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區(下稱“合作區”)召開了虎年首個會議,部署2022年重點工作。從2011年深圳(汕尾)産業轉移園升格開始,合作區的發展已正式步入第11個年頭。
彼時的兩座城市,一個是開放窗口,一個是經濟窪地,以先進帶動落後,促成了我國首個特别合作區的成立。
合作區範圍包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小漠、鲘門、赤石四鎮,期限30年,定位為深圳“總部經濟”與汕尾“基地經濟”的融合體,由深圳市全權代管,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深圳經濟飛地”。
2021年,在汕尾468.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合作區交出了全年地區生産總值70.91億元的成績單,從51.09增長到70.91,五年增長38.8%。
10年間,曾經的經濟窪地如今怎樣;而背靠深圳的合作區來,又在這10年裡為汕尾帶來了哪些變化?
合作區内企業生産車間 圖源:新華網
産業結構優化
2011年,深汕特别合作區還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區域協作新模式——經濟特區帶革命老區、先發經驗帶後發空間。深圳有科研和技術,汕尾需要動能和方向,一拍即合。
天目新聞記者查閱汕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下稱“公報”),梳理了近十年地區經濟數據,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體現在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的變化上。
從2012年到2020年,汕尾地區三次産業結構從16.5:47.6:35.9變成了14.2:36.3:49.5。很顯然,随着第一、第二産業占比逐漸縮小,第三産業在汕尾的經濟中分量逐漸擡升。
數據來源:汕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要說得益于深汕合作,那也是肯定的。按照規劃,合作區的經濟建設由深圳主導。換言之,在不改變土地權屬的情況下,合作區從一開始被納入了深圳經濟發展的大棋中,一體規劃,一體發展。
成立之初,深圳就為“開荒”階段的合作區在招商引資、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強注入,進行産業升級,形成強大的推力。
據當年媒體的報道,成立當年9月份,合作區就在深圳舉辦了首屆招商推介會,吸引260家企業和機構參會,簽約總額達114.36億元。
到了2012年6月,已有52家企業正式簽約,投資總額達583億元,涵蓋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食品加工、現代高科技農業等相關産業。
通過主動承接深圳市産業轉移和先進技術轉化,汕尾改變了傳統經濟的基因圖譜,在2013年的公報中,首次出現了“主導行業增加值”“現代工業産業”等統計數據,并一直将這一統計科目保留至今。
顯然,深汕特别合作區的“特别”作用已日趨凸顯,最近幾年更是吸引華為、京東、百度、騰訊等企業聞風而來,集聚在合作區及周邊地區。
還有電研院汕尾分院、中瀚雲大數據 智能制造産業園、力麟智能工廠信息終端政務及配套以及巨門數字新基建産業基地等項目的落地合作園周邊,幫助汕尾向新興産業要增長動力。
優化一産、提質二産、發展三産。2020年,汕尾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23.8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1.49億元,比上年增長6.4%。這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0.7%,教育增長6.5%。
發展空間打開
從落後到追趕,汕尾想必深有體會。作為革命老區,在過去交通基礎薄弱的制約下,城市發展一直處于負重前行的狀态。
合作區成立後,汕尾從群山環繞的臨海城市變為了“臨深”城市,成為合作區最近也是最天然的輻射範圍。
2021年,廣東提出五大現代化都市圈的概念,明确了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含深汕特别合作區)共五個城市。
都市圈概念的提出,進一步打開了汕尾發展的空間:發揮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突破區域内行政壁壘和發展瓶頸,依托便捷交通網絡,形成産業分工和要素、人員的的流通。
2017年,深惠汕快捷線正式開通,兩地居民往返深圳和汕尾的時間隻要70分鐘。
2021年1月,在快捷線的基礎之上,連接深圳西麗到合作區的深汕高速鐵路正式開工建設。最高時速350公裡,全程耗時縮短至30分鐘内,最小行車間隔3分鐘的城際高速鐵路,極大地發揮深圳對都市圈東部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空中交通對于汕尾的發展同樣重要。在合作區中心城鎮鲘門,一座被命名為“深汕機場”的通用機場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建成後,合作區的鲘門鎮将成為汕尾市乃至粵東最大的交通樞紐城鎮。
港口方面,小漠國際物流港正式開港運營已于2021年底正式投運,通過與深圳鹽田港、大鏟灣港聯動發展,形成深圳港口群之間功能互補的港口發展新格局。
加上已經開通的夏深高鐵,在建的廣汕高鐵、汕汕高鐵貫穿汕尾全境,潮惠高速、廣汕高速、梅汕高速等交通網絡交織成網,使得汕尾的徹底擺脫了交通不便利的尴尬局面。
合作區一隅 圖源:新華網
内生動力增強
有了成功的合作經驗,又有成功的合作模式,更加堅定了汕尾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決心。
近年來,汕尾和深圳合作共建了紅草高新區、陸河産業轉移工業園、海豐生态科技城和陸豐産業園區等,吸引一大批項目入駐。
陸河縣産業轉移工業園于2013年啟動建設,2020年12月被認定為省級高新區,目前已形成以新能源汽車、建築裝飾材料、機械設備制造、電子器材、生物醫藥為主導産業的現代産業發展體系。數據顯示,2016年—2021年9月,累計産值405.81億元,創稅約5.1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2萬個。
随着其它各園區的項目越來越多和相繼投産,這也給汕尾的GDP增長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汕尾海岸線廣東第二長,雖有這麼好的資源,但也是最近幾年才得到了發揮利用。如今在碣石灣畔,就有幾個千億産業集群,還有像汕尾後湖海上風電、陸豐海洋工程基地項目、陸豐核電、湖東甲湖灣電廠、石化基地等大型新能源項目。
2019年,汕尾GDP首次超過河源,增速達到廣東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GDP再超潮州,并在2020年和2021年兩度拿下增速廣東第一的桂冠。
謀全局者,後來居上。進入2022年,汕尾如何圍繞深汕合作的成功經驗借梯登高呢?在政府工作報告裡,汕尾就産業創新和提高效率列出了五個關鍵詞,即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數字經濟、海洋經濟、全域旅遊。
聚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強化創新平台建設。具體來看,加快把海豐經開區創建為省級高新區,力争把汕尾高新區列入國家級高新區考察名單,依托汕尾高新區加快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産業方面,做強電子信息産業集群,打造全産業鍊風電裝備制造産業集群,同時依靠數字技術打造一批“5G 工業互聯網”标杆企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