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兒語(媽媽語)?如果我們和嬰兒或學步期兒童對話時,語速放慢,誇大元音,聲調變高,用比較誇張、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言簡單化,使用簡單的詞和句子,不斷重複,例如疊字“吃飯飯、洗澡澡”,就說明我們正在用“寶寶的方式”說話,在使用兒語。
很多女性面對可愛的小寶寶時,會不由自主的童言童語起來,比如頻繁使用疊字“喝水水”、“吃飯飯”,語調升高,嗲聲嗲氣。有人認為,這種兒語不好,甚至說這是導緻孩子語言發展滞後的罪魁禍首。真的是這樣嗎?看看科學的研究發現吧。
小川有個很要好的小夥伴小D,經常來我們家玩。挺聰明的小夥子,就是說話不清楚、斷斷續續,不會用正式的詞彙、完整的長句子表達複雜的意思。
有一次,他媽媽問我:“你家小川說話很清楚,會用一些“大詞”,剛剛他就說了“告誡”、“然而”。。。。。。。還會用成語。我家小D現在說話還結結巴巴,用的詞都很幼稚。怎麼回事啊?”
“别擔心,他現在還小呢,長大自然就好了。”我隻能用官方的方式安慰她。
過了一會,她招呼小D:“寶寶,快點過來,喝點水水。”語調之高,語速之慢,嗲聲嗲氣,偷偷地說,真的讓我雞皮疙瘩差點掉了一地。
于是,恍然大悟,原來問題的症結在這裡——過度的兒語(babytalk或child-directedspeech),或者“媽媽語”(motherese)。
兩歲前,和娃說兒語有好處
大量的研究發現,兒語對對嬰兒早期語言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父母使用緩慢的速度、音調高昂、誇張的表情,更容易吸引嬰兒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狀态下,嬰兒語言學習的效果更好。
當我們用嬰兒相同的語言和他對話,ta更能感受到我們的認同和鼓勵,從而更有積極性地學習語言。
兩歲以後,要和兒語斷舍離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已經超過兒語時,兒語更多的會産生負面效果。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到了兩歲半左右,掌握了700個常用字詞的相關發音,能夠相對連貫完整地說出完整的句子,也有了更多樣和完善的手段來表達自我,兒語就應該從家庭生活中逐漸消失了。
就像小川的好朋友小D,都快5歲了,說話還停留在2、3歲的階段,主要原因就在于家人一直在用“兒語”和他進行對話和溝通,他缺少了學習大人語言的環境條件。
語言學習是需要刺激的。和孩子交流時,使用的語言略高于孩子當下的語言能力時,孩子才能夠接觸更大的詞彙量,更多的語言環境,才能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
所以,兒語是把“雙刃劍”。在孩子出于嬰兒期、學步期時,我們跟他說兒語,對孩子語言發展有好處。但孩子超過兩歲,還再繼續“吃飯飯、睡覺覺”,就很可能拖慢孩子語言發展的進步。而且語言發展需要刺激,和孩子對話交流時使用的語言應該略高于孩子當下的語言能力。 (mom)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