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餃子的美味文案

餃子的美味文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03:53:42

青未了|餃子的詩與遠方

作者 崔洪國

“久客懷歸思惘然,松間茅屋女蘿牽。三杯桃李春風酒,一榻孤蒲夜雨船。” 餃子裡有讓自己放不下的詩和遠方。餃子的詩是離開了娘,出門在外對老家,對親人和親情的一份守望和念想;餃子的遠方,是自己離開了娘和故鄉,在遠方和他鄉不停地奔波和流浪。

——題記

“春前臘後物華催,時伴兒曹把酒杯。蒸餅猶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來。”早些年前曾讀到過陸遊的一首《對食戲作》,說的是進了臘月,物華相易,人們杯酒歡飲,送年候歲,等待新春,孩子們争食蒸餅和馄饨的歡樂情景。據考證,詩裡的馄饨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言的餃子,其實在那之前,餃子就成了傳統佳節家家餐桌上必有必備的美食了。詩如白話,亦無多美意境可言,雖已過去多年,但我對這首詩和詩中描繪的情形一直記憶尤深,想來,主要還是有餃子這一飲食文化的載體和信使一直在牽線搭橋。

在中國的北方,每家每戶娶媳婦嫁閨女,孩子滿月娘生日,八月十五十月一,從進入臘月的小年到年三十,年初一,節後的正月初五和十五,有哪家不歡聚一堂包餃子呢?農村的老俗話“餃子就酒,越喝越有”,“上車餃子下車面”,“冬至餃子夏至面”一碗餃子,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和對出行平安的隐隐期許。餃子,作為國人,特别是北方人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已經深度融入到人們的飲食習慣中。

餃子的美味文案(餃子的詩與遠方)1

在我人生的記憶中,從懂事的時候起一直到如今知天命之年,餃子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生活,早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平素裡我最愛吃帶餡的面食,如菜餅,鍋子餅,包子,其實都源于自己從小時就愛吃的餃子。在我魯北老家,直到現在人們都約定俗成地稱“餃子”為“包子”,省城常見的“草包包子”、“見鮮包子”的“包子”,在故鄉多叫做“大包子”。很小的時候,娘每說“今晚沒什麼别事,咱包頓包子吃”,說的就是包餃子;倘若說“新鮮白菜和豆腐下來了,咱們這幾天蒸幾鍋大包子吃”,那就是要上蒸籠蒸大包子了。不管是“包子”還是“大包子”,在那個年代,都是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的美食,每每端上桌,自然如鷹隼饕餮,狼吞虎咽,吃相雖有些難看,但聞着那撲鼻的香氣,哪能顧得了許多,現在想想都覺得有些好笑,但那就是那時農村生活的寫真。

上午還在家裡和妻子說起來小時能吃頓餃子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妻說:“為啥咱們小時候吃頓餃子那麼不容易,主要是因為那時家裡沒有細白面,包餃子需要細面白面,别的面包不住,下起來容易走水,所以能吃頓餃子在一般的農家那可是大事,平素裡是吃不起的。”現在想想也是實情,那時的日子苦,每年的收成都不是很好,家裡囤下麥子和細糧的不多,孩子多的人家日子就更窘迫了,所以能吃餃子是好多和我一樣的孩子日思夜盼的事情。我們家裡人口多,都是飯量大長身體的年齡,平時的體力活又多,所以家裡的日子本來就捉襟見肘,能省下的細白面也是等着過年等節日和哥哥娶媳婦,爹和哥哥出夫等家裡的大事包餃子用。餃子是重要事情節點不可缺的環節,是一種儀式。

餃子的美味文案(餃子的詩與遠方)2

我記得清楚的,每個哥哥娶媳婦,明天早上新媳婦過門,今天晚上一家人要包好了餃子,第二天的早上先給前去娶親的鄉鄰下着吃了,這是一種講究,鑼鼓喧天,新媳婦進門了,趕緊再下餃子,先給新過門的媳婦盛上一碗,看着吃一個,也算是過了門成了崔家門戶的人了,再給參加娶親的人們下出來,熱熱乎乎地吃,熱熱鬧鬧的鬧,這娶媳婦的事就算圓滿了。沒有分家的嫂子生了娃,也算是大家口添了人丁了,母親也要趕着包出餃子來,四鄰五舍一家送一碗,就當是報喜了。倘若不包餃子,有時就擀了細面餅,每張餅了放了幾塊剛煎出的刀魚,給鄰居們送了去,現在想起來,那時的餅和刀魚又軟又香,真是絕佳的美味了,長大以後很少再吃到那樣的餅和魚了。說起來是日子好了,好吃的多了,口味難伺候了,其實也不全是,那種特定環境下幸福美味的感覺走遠,再回不來了。

娘在世的時候,知道我特别愛吃餃子,每次都吃不夠,所以就經常給我包餃子吃。87年上高中,91年上大學,95年畢業後直接到沾化參加公安工作,逐漸就離開家,離開母親了,回家的機會和日子也少了。那時農村的生活也好了,餃子也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但從小養成的愛吃餃子的習慣是深植在自己的内心和骨髓的,想起來就想吃娘包的餃子。每次回家,母親都要想法設法變着樣給我包餃子吃。我最愛吃的就是母親包的白菜肉、蘿蔔肉、鮮藕肉、韭菜肉餃子。每次都是娘親自到集上買了肉,剁好了,放了姜蔥末和老抽先泡着,再用瓷盆和了面醒着。娘和面很講究,每次都用溫水,打上一個雞蛋,放一點鹽,一點一點摻在面裡,翻來覆去地和,我們老家的話叫“袃(因chai)和辁”,“軟面包子硬面湯”,每次的面都“袃”的又軟又勁道,面盆周圍光亮淨潔,一點面屑都沒有。娘包的餃子每個都和彎彎的新月一樣,雖然形狀扁長,盛餡卻不少,邊褶捏得又多又細,每個餃子都嚴實無縫,一鍋出來一個走水的也沒有。

餃子的美味文案(餃子的詩與遠方)3

那時娘最愛做的事就是坐在我們旁邊看着我們狼吞虎咽的樣子,一碗吃完了,接着就把剛下出鍋的第二碗冒着熱氣的餃子放在眼前,然後坐在我面前的撐子上,一邊擦着額頭的汗,一邊細嚼慢咽着自己包的餃子,深情地望着我的吃相慈祥地微笑,到最後自己究竟能吃多少自己也記不清,反正心裡就是感覺“香,好吃”。有時上頓吃了,剩下的,娘就在第二頓放了一點油加熱了,一個一個煎得酥黃,說鍋貼又不是鍋貼,比鍋貼還要軟和香。娘走了多年了,現在想起她老人家在世的時候給我包的餃子,都能看到那彎彎的如月的餃子一頭是母親,一頭是我,中間填滿了濃濃的思念、牽挂和想家,總感覺到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熱氣騰騰地在心中翻騰着,讓我垂涎欲滴。

後來我學會了自己包餃子,那是我95年到沾化參加工作了。我在單位遇到了一對很熱情友善的哥嫂老鄉。哥叫放鳴,和我都是廣饒人。嫂子家是平邑的。她們都當過兵,是在部隊認識結婚成家的,轉業後都分到了沾化,受多年軍營熏陶,兩人待人熱情,處事俠義,特别是嫂子包得一手好餃子,每逢周末,都要把我這個老鄉約到家裡去,嫂子包好了餃子,放鳴哥每次都要準備幾個可口的下酒菜,一盤粉皮炒雞蛋,一盤我們家鄉的特産肴驢肉,一盤炸耦盒,一人斟滿一杯沾化的“金不倒”酒,就着餃子,杯酒之間,哥嫂講着他們在軍營的過往,放鳴哥叙說着他在刑警隊與那些犯罪分子鬥智鬥勇的故事,酒濃了,我們一起說着故鄉的村野田園,鄉音之間,老鄉情,警營情,兄弟情,都化成了一份解不開的濃濃親情融化在那些甜甜的酒釀和香香的餃子中,我們結下了很深很深的感情。

餃子的美味文案(餃子的詩與遠方)4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沒多久,在放鳴哥家裡,嫂子又手把手教着我和妻子拌餡包餃子。放鳴哥和嫂子包的餃子不似老家母親包的餃子,每一個皮都是軟軟的,裡面填滿了餡,一個褶一個褶捏起來,形狀鼓鼓的,就像一個個圓圓的金元寶,煮熟了,在沸騰的水裡漂着,就是多煮一會也一個不走水,舀到盤裡圓滾滾的,既讨人喜歡又讓人胃口大開。成了家,自己生活了,我把哥嫂教我的包餃子手藝帶到了自己家裡。逢了周末,與妻子一個和面,一個調餡,一個擀皮一個包,包好了,把身邊的同事約到家裡,也和哥嫂接待我們一般,和大家一起就着餃子,叙說着工作和生活中那些平凡的過往和片段,也在魯北的小城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平靜幸福地度過了一段最美好的時光。後來,我們離開沾化,放鳴哥女兒讀完研究生後在北京參加了工作,哥嫂退休後也跟着一起去了北京,有時我在濟南和出差的路上和哥嫂電話微信互動着,一說起來,還是忘不了當年那份因工作結緣,因餃子結緣的感情,親情,知道彼此生活得很好,也是應了那句“好人有好報”的話。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一晃這麼多年就匆匆過去了,唏噓之間,留不住的是時光,忘不了的是過往。我從故鄉到了異鄉,先後在魯北的沾化,在大美濟南,在黃海之濱的海陽工作、生活,很多時候也從異鄉回到故鄉,回到老家,期間也經曆了人世的無數滄桑,但自己心底對于從孩童時代就愛吃的餃子一直念念難忘,餃子成了我連系人情和感情的最好載體。每到一個地方,最想先做的事就是包餃子,吃餃子。我傳承了娘包餃子的基因,傳承了放鳴嫂子教我手把手包餃子的手藝。在黃海之畔的海陽工作的時候,周末不回省城,我就在自己住處自己和面,拌餡,包餃子。膠東人家最愛吃的鲅魚、墨魚餃子也成了我的至愛。後來,因緣結識了一起在海陽挂職的好友舒平,他也和我一樣愛吃餃子。我們就經常到小區前邊的一家“春芳餃子”館,一人點上一份。那是一個很精緻的夫妻店,丈夫炒菜,妻子包餃子,每次都是點好後她先手工包,和母親,嫂子包的餃子味道一樣,又鮮,又軟,又香,每個餃子都是皮薄餡多,每次我和舒平都吃得津津有味,回到省城後,“春芳餃子”還經常是我們說到的話題,也不知現在還是否如初,生意興隆地開着,有朝一日倘若回到朝思暮想的海陽,第一件事一定先到“春芳餃子”館點上一份鲅魚餃子,拂着不遠處的海濱吹過的溫柔海風,聽着濕地公園的蛙鼓蟲鳴,就着餃子就着酒再慢慢品味一下面海朝陽的那份幽靜和悠遠。

餃子的美味文案(餃子的詩與遠方)5

在省城濟南,餃子更是我生活中的必備選項,每周末,隻要不出差,在家最愛做的就是親自下廚包餃子。妻子和面,我調餡,兩個人的餃子一瓢子面,兩個劑子也就夠了。妻子擀皮,我包,兩人順便說着工作生活中的趣事,一個小時的功夫香噴噴的餃子就出鍋上桌了。在外工作的女兒傳承了母親和我與妻子的基因,對餃子也是喜歡得不得了。每次回來之前,要麼電話,要麼微信視頻,上來就是“爸,媽,我想家了,特别想吃你們包的餃子”,有時眼裡還含着晶瑩的淚水,是累了,饞了,委屈了,思念了,牽挂了,當然更多是想餃子,想家,想家裡的老爸、老媽了。我和妻都經曆過那種熟悉的心情,知道那種心情需要熱乎乎的餃子撫慰。我就在女兒回來前,緊趕慢趕和好了她愛吃的藕和韭菜肉餡,妻和好了勁道的面,包好了,等接上女兒回家,幾分鐘就下好端到桌上,看着女兒大快朵頤的樣子,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端着娘和嫂子包的餃子狼吞虎咽的時候,她們坐在身邊面帶慈祥和微笑的模樣—那慈眉善目和微笑真好看。

省城濟南有很多很多的餃子店,不少的店門頭不大,店主熱情實誠,小本生意也是做得有聲有色,不少的店都是門庭若市,回頭客特别得多。離單位不遠的财院美食一條街就有這麼一家,也是夫妻兩人開的。兩人老家是濰坊的,店名叫“濰坊和樂”(和樂也是濰坊的名優小吃),店招一側是大份、中份、小份和樂的介紹,另一側是店裡手工水餃的介紹,有三鮮素的、芹菜肉的、白菜肉的、韭菜肉的、西葫蘆肉的。妻子包餃子,丈夫做和樂,生意也很是紅火。倆人看上去就和我家裡的哥嫂一樣,聽他們講,兩人原來都有單位,有工作,都退休了,孩子也在省城參加了工作,平常在家就愛吃餃子和和樂,所以就在這美食街盤了個店面開了個和樂餃子館。這麼長時間了,來吃餃子,和樂的都成了固定的回頭客,财院的學生結伴來吃的特别多。一邊話着家常,那女主人一會就利索地把一份餃子包好,下好端上來了。後來,這小店的名聲也漸漸遠播,有一次我去的時候,男的正忙着做一份外賣的訂單,是一份和樂,全福立交橋附近的一個濰坊人點的,和樂20元,外賣送到那裡外賣費就要30元,想想自己對餃子那份饞和愛,換成自己的話,說不定搭了車也要到這小店,就為吃一份手工做的,家鄉味道的餃子和和樂。

餃子的美味文案(餃子的詩與遠方)6

“久客懷歸思惘然,松間茅屋女蘿牽。三杯桃李春風酒,一榻孤蒲夜雨船。”從咿呀學語到如今年過半百,這餃子也相伴了自己半世人生了,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懷了深刻的情感去想去念這餃子,想想這吃餃子的口福還真是離不開呢!餃子裡有讓自己放不下的詩和遠方。餃子的詩是離開了娘,出門在外對老家,對親人和親情的一份守望和念想;餃子的遠方,是自己離開了娘和故鄉,在遠方和他鄉不停地奔波和流浪。奔波和流浪是一層餃子皮捏起來的無數褶,那份不忘的念想才是皮包的菜和肉。這麼多年,餃子,已然成了一種思鄉的信物和懷舊的印記和符号難舍難離,也已成為了一種節日的儀式和文化信仰滲入在鶴情芝田和他鄉故鄉的來往中,忘情不得,忘她不得。

就如節前的小年那天,我和妻都下班回家很晚,來不及和面拾掇餡包餃子,但小年過節想家吃餃子的儀式感無論如何是不能缺的。遠在外地的女兒深知我的餃子情結,就從陶然餃子給我們下單訂了韭菜肉、西紅柿蝦仁和西葫蘆雞蛋的餃子讓快遞送了來,陶然的餃子素有老家老人包的餃子味道,遠近聞名,雖然不是自己親自下廚包的,但那份吃着陶然餃子過小年的感覺也是有滋有味的。幾天後的除夕那天,貼了春聯,挂了燈籠,年氣濃濃的,女兒放年假從外地回來,我早早就調好了耦和韭菜的肉餡,妻和好了面,女兒做好了年夜菜,我下好後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看着妻子和女兒吃得狼吞虎咽那個吃相,享受過年的同時,真是發自内心地感激餃子,感激餃子相伴自己的這些浮世滄桑,感激餃子帶給自己這麼多年的詩和遠方。

餃子的美味文案(餃子的詩與遠方)7

崔洪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煙台作協會員。出版有散文集《尋找靈魂的牧場》《膠東散文十二家•崔洪國卷》。在《中國作家網》《煙台文化網》《當代散文網》《齊魯晚報》《聯合日報》《當代小說》《膠東文學》《首都文學》《黃海散文》《膠東散文年選微刊》等多家報刊媒體發表散文、書評120餘篇,作品多次在省市征文大賽中獲獎。《與海陽最美的邂逅》入選齊魯晚報“青未了”優秀散文選讀篇目,收錄于《膠東散文年選(2021)》《清泉錄—齊魯晚報壹點号優秀作品選集》《黃海散文精選二十家》等多種散文選本。

壹點号風過林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