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孔子誕生了。關于孔子的故事,我們聽到很多,但知道嗎?孔子原來也是一個離異人士,而且他兒媳婦也改嫁了,更誇張的是孔子的孫子也是離異人士。這個就是所謂的“”孔門三出”。
孔子溫良恭儉讓,一直以“仁”為根本。 在婚姻上,孔子也是一個提倡婚姻自由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個離異人士。正如晚清譚嗣同對孔子離婚的經曆有一個解讀:“夫婦者,嗣為兄弟,可合可離,故孔氏不諱出妻,夫婦朋友也。”(《仁學》)譚嗣同高度贊揚早期儒學而批評清朝理學和禮教,實際上正是看到了早期儒家持有一種較為寬松、人性的态度。在他看來,先秦儒家所理解的夫妻關系應該像朋友那樣輕松和平等——要是咱倆合不來,“分開就分開”。
孔子為什麼離婚?
孔子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不美滿的婚姻可以說是包辦婚姻釀成的惡果。據《孔子家語•本姓》記載:“(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看來,孔子十九歲時就娶了這位太太,她來自孔子祖籍地宋國的“亓官氏”,一年之後,生下了兒子伯魚。也正是這位亓官夫人,最後與孔子離婚。
據載,公元前532年,孔子十九歲時,經太史推薦在季平子手下做了一個管理倉庫的官吏。有了正式工作,年紀也老大不小了,家人開始替他操持婚事。
哥哥伯尼拿了雞、大雁、小豬、帛錦等聘禮到宋人亓官氏家替他提親。亓官請伯尼将一塊繡有一對金燦燦鳳凰的刺繡琴套轉送于孔子作為愛情信物,由此确定了終身大事。
可見孔子與亓官氏,并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而是典型的包辦婚姻,與愛情無關。
他們為什麼會離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三觀不合。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被無數女性罵了多少年的句子,可能真的是孔子對婚姻的真實感歎。用現在很多男人的感歎就是,女人啊!真麻煩“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鄉黨》中記載,孔子是一個嚴肅的人,從吃飯到睡覺、穿衣、行禮、走路都嚴格按照紳士風度要求自己。那麼,這樣一個嚴肅的紳士,自然受不了女人太“膩”,太“粘”。
孔子對女人的這個印象,當然也來自于婚姻生活的經曆。看來,這位夫人給孔子造成的影響應該挺大的。離得近了吧,就經常“粘”人并且“不遜”。可是離得遠吧,又抱怨孔子不講情誼,哭哭啼啼。如此一來,久而久之,孔子也就煩了,怕了。最後走上離婚的道路。
婚姻的破裂有時候并不一定是誰的過失(如現在的無過失離婚),而是追求不同而已。孔子志于學,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那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人。用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就是一個理想型人格的人。
然而,婚姻生活是從柴米油鹽醋開始的,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一身投入“仁、禮”事業中,“亓官氏”在背後應該是擔任起教子和家庭瑣事的人,經營方向不同,必然沒有共同話題。
孔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奔波,回家是需要放松和慰藉的,甚至是需要得到妻子對其理念的贊同。然而,“亓官氏”久未見丈夫,滿懷喜悅地将家裡大小事務告訴孔子,孔子可能又失望又厭煩,深刻體會雞同鴨講的痛苦。才會有那個“食不言,寝不語”之說,試想,吃飯不交流,睡前不交流,孔子又常年在外,能有感情基礎嗎?
像這樣的家庭其實很多的,譬如路遙《人生》裡的男主角高加林,跟她老婆劉巧珍也是沒有共同話題,高加林關注的是國家大事,時事政治,劉告訴的是家裡的“母豬又生了,生了12胎……”,此類瑣事。都是三觀不合,沒有共同語言的結果。
兒媳再嫁,孫子離異孔子對婚姻自由之提倡,也體現在孔子允許兒媳婦再嫁這一點上。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子思之母死于衛”,漢儒鄭玄注:“伯魚卒,其妻嫁于衛”。子思是伯魚的兒子,也就是孔子的孫兒。伯魚早死,他死後其妻并沒有樹立貞節牌坊,而是自然地改嫁到衛國。伯魚死于公元前483年,這一年孔子六十九歲。白發人送黑發人,兒子早逝,孔子自然悲切,但他卻沒有因為疼愛兒子而阻止兒媳婦再嫁,顯然是對婚姻自由的尊重。
孔子的孫兒子思。根據儒家原始文獻記載,他也曾有過離婚經曆。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鄭玄注:“子上,孔子曾孫,子思伋之子,名白,其母出”。由此可知,孔子的曾孫子上,他的媽媽也曾經與他的爸爸子思離婚。
《禮記•禮運》中強調“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明确承認了人的正常欲望符合自然法則。《禮記•内則》中甚至提出:“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禦。”也就是說,即使你的太太老了,但隻要還不到五十歲,就應該照顧到她的性要求。這一背景,對于我們理解孔子離婚,以及允許兒媳改嫁是有幫助的。
先秦儒家除了提倡婚姻自由外,甚至還提出過類似于現代“試婚”的觀點。《禮記•曾子問》中記載,新婚妻子三個月後才到男子家廟去拜見祖先,如果三個月之内雙方不和諧,這婚姻仍可取消(江曉原:《雲雨:性張力下的中國人》)。這種對待婚姻的态度,與後來明清時期的道學家們簡直南轅北轍。
關于孔子離婚的反思
孔門一家祖孫三人離婚和改嫁的故事,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了解這一背景,不但有助于理解早期先秦儒家對待婚姻自由的提倡,更有助于理解《論語》中核心價值之一的“恕”道,也有助于理解孔子的人性觀念。
同時,孔子家庭婚姻的破裂,印證人并無十全十美。所謂無所不能,十分完美的聖人并不存在。孔子死後,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不斷被美化和神化,并不符合人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個人崇拜要不得。
婚姻關系,即使孔子都難以處理好。因此,婚姻家庭還是需要彼此投入經營的,正如孔子說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憂愁責備别人不懂我的人,要憂愁則怪自己不會主動去體諒人家。對自己多一點反思,于别人多一些換位思考,相知才能相惜。
家和萬事興,懂得經營和包容的人,才能獲得應得的幸福。畢竟婚姻美滿,對我們大部分人來還是可以追求的。福之興莫不本乎室家,且行且珍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