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四首談小暑:小暑不足畏,雨聲荷葉香
公曆7月6日到8日之間,農曆六月上旬,迎來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小暑。
小暑節氣在季夏,就是傳統夏天的最後一個時段。從太陽軌迹上來講,是太陽行經北回歸線南行的時候。此時不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時段,而且每天白天都在縮短,但是卻是地球北半球積溫上行的時候,而且這種積溫帶來的暑熱,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為了照應更溽熱的大暑,所以這十五天,稱之為“小暑”。表示“暑”來了,但是還沒有到最強。
“暑”字是什麼意思呢,在上古,是表示溫度濕度強烈的一個特殊詞。現在的人,看到的是漢字是上下兩個日,或者是人頂着太陽在曬,但是甲骨文中的暑字,更有體感的形象,那是太陽在上,下面是一個巨大的釜鼎,下面燃燒着柴火。古代的釜鼎通常是專門用來蒸煮熱水湯羹的。
這就表明暑,不單單是太陽下的炎熱,還代表一種讓人難受的被蒸煮一樣的濕熱。
小暑節氣到來,表示北半球的中國,進入了夏天的蒸煮模式,水深火熱,絕對不是冰火兩重天,是全天處在沸水烈日的感覺下。
古人雖然沒有溫度計來衡量暑,到底是什麼标準,但是有一點是能夠表達暑,就是不多運動,也會流汗。通常這樣的溫度,全天候都是26度以上。
小暑節氣,既然是蒸煮模式,那麼風是熱的,太陽是熱的,雨也是熱的。此時這個時候還在大多數動植物的耐受期,尤其是植物,充足的陽光和雨水,蓬勃生長,達到鼎盛。隻是對于人來講,那感覺就特别不好受。所以要避暑,防止陽光和溫度的灼傷。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霭,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中唐 · 元稹《詠廿四氣詩 小暑六月節 》
元稹的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中唐丞相位置上對全國發布的一組節氣詩詞,比較精準概括了當時唐朝以長安為中心的黃河流域的小暑氣候物候特征,流行廣泛。
唐朝北方的溫度氣候略略近似現在的長江流域,實際這組節氣詩,到現在還會有着相當高的價值,比較廣譜涵蓋了節氣特征。
比如開始溫風至。是說此時連風都是熱的,不能解表,反而增添熱感。
當你忽然覺得連風都如同溫水熱浪,那就是“小暑”節氣到來了。
而且作為節氣,這是無法跳過的,人隻能适應環境,以平和的心情,迎接高溫高濕。
所以這是提醒,當你覺得風都是濕熱的時候,你得有心理和物質的準備,因為小暑來了,它還打算長期滞留。所以這個因循,也用得好,沒有期待感,隻有承受和迎接那種壓力。
溫風至,是小暑節氣的風的特征。在先秦和漢朝,就作為小暑節氣的重要标志。怎麼風都是熱的,會有人說,這是自然,因為在小暑裡,還有更嚴酷的大暑了。
剛才談到,暑是種又濕又熱,讓人流汗的感覺。
那麼此時,北半球高溫,而海洋暖濕氣候,徘徊在長江流域,甚至北鋒也時常掃過黃河流域。此時的雨,是忽然而來的暴雨,雷雨,對流天氣增多,雷雨狂暴。
所以如果你聽到竹林密響,那往往是夏天的雷雨驟然而來,風雨搖動竹林,竹葉發出嘩嘩巨響。
而且竹林竹葉有着敏感的感受氣流的作用,可以擴大風勢,形成降雨,而有竹林的地方,暑氣稍減,風雨來時更有清涼美,成為古代人夏天消暑的向往。
而此時最多的就是夏天的雷雨。山雲洶湧,風吹烏雲,如果站的地勢高,先看見閃電,後聞見轟鳴雷聲,而後,那帶着雨的雲,跟進籠罩在你頭頂,帶來一場痛快的落湯雞一樣的豪雨。
此時草木旺盛,是全年最繁盛的時段,如果家裡有樹,此時綠樹成蔭,舒展到屋檐房頂。
如果不是特别幹燥幹旱的北方,有水的地方,或者有樹蔭的潮濕地方,依舊會長出綠苔。
那麼看看自然界中的鳥獸吧。此時老鷹的孩子們長大,它們在父母的教導下,鷹擊長空,練習飛翔,在風雨的高空翺翔,鍛煉翅膀和眼力。
而雨水植被繁茂的郊外,給了草蟲以生命和活力,七月的原野,蟋蟀蛐蛐在此起彼伏的鳴叫,尤其以相對潮濕,光線黯淡的夜晚為最多。
那是它們生命的盛季和狂歡。
在古代,城市遠沒有現代這麼發達,容納巨量的人口,提供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大多數人,還是和自然相處,看得見天上搏擊風雨的老鷹,聽得見無邊原野蟋蟀的合唱的。
元稹這首小暑節氣詩,抓住了小暑節氣的特征,溫風,暑熱,雷雨,鷹擊長空,蟋蟀長鳴,構成了季夏上半時段的濕熱蓬勃。
“才非谷永傳,無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涼麥正秋。
遠山欹枕見,暮雨閉門愁。
更憶東林寺,詩家第一流。”中唐 · 武元衡《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 》
中唐武元衡雖然是貴族之後,但是到了他的年代,家族沒落。但是他很有政治和治世才幹,是沒落貴族中的優異者。武元衡很喜歡李白那種潇灑山水的大氣。
所以在小暑時節,他在某處山居遇雨避暑的時節,想到的是李白在東林寺“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這樣的清涼美。他喜歡李白的傲骨。
這裡是對朋友談的小暑感想。
我自己并非有才學的人,所以無意拿自己的詩去拜見權貴。
小暑節氣到了,也意味着三伏天即将到來。
金伏,就是指的三伏,因為秋天屬于金,秋氣屬金,但是如此的熱浪,秋氣隻能潛伏,且要潛伏相當的時段。
三伏通常在小暑節氣裡,比如今年7月17日入伏,實際在小暑節氣的十五天之内。
也就是說,小暑節氣往後走,會越來越熱。
而此時的還可以忍受,那種酷暑之前的風雨涼快,照應北方麥田的豐收。
有人說,麥秋不是早就過了嗎?實際中國地大物博,唐朝北方多種植小麥,冬小麥,春小麥,往往比南方成熟晚,此時也是北方很多地方麥子成熟打麥的季節。
武元衡喜歡農田美景,喜歡山水之樂。但是很顯然,他這一時期被困住了。
但是這首詩的美也在小暑節氣雖然體感不好,炎熱加劇,卻是唐朝的北方,麥秋麥收的好季節。
武元衡最後做到了唐朝的宰相這是和他思想的高度是分不開的。
“兩旬赤日過黃梅,稻針渴水田生埃。
人情方憂去年魃,天意突回小暑雷。
披蓑走勸耕䎫侶,鬥柄指丁宜藝黍。
四方水旱吾不知,近與村鄰紀晴雨。”清初 · 查慎行 《小暑勸農辭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耳熟能詳的憫農詩,其實最應景的就是寫小暑大暑節氣的農民。
因為天氣炎熱,但是卻是稻子生長,最需要田間管理的的時期。
來看看這首小暑節氣,寫農民辛苦,又激勵農民的詩。
在夏至之後,往往江南梅雨已經出梅,梅雨之後,就是烈陽高照,高溫迅速蒸發田野的水分。你看看這首詩,接近有二十天是太陽高照,而曾經浸泡在水裡的稻苗,前期固然吸足了水分,可是這正是稻苗拔節抽花的時段,依然需要大量的陽光和雨水。
而往往旱情就發生在這一時段。農民必須經常在太陽裡看禾苗長勢,松土,澆水。如果附近有水源,松散後的泥土會迅速吸收水分,幫助禾苗固根固水,但是如果沒有水源呢?農民站在稻田裡,那真是天上烈日,心裡拔涼的。但是誰能放棄?隻有更勤勞,隻是這勤勞已經帶着深重的企盼。
小暑節氣,往往會帶來豐沛的降雨,尤其是長江流域。那麼對于緩解旱情是非常有利的。
最辛苦的當然是農民,春夏秋冬無日不憂患,這樣的暑熱天氣,人在地裡,憂患天氣。直到聽到小暑節氣的雷聲,那懸着的心才會放下一點。
因為有雨,稻苗拔節開花,就有保障。
查慎行為什麼還要寫勸農詩呢?這是他深深知道農民的辛苦,他這首勸農,不是勸農民繼續辛苦,而是指出了方向。水稻旱情緩解,趕緊種植黍,利用閑置的土地荒地,黍适合夏天生長,當然黍的解釋有不同,大約是晚稻黃米之類的。
大家既然如此辛苦,就不能勞而無功。已經辛苦了,多種點,将來多收點。
我忽然有種平實的感動。這是設身處地替農民想,辛苦還要加上智慧。讓豐收的願望激勵農民熬過暑熱的夏天。
粒粒皆辛苦。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薦枕,黃妳亦升堂。
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
晚窗無一事,步屧到西廂。”金 · 龐鑄《喜夏 》
冬有三九,夏有伏暑,冷也好,熱也好,日子總是要過的。
怕熱怕冷都沒有用,普通的人,必須度過一年最熱的時段,小暑和大暑。
那就隻能不怕,想辦法避暑,消暑,躲開回避暑氣的傷害。
小暑也是提醒人們必須開始避暑,深居潛伏,以待最熱的時段過去。
平常人家會怎麼做?使用竹席涼枕,通風散熱。盡量避開戶外活動,用書卷養心。
去竹林邊散步,感受竹林蔭涼和中間的鳥叫,去荷花塘邊納涼,感受被荷葉荷花消減的暑氣。
竹子和荷花是天然的空調,調節盛夏的溫度和濕度。
心情不要煩躁,白天潛伏,晚上散步,去感受月光,去感受夏夜的家常人情,人間美好。
又是一年小暑節氣,小暑節氣之後是大暑,中間還有長達30到40天左右的三伏。
但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與天鬥與地鬥,與自然環境作鬥争,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小暑雖暑,樂觀抗暑,因為暑熱通往的是成熟收獲清涼美好的秋天。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荷花消暑美詩七首:冷豔已能消酷暑,暗香時複散清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