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從一歲多開始她便跟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
沒有父母督促,沒有各種輔導班,靠着自己的努力,高考收獲676分的好成績。在清華和北大招生老師上門提供報考幫助後,根據自己的喜好,最終選擇了北大考古系。
自她考出高分到選擇考古系,網友們一直熱議不斷。從擔心她家境貧窮,到北大後很快會自卑;到“噴”考古系沒前途,難就業、掙不了大錢,畢業時分分鐘後悔……
以上均為評論截圖
看到這些話,考古界大佬們表示不屑,懶得搭理噴子們。倒是對女孩“寵愛有加”,紛紛送上祝福,一時間鐘芳蓉成了考古圈的“團寵”。連北大考古學院的副院長也發聲祝福鐘同學——選擇心之所向,道路都光明。
考古系就業前景到底如何,我不清楚。
但我覺得這些發言的網友:月入過萬的或許有一些、高考600分以上的沒幾個、上過北大的幾乎為零,在自己的世界操着另一個世界的心,就好像羚羊覺得吃草好,不明白狼為何要吃肉。
他們說來說去,都在圍繞看得見的經濟資源:見識不夠到了北大也注定落後;上了考古系,不好就業。
然而,大家都忽略了心理資源。從鐘芳蓉的采訪中,我看到了這個女孩的自律、為自己負責、對自己的認識,這讓我想起了三個字——“高自尊”。
北京師範大學劉嘉教授說:
高自尊是抵禦貧窮的心理防線。是一種心理資本。
物質資本的高低,決定了我們在物質世界是富裕還是貧困;而心理資本的高低,決定了我們心理世界是富裕的還是貧乏的,是豐富的還是寡趣的,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
擁有高自尊,無論出身于貧窮還是富貴,都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擔心鐘芳蓉的前途。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提升自家孩子的“自尊”。
本篇我将以高自尊為主題,講講為何擁有高自尊的人更容易成功,以及我們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高自尊。
首先說自尊,自尊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總體态度。比如,你對自己認同,對自己的價值持肯定态度。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高自尊的人。反之,你的自尊水平就很低。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克裡斯托夫·安德烈和弗朗索瓦·勒洛爾在《剛剛好的自尊》(也翻譯為《恰如其分的自尊》)這本書裡指出,高自尊的人往往表現出自愛、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信。
基于高自尊的這些特點,我們來看下高自尊如何助人成功。
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根本區别在對自己的評價上。
與高自尊的人相反,低自尊的人往往會不自信,自我貶損,從而變得苦悶,社交能力也受限制。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不行,世界如何認可他們?這不正應了“自證預言”(你對自己和他人有什麼樣的期待,你和他人就會往期待的方向發展。這不是雞湯,而是被實驗驗證了的事實。)
而高自尊的人會進入良性循環——表現出社會期待的樣子,社會的反饋又給他們自信,從而進一步加強他們的自尊。
回過頭來看鐘芳蓉,這位小姑娘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
選擇考古專業,是我個人喜好。網上有人讓我選擇計算機、金融,我個人不喜歡,也不适合。考古的辛苦我能戰勝。
留守兒童跟其他兒童沒什麼區别,父母不在身邊,更自立、自律。
接受學習,全心全意投入學習。
有這些心理資本加持,不考出高分才怪。将來進入人生的新階段,她也會借由這些因素幫自己掙一份好前程。
很多優秀孩子都被家庭經濟資源助推,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這已是被大家說爛的一個事實。貧窮不僅意味着經濟資源的缺失,更可悲的是還能影響孩子的大腦。
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分析了美國1000多名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結果發現:
家庭年收入低于2.5萬美元的孩子,比家庭年收入在15萬美元以上的孩子,大腦在負責記憶、語言、沖動抑制、自我調節的這些區域,表面積小6%。
這個結果給人當頭一棒,貧窮不僅限制想象,還剝奪了想象——損傷大腦,讓想象能力受損。
然而,還不僅如此。貧窮還裹挾着各種壓力——經濟壓力、心理壓力、社交壓力……每天為生計發愁,跟人交往時由于自己的捉襟見肘内心不安,不能正常融入人群……這些壓力會産生焦慮、自卑、自閉等各種負面心理,像疾病一樣久久纏繞不去。
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很難“出人頭地”。所以,留守女孩鐘芳蓉考上北大才顯得格外有話題性——她給了貧困孩子希望,她掀起了大家對“寒門貴子”的議論,她讓人深入思考階級躍遷的背後原因。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劉嘉和他的團隊,曾經就北師大的學生進行過大腦掃描,發現:
與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貧困家庭的學生海馬體更小。但來自貧困家庭且高自尊的學生,跟富裕家庭孩子沒有區别。
高自尊讓我們看到曙光。
并不是所有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走不出魔咒,更多其他實驗也得出結論:從貧苦中走出,成為有競争力的成功人士的孩子,都擁有高自尊!
無論我們今天看到的鐘芳蓉,還是那些更牛的改變了世界的大佬——馬雲、林肯……都是高自尊的受益者。
所以,我們不需要為高自尊之人擔憂,哪怕他們出身貧寒,哪怕他們做了我們不能理解之事。我們需要擔心的是自己——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讓其跻身高自尊人士之列。
下面我們進入下一部分。
二 如何使孩子成為高自尊人士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在他的書《心理學原理》中提出了一個自尊的公式:
自尊=成功÷抱負
從這個簡單的公式來看,要提高自尊水平,關鍵在分子和分母。即便隻有小學數學水平,也知道我們應該擴大成功,降低抱負。
這聽起來好像互相矛盾。擴大成功,該多大?改變世界?這好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降低抱負,難道不是要降低自己的要求嗎?難不成又是一劑:知足常樂的雞湯?
非也。請往下看。
比如我,每當不開心,就給自己編夢——買中上億大獎,寫文章被萬千粉絲擁戴……想着想着自己就樂了。但這是虛假的。
現實是中的寥寥無幾,寫出優質好文的大有人在,而我還差着十萬八千裡。人總是過高估計自己,過低估計他人。認為自己的水平高過平均。很顯然,對自己沒有客觀的評價。
現實無情,你以為自己是根蔥,拿到社會這面鏡子前一照,結果連頭蒜都算不上。理想和現實之間 的落差給人心頭一擊,要麼自我懷疑一蹶不振,要麼繼續退縮,回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封閉狀态。
所以,我們必須客觀地分析,降低對自己的期待。降低抱負不等于讓人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出發,做出合理的規劃。
比如,孩子平時考及格都難,你就不能制定下次考出全班第一的目标。而是綜合看看孩子的水平,差在哪個環節,一次提升一格就可以。
改變世界的成功就那麼幾個,誠心來講,能做成的沒幾個。普通人的成功不需要多大,但需要累積。
在這裡要提及一個著名的實驗,浙江大學的胡海岚教授通過設備刺激老鼠大腦的特定區域,讓一個地位低的老鼠敢于向地位高的老鼠發起挑戰,在狹路相逢時,逼“高位鼠”讓路。
當這隻“低位鼠”被刺激6次後,即便沒有刺激,它也敢于向“高位鼠”發動攻勢,逼退“高位鼠”。它自信、勇敢,與之前大不一樣。
胡教授總結說:
先前的成功經驗,會重塑老鼠大腦中的一些通途,改變了“低位鼠”的大腦結構和功能。
你看,勝利帶來了進一步的勝利。而失敗反而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
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隻有極少數的人會做,而且他們多是高自尊之人——他們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相信自己,不怕打擊——因為打擊動搖不了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才能客觀看待失敗,總結教訓。為下次成功做準備。即便如此,失敗多了也會陷入自我懷疑。
因此,我們必須給孩子制造成功經驗,拿成功作為孩子自尊之花的養料。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制造成功經驗呢?我們總不能拿儀器刺激孩子大腦吧。
是不能。但我們可以這樣做:
很多孩子從小受到父母的貶斥,家庭不和諧,他們那苛刻的父母、緊張的家庭關系就會内化到他們大腦中,變成一次次對自己的苛責。于是,自我評價趨于負面,從而自尊水平低。
用心理學家武志紅的話就是:
孩子内心住下一個愛的人,更有能力面對外界的風雨。
不否定孩子也不是讓你亂表揚。動不動就你真棒。
表揚孩子的具體行為——認真、努力、禮貌、專注、分享等。如此孩子就明白這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這些東西通過學習可以得到——形成成長型思維(相信通過努力的作用,而與之相對的僵固型思維則相信智商的作用,認為事情是一成不變的)。
科學作家萬維鋼老師的專欄裡,在講到促使他人改變時,提到一個詞——“催化劑”。我覺得甚妙!
我們做父母要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不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但可以使這個過程更“順滑”。
在為孩子制造成功體驗上,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方法,當好催化劑角色,讓孩子的“化學反應”更順利。
比如,為孩子分解任務——我的孩子在識字,我每天隻讓她認識一個,甚至隻認識一個部首,隔幾天複習一下,她突然發現自己已經積累了好幾個字,自豪感油然而生。
你可以在孩子做作業時,鼓勵他們一部分一部分來。做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意味着逐步的成功。
還比如,讓孩子在學習區學習。當孩子學會了1 1=2,你就不能總讓他算1 1。要讓他算2 1,3 1,4 2,5 2……都是加法,數不同,在熟悉中帶來些許意外。這就是跨出舒适區,在不至于恐慌的學習區學習。墊墊腳尖就能夠到,既能體驗挑戰的樂趣,又能收獲成功帶來的歡樂。
再比如,發現孩子的長處,用長處帶動短處,實現能力的遷移。我孩子喜歡繪畫,我總問她:你是如何專注于繪畫的?我看你在别的地方也帶着這種專注精神,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樣一說,她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于是順利地引導她把自己的優點推廣。
堅持這樣做下去,某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自信、自愛、對自我價值有着不可動搖的評價。一位高自尊的孩子已然形成。你再不用擔心外面風雨對他的打擊,那些都将成為塑造他的素材。
最後我想講個故事:從前,有個國王出遠門前給了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讓他們去做生意,自己回來後來見自己,做做彙報。
過了一段時間,仆人們來彙報了。第一個說自己賺了10錠銀子回來,于是國王一高興獎勵他10座城池;第二個說我賺了5錠銀子,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池;第三個說,我沒有做生意,怕你給的錢丢失,我一直放到手帕裡不敢拿出來。
國王獎勵1座城池?不,他回收了第三個仆人的銀子,給了第一個仆人。并抛出名言:擁有得少的,我連他僅有的也要奪過來。擁有的,我卻要給他更多,讓他多多益善。
是的,這就是關于馬太效應的寓言。
現在我們多用來比喻勝者通吃的局面。人生很多時候都如此。優秀會積累,成功會疊加,推動下一次的成功。一旦開啟這個正向循環的飛輪,“乘風破浪”便一發不可收拾。
“高自尊”就是這樣一種心理資本。鐘芳蓉從小成績優異,被成功澆灌,已然很自信,且懂得為自己負責。她在進入大學前已積累了足夠的心理資本,無論考古還是其他領域,她都能應付。
現在,讓我們從她的事例中獲得方法論,來幫助自己,幫自家孩子提高自尊水平,塑造一個正向飛輪吧!
本文結束,謝謝閱讀。我是麗麗,謝謝轉發、收藏。
願你芬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