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貧困群衆變工人

貧困群衆變工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0:17: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貧困群衆變工人(從貧困戶變成了)1

郭月華在梓山富硒蔬菜産業園工作。肖章榮攝

貧困群衆變工人(從貧困戶變成了)2

鳥瞰梓山富硒蔬菜産業園。謝金俊攝

熟悉郭月華的人都說:她“心頭病”好了,笑臉更多了。

“快請進,外面天熱,坐下歇歇。”正在清掃後院的郭月華,一見記者進屋,連忙洗了手,一邊笑着招呼,一邊把水裡泡着的青棗撈出裝盤。

8月26日,記者來到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崗腦村。郭月華的家,是座寬敞明亮的二層樓,彩電、空調、冰箱等家電一應俱全。

家裡最顯眼的,當屬客廳牆上挂着的《脫貧光榮書》——姓名:郭月華;對象類别:建檔立卡貧困戶……“黨的政策好,解了我的‘心頭病’!”見記者瞧得仔細,63歲的郭月華打開話匣子。

她說的“心頭病”,是指欠下的債。

事情要從2008年說起。那年9月,兒媳患上心髒病,急需手術治療。兒子在建築工地打零工,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老伴兒身體一直不好,之前治病花光了家裡積蓄。

郭月華硬着頭皮借遍了所有親戚朋友,“最難時,就連一百、兩百元,我也要借”。幸運的是,近六萬元的手術費終于湊夠,兒媳病情得到緩解,隻是無法再幹重活。

那陣子,“到了過年,我老頭子就怕被催債,吃年夜飯時,他還是唉唉地直歎氣。”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錢從哪兒來?“咱什麼手藝都不會,隻有一把子蠻力氣。”除了自家幾畝田,郭月華又将鄰居撂荒的十幾畝地接了過來。

“一天到晚都是在地裡做事,早上6點出門,晚上9點才能回家。”郭月華回憶,畢竟上了歲數,自己經常累得直不起腰,一次半夜上廁所,竟在廁所裡睡着了。這麼拼命幹活,還錢速度還是慢。

轉機發生在2014年。因病緻貧的郭月華一家,那年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一些補貼,生活開始好轉。不久,家裡耕地流轉了出去,有了新的收入。郭月華想着,再打份工。一天,村裡的幫扶幹部登門,請她去大棚幫工。

“每天工作8小時,收入能有七八十元錢,怎麼算都比種地劃算!”郭月華一口答應。就近打工,能掙錢,還能照顧家裡,多好。

原來,縣裡引進了外地龍頭企業,在崗腦村等9個村建了3000餘畝蔬菜鋼架大棚,打造梓山富硒蔬菜産業園。于都地處贛州東部,在蔬菜産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富硒土壤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35%左右。

“我們引導各村與龍頭企業簽訂協議,組建合作社經營管理。90%以上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參與蔬菜大棚的種植和管理,實現了‘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梓山鎮鄉村振興辦主任呂丹介紹。

郭月華帶着記者,來到富硒蔬菜産業園。隻見,一個個鋼架大棚如波浪起伏。大棚内,一株株綠油油的絲瓜開花挂果,攀援在架子上。“這段時間,主要工作是摘果。有的秧苗長得慢,需要掰茬。你瞧,像這種側枝,很容易分走主幹養分。”

說話間,郭月華貓起腰穿梭在瓜藤間,掐掉多餘的枝蔓。片刻工夫,她臉上就沁出汗珠。别看現在動作娴熟,剛來這兒工作時,郭月華卻有些不知所措。

“那會兒,我隻會做些修剪、采摘的活。種大棚得掌握的基礎技術,我是一項都不會。”為了解決技術瓶頸,梓山鎮聘請來了農技專家,常年在大棚傳授技術。從整地、覆膜開始,郭月華一點點向技術員學,認真總結經驗。她還參加了縣、鄉組織的農業技術培訓班。

“學技術嘛,用心記是一方面,還要多實踐。”最初隻是幫工的郭月華,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富硒絲瓜的“土專家”。她帶領一個六人小組,幫村裡的種植合作社代管一個絲瓜大棚,每月基本工資就有2700元。

兩年前,她還大膽創業,承包了一個大棚,每年增收七八萬元。終于,一家人成功脫貧摘帽,債還清了,“心頭病”好了。現在,房子裝修了、汽車也買了。

“我們鎮、村兩級,對于郭月華的個人與家庭情況進行過綜合研判,采取了多種措施防止返貧。”呂丹告訴記者,目前,郭月華老兩口的醫保和社保由政府代繳,享有較高比例的醫保報銷,兩個孫子也享受教育補貼。

不知不覺間,太陽已近落山。記者也将結束采訪,離開村子。“下次再來,我讓你嘗嘗我種的絲瓜,口感嫩着呢!”郭月華眉眼裡盡是自豪。

記者手記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實現“弱有所扶”,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加強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工作,有效保障了困難群衆基本生活。全國每年約5000萬困難群體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範圍,實施臨時救助1000萬左右人次。

面向未來,從“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到“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從“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到“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我國對基本民生保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文化程度低、家庭條件差、家裡有病人,郭月華一度遇到較大困難。從發愁“心頭病”到滿臉輕松笑容,從貧困戶到種菜“土專家”,她的表情變化、身份轉變,讓記者印象深刻。

除了“他助”,郭月華的“自助”也讓人感動。有多大勁使多大勁的吃苦精神,不會就學、學完就用、用完就總結的精神頭,讓她脫穎而出成了行家。

坐在她家剛裝修的樓房裡,站在她工作的蔬菜大棚間,記者不由自主想到一句話,“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如何防止這個脫貧戶返貧,當地已有安排。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今,我國基本民生保障邁上新台階,困難群衆正一步一步邁向更美好的生活。(本報記者 劉樂藝)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09月14日 第 05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