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曹遠征,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曾擔任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專家,從事經濟改革與金融發展具體實踐三十年。
什麼是金融
金融,顧名思義就是資金融通,辭典裡一般解釋為與貨币流通和銀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如貨币的發行與回籠;吸存與放貸;有價證券的發行和交易;金銀、外彙的買賣;支付結算;保險、信托、租賃等等。
曹遠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解釋到,金融的時間價值,它産生的是利率,利率是個時間的價值。但是除此之外金融更重要的是個風險價值,未來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就是風險,金融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來讨論、辨認、控制這種風險,其中控制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各種各樣的金融合約。每個金融合約,實際上是個風險控制的合約。
曹遠征進一步說明:“比如說你們看到的存款、貸款、股票、債券在金融活動中間,有兩個完全不同的金融機構,第一個是商業銀行,還有一個就是資本市場,炒股、債券,這都是資本市場,資本市場還有一類機構是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發達市場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衍生工具,有了這些機構,有了這些工具才有交易。”
曹遠征強調,任何一個金融體系都是個交易規則,是根據規則進行的一種交易以及在外部有監管的一整套交易體系,這就是一個現實的金融體系。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在這個結構中間它的融資安排,更多的是靠銀行,它的金融工具更多是存款、貸款,那麼交易規則自然就會按照銀行的這種規則來進行制定并監管,這種結構就叫間接融資結構。如果這個市場上融資的工具更多是股票、債券,更多的是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那麼市場的規則更多的就是直接交易的規則,這個機構就叫直接融資機構。“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但是我們的方向,向直接融資方向過渡。發展直接融資、發展資本市場就成了這樣一個推動金融結構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方向轉化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資本市場的發展就變成了一個金融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為什麼要監管
曹遠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講了一個故事,已說明金融監管的重要性。“有一次在國外在去衛生間的時候,看衛生間有一個小貼士,上面寫了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說小偷和銀行家都需要被監管,因為他們都在使用别人的錢。你看這句話好像是個幽默,很幽默,但它道出了實質。”
曹遠征說,外部性構成了監管的全部原因,因為是儲戶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把錢貸給其他的人,那麼這時候不管是貸款人還是銀行的失誤,給第三者儲戶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因為儲戶都是無辜的。“你不能說是有了問題會對無辜者帶來傷害,這構成了監管的全部要義,就是外部性,就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所有的監管中間都有一條,叫消費者權益保護,在證監會層面,就是投資者權益保護。他是牽扯着第三者的,所以必須得有一個外部性的監管。”
曹遠征說,盡管各種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種種金融工程的手段把風險管控住,但是外部性的監管還是必要的,因為風險是可以外溢的,而且風險外溢後,是可以互相傳遞的。1929—1933年發生于美國的經濟危機首先是資本市場出了問題,股價跌了。但資本市場是靠杠杆融資的,是從銀行借錢投到這個資本市場上,那麼資本市場垮了,然後銀行就跟着垮了,随後整個經濟就跟着垮了,于是演變成全面的危機。從那以後,人們發現金融機構盡管能管住自己的風險,但管不住外溢性的外部的風險,必須有外部監管。“如果外部監管能力不強,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斷開,這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分業監管,銀行業跟資本市場業務不能發生往來,至少出了風險不會傳遞,不會傷及大家,這是局部的。”
曹遠征特别提醒大家,在這次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前,中國采取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于是會有三個監管委員會銀監會、保監會 、證監會分業斷開,避免風險互相傳遞,以此來控制金融風險。中國金融業現在正由分業監管,走向綜合監管。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有什麼不同?
曹遠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強調,“我們過去說經濟危機,指的生産過剩危機。我們經常看到的說是把牛奶倒到河裡,這是牛奶太多了,生産過剩,它是産能過剩,這叫經濟危機,它産生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産的擴張,銷售困難,這種情況會定期出現。但是金融危機不一樣,金融危機它是資産負債表衰退危機。”
曹遠征對“金融危機”作出進一步解釋,他說,任何一個社會隻有四張資産負債表。一個是政府的,政府借不借錢,政府借多少錢這是政府的杠杆。第二個是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本身就是杠杆經營。第三個就是企業的。第四個就是家庭資産的負債表,你們買房子借銀行的錢這就是你資産負債表。這四張資産負債表,都有杠杆出現,任何一張資産負債表出現的衰退,都可能會引起另一張資産負債表部門的衰退。隻不過金融的杠杆最長,于是這種衰退最敏感,衰退起來速度最快。于是把這種去杠杆的這樣一種危機叫做金融危機。
曹遠征認為,相比較而言,金融危機更可怕、更深刻、更全面。如果說經濟危機還可以在某一個局部的某一個範圍的,但金融危機,沒有一個能獨善其身,如何讓資産負債表健康化,成為各個國家都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中國金融改革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一是人民币國際化,二是金融開放,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權貨币籃子,成為全球第五種主要儲備貨币,這也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人民币國際化的意義?
曹遠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介紹說,美國的金融機構厲害,美國金融機構是全球性的國際性的金融機構,是因為美元厲害,美元是國際性貨币。處理美元業務,就是處理國際業務。很簡單,美元的價格實行十年期國債利率,這叫錨貨币,于是美國人說這是我的貨币,憑什麼你用這個價格挂在我的貨币上是你的問題,你該升值升值你該貶值貶值,這就是美國人說我的貨币你的問題。假如人民币是國際貨币,人民币的利率覆蓋整個世界,你發現問題也變成類似了,那不是我跟你可兌換的問題,是你跟我可兌換的問題,這是人民币國際化的深刻含義。
“如果人民币是國際貨币,那麼處理人民币業務就是處理國際業務。那麼中資機構由此就有可能成為強大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理解金融開放就是必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當代世界上發達不發達的區别,已不僅在GDP的含義上。如果你去觀察一下,你會發現現在發展中國家的GDP跟發達國家的GDP比重差不多一樣大,各占50%。說發達與不發達的差别是金融服務業,是金融市場。如果我們說人民币國際化已經意味着資本性開放先邁出一步,那麼下一步就是金融服務業的開放。”
下一輪金融改革的任務是什麼?
中國經濟要發展必須需要金融開放,那麼如果我們說人民币國際化已經意味着資本性開放先邁出一步,那麼下一步就是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就必須跟上。
曹遠征說,海南自由貿易港将是最高層次的開放,這個開放的核心是服務業開放。海南不再有加工制造業,不再有轉口貿易,重要的是服務業開放。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居民收入提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有向往了。“我們經常有一句話哪兒排隊哪兒就需要改革,意味着短缺,意味着供給不足。現在的上學排隊、就醫排隊,恰恰是你應該改革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服務業開放,也變成下一步開放的重心,那麼金融開放也是在服務業中間。從未來看,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現在已經成了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居民的收入人均GDP已經超過了9000美元,離進入高收入社會已經不遠,那麼中國金融在新時代,就需要有新任務。”
金融的核心競争力是什麼呢?曹遠征認為,是風險管理。“這既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争力也是金融監管的核心要點,它構成金融運行區别于其它供應商企業的最重要的特點,那麼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就變成了打造中國有競争力的金融體系的重要任務。這次去杠杆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場考驗,在中國進入現代化的同時中國金融也應該現代化。”
更多精彩敬請觀看6月21日CCTV-2财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曹遠征為您解答《金融改革為什麼勢在必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