隐藏着什麼呢?隐藏了很多很多的東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實的想法,或者還隐藏着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東西。有人說:文字是個罪惡的漏鬥,它漏掉了語言中很多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在閱讀中就要還原他,要賦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隻有這樣才算是真正讀懂了一篇文章。

那麼如何聽懂文字背後的聲音呢?

(1)對着文本提問。

不要把文本當做聖經一樣去崇拜,不要因為是教材上的文章就認為不會出錯,更不要認為文章傳遞給我們的情感、美德都應該是學生不用思考就可以接納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所呈現的人文價值是有偏差的,或者說是不完整的;教參的解讀也往往把同類的文章歸類打包,置于統一的人文價值觀之下。而此時,教師的價值就是把片面的補充完整,從共性中讀出個性。要達到這一目的,一個最簡便的途徑就是針對文章的内容進行提問。一字字一句句地問,你就會聽到文字背後隐藏的聲音。

曾經執教人教版課标教材三年級的《檢閱》一課。第一次試教對文本意義的領悟放在“關注殘疾人就應該給他們和普通人同樣的機會”這一層面上,這也是文章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文字背後還隐藏着什麼呢?我邊讀書邊思考:

“同學們為什麼讓博萊克參加這次檢閱?”

“作者和編者想弘揚的是什麼?”

“博萊克該不該參加這次檢閱?”

“艱苦的訓練會不會帶給他其他的傷害?”

“同學們讨論要不要博萊克參加檢閱時博萊克在哪裡?”

“隊員們為什麼讓他站在第一排?”

“為什麼沒有人征求博萊克的意見?”

“博萊克自己什麼想法?為什麼文章一字沒有?”

“博萊克參加不參加這次檢閱應該由誰來決定?”

“博萊克在檢閱中應該站在隊伍的什麼位置應該有什麼來決定?”

這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看到了文本呈現的意義上的缺失,尊重殘疾人絕不僅僅是“給他和普通人一樣的機會”,更應該“尊重他自己的選擇”。于是,在教學的最後環節我把語文應該給予學生的生命關懷點放在了“什麼是真正的尊重”這一層面,使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完善了尊重的含義。這一課例在《人民教育》記者賴培根老師的評析中上升到了“那份出于人道主義關懷”高度去看。

(2)查閱相關資料

我們常常高調地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現在又改為“要有源源不斷的一溪活水”。這樣的論調無疑是正确的,因為,隻有占據了相當多的資料,了解了相當多的内容,我們才能有選擇的餘地,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觀察并思考我們要執教的文章,教學才能凸顯個性的魅力,文章的價值才能得到更大的發揮。所以,聽懂文字背後的聲音的另一條途徑是查閱資料。

查什麼呢?

①查閱作者生平。走入一篇文章,首先要走進它的作者,這是毋庸質疑的。對作者的了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文本寫作的前後背景,幫助我們聽懂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後的意思。人教版小學語文《生命生命》是台灣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短文。如果僅僅從文章來看,它是一篇勸誡人們珍惜時間的教育意味極強的文章,是很難引起學生共鳴的文章。備課時,我也有着深深的疑惑——那掙紮的飛蛾,牆角磚縫中的小瓜苗和普通的幾乎被所有人忽略的心髒的跳動,為什麼能引起作者對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呢?在查閱了杏林子生平以後,在知道了她不一般的人生經曆以後,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篇文章帶給學生的也不再是理性的說教,而是強烈的震撼。

②一線教師(包括名師)的備課資料,比如教案、教學時錄、教後反思、課評等等。這些資料會帶給我們更多個性的教學思想和比較娴熟的教學操作技術。需要注意的是,搜集這些資料的目的不是模仿,而是讓别人的思考激活自己的思考,用别人的智慧點燃自己的智慧。

③所教文本題材的界定和特點。小學課本中所選擇的課文題材多樣,有童話,有神話,有兒童詩,有小說……語文教師的價值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還要通過不同題材文本的教學引領學生了解這一類文章的特點,走進這一類文章的閱讀,甚至走進文學,走進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文本題材的特點做詳細的了解。比如,備《一株紫丁香》,就要查閱什麼是兒童詩,兒童詩的特點是什麼;備《巨人的花園》,就要查什麼是童話,童話的特點是什麼。這些基本的常識教師隻有自己先弄清楚了,教學中學生才能有了解的機會。

④如果所面對的文本是名家經典作品,還應該查閱作品的原文和專家學者對文本的解讀。

小學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的經典文本,但是,因為教材篇幅所限,所以在收入教材時編者往往會做一些删改,這樣做本無可厚非,也屬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因為認識、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删改失去了原有的靈動,甚至會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相悖。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原文中寫老麻雀撲下來救護自己幼兒時用的“它兀立不動,它在自我犧牲”一句,被選入教材時就改為“它呆立不動,準備着一場搏鬥”。這兩個句子最大的區别在于“兀立”和“呆立”,兩個詞語所代表形象的差别之大不言而喻。相類似的改變教材中還有一些,隻要老師們查找到了原文,就能發現一些很好的學習資源。

另外,專家學者對經典文本的解讀也應該查閱。因為,他們的解讀往往能打破我們作為教師解讀文本的巢臼,給我們帶來視角或者思想的沖擊。

比如,《醜小鴨》這篇耳熟能詳的童話,一般人在閱讀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醜小鴨是天鵝的童年,隻要你是天鵝,總有一天你的美麗是能顯現出來的”。但是,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先生卻是這樣解讀的:

醜小鴨變成一隻天鵝,首先在于他逃離了鴨場。面對鴨場裡一天遭于一天的生活,他隻能惹不起還躲得起了。他“飛過籬笆”,飛過籬笆對他的一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是一個轉折。否則他會一輩子呆在鴨場裡。看别人的臉色,聽别人的閑言碎語,讓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說你真的長醜。

道路在籬笆的外面。道路又通向後來的湖。籬笆裡面是不幸,道路是過程,湖是結局。

湖上的喜劇解釋了飛過籬笆的意義,在湖上,小鴨有了施展的機會,有了表現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身份、自己的美麗的機會,因為,他的同類們就在他的身邊,美麗的發現是需要印證的,是需要标準的。湖上的白天鵝就是小鴨的印證,就是小鴨被證實為不是小鴨的标準。醜成了誤會。

美麗成了醜,是由于籬笆的限制;醜成了美,是因為走出了籬笆。

多麼深刻、理性而有價值的解讀!

⑤查閱與文章内容相類似或者相悖的事件

小學課本中有不少記事文章,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教師可以查閱一些同質或異質文本,選取最有價值的進行互文,從而帶領學生走向學習的深入。比如,我在備《船長》(人教版教材中是《諾曼底好遇難記》)一課時,就先後在百度輸入“海難”“災難”等詞語,搜索到許多同質文本,最後選擇了與諾曼底号遇難救援時間接近,結果卻有巨大反差的“克拉瑪依大火”與其互文,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産生了深深地震撼,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⑥查閱相關的影視資料。

影視作品以其特有的音像效果更為學生所喜歡,教學中若能适時适度的補充,對提高學生詞句的領悟力、情境的建構力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學《船長》一課時,在引領學生了解災難來臨時輪船上的混亂狀态時,我插入了泰坦尼克号的影像片段,讓學生在感悟過文字以後,又直觀感受相類似的情景,兩者融合後帶給學生的是對文字更深刻的解讀。杭州的郭初陽老師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插入的是《群鳥》的影視片段,在這個片段中,鳥與人的角色發生了颠倒——鳥統治地球,人被關在籠子裡。這個片段帶給了所有學生和聽課教師深深的思考。

哲學家尼采說,他的精神有三變——先變駱駝,再變獅子,最後變嬰兒。其實,一個好的教師在備課中也應該經受這樣的精神三變,而備課中查閱資料的過程就是我們變駱駝的過程,廣采博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三,确定主題,依據主題取舍材料。

這是一個作獅子的階段。獅子是森林之王,他的行為不受别人左右,由自己的需要決定。教師備課也是如此,查閱了衆多資料以後,我們不可能把大家的思考在自己的課堂上逐一嘗試,這就要求老師們确定自己的教學主題,并根據這一主題取舍材料,與主題相關聯的留下,相距較遠的舍棄。這一取舍的過程決定了教學的境界,一個優秀的教師是敢于取舍并善于取舍的,是不會讓自己的課堂成為一棵挂滿鈴铛的聖誕樹的。線條明晰,結構幹靜,簡約而豐滿的教學境界是他們永遠的追求。

當然,在取舍中教師要注意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既要關注文本本身,又要關注學生實際,不能為了求新求異而脫離了學生的學習實際,那樣,再精彩的解讀也會由于脫離了大地而成為毫無價值的空中樓閣,變得毫無實際意義可言。

四、在虛拟的場面中呈現教學流程,寫出教案。

經常聽老師們說有的時候自己感覺課備得很好,但是,走進教室學生卻不領情,學習效果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遠。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存在。那麼,如何避免教學流程設計和學生學習脫節的現象發生呢?我的經驗是:準備工作做好以後,不要急于寫教案,先在心中呈現教學場景,模拟教學流程,在模拟中讓自己根據教學的進程兼具教師和學生兩重角色,并在角色互換中感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教學模拟最大的益處是教師可以完整把握教學全局,并根據自己平時對學生的了解發現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更加合理的修改。教學設計也就在不斷的修改中變得更加完善,更接近于學生的學習實際。當教學已經印刻在心中的時候,教案隻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備忘。

五、幾點額外的建議

1.工具與人文的側重要根據文本情況而定,不能跟風

因為種種原因,許多一線教師在備課中喜歡跟風。《小學語文課程标準》頒布以後,很多語文老師舍棄了語文能力的訓練,着力開發文本的人文内涵;近兩年,看到全國小語會的專家在倡導語文工具性的重要,又馬上摒棄人文,隻要工具。其實,所有老師都知道,工具與人文偏廢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的,語文教學呈現的應該是工具人文的圓融。這種圓融不僅表現在同一個文本中對二者的兼顧,還表現在不同文本中不同的側重。因為,語文教材中文本的選擇是多彩的,文本本身有自己獨到的特色,工具訓練還是人文熏陶的側重都要随着文本本身的特點而定,切不可強求,或者生拉硬拽。比如,教學《船長》一課時,我曾聽從大家的建議,想把最後引入克拉瑪依大火讓學生感受英雄重要的環節去掉,改為讀寫結合訓練。把課文翻來覆去的思考了許多遍以後,把目光鎖定到了對話描述上,這一段對話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很少有提示語,即使有的地方也很簡單,僅僅是“船長說”、“船長喊道”、“船長又說”等等。但恰恰是這樣的對話句式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情況的緊急,船長的果斷。于是,我就選取這一訓練點,讓學生試着想想着船長和大副機械師對話的表情、動作、神态等,為這些句子補充上他們認為比較合适的提示語,然後與課文兩相比照,深刻體會作者寫作的獨具匠心。但是,試教以後,我還是回到了原來的設計,原因有二:

一是這樣的比照太淺顯了。教學中,當我說:“提示語在對話描寫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人說寫好提示語對話就成功了一半,那為什麼偉大的作家雨果先生卻沒有寫太多的提示語呢?是不是作者給忽略了,我們不妨試着為他補充上,看看是不是比原文更好了?”話還沒有說完,同學們的小手如林般的舉了起來:

有的同學說:“如果有很多提示語,讀者在讀這段話的時候,就要讀很多次誰誰說,誰誰怎麼說,不僅不能讓我們感到當時情況的緊張,反而會使對話變得羅嗦拖沓,效果肯定不好。”

也有的說:“一個“簡短有力”就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話的所有語氣,我們可以想象在那樣的環境下他們是怎樣的說、怎樣的做、怎樣表情和神态,但如果作者把這些都寫了出來就會沒有了任何想象的餘地,那就太直白了。”

二是我深深感到,像《船長》這樣一個叩問生命的文本,在現行的教材中是很少出現的,我沒有理由舍棄它的特點,揚其短而避其長。語文學科負載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還有情感道德價值觀!後來在全國許多地方上課的效果說明我的選擇是正确的,因為,在學習中受到震撼的,在船長面前開始思索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聽課的老師。

2.要根據文章體裁特點而定,不能統一模式步驟

很多人備課時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無論什麼課文都能套在這個固定的模式下進行教學。其實,我個人認為,教學是最不需要模式的,教什麼和怎麼教一定要根據文章體裁而定。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分清你面對的文章是什麼題材,因為童話、小說、古詩詞、現代詩詞、說明文等等不同題材的文章有不同的編排目的和學習策略。教學中不能單純的以語文知識掌握、情感道德體驗等來衡量。當我們把文章體裁分清楚了,教學目的也就清楚了,課就能備出特色了。比如,《有的人》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如果站在講解的角度将會有很大的難度:“雖生猶死”“雖死猶生”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樣才是“人民把他摔垮”?為什麼“把名字刻如石頭的人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教學如果糾纏于這些字裡行間就沒有了詩的韻味。所以,我們在備課時就從小學詩歌教學的目的出發來思考,重點放在了朗讀和欣賞兩個層面,至于詩的意思僅僅讓學生尋找魯迅的影子、想象魯迅的鏡頭,又對贊頌了像魯迅一樣的人做了很淡很淡的觸及,至于反面人物,教學做了忽略。這樣,就把一首政治味道十足的詩歌上成了一節頗受歡迎的語文課。

最後我要說的是,備課是有訣竅的,但所有的訣竅都是老師們在自身實踐中創造的。我想,無論是什麼,自己創造的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