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總得找點事做。有孫子的圍着孫子轉,不需要帶孫子了,就去老年大學。老年大學得有才藝,才藝不濟,就學攝影。攝影入手快,幾乎沒門坎,隻是買器材得費點退休工資。
住隔壁單元的老梅,一大早挎着器材往小區外走,他約了老丁,說去野窪子拍水雉。
自從退休之後,老梅的活動空間轉向了野外,要麼是樹林,要麼是河灘,主要是拍鳥,比真正的上班還要準時,好些時候刮風下雨也不阻擋不住他的腳步。
他說的野窪子是原來老齒輪廠附近的幾個野塘。二十多年前,省屬企業齒輪廠開始一步走向衰敗,改制、拆分、轉産,折騰了十多年,人沒了,設備也沒了,隻剩下諾大的廠房,一座座孤零零地耷拉在山窪裡,無精打采地任風雨剝蝕,在光陰裡慢慢頹廢。
老齒輪廠是往年老三線建設的産物,廠址選在遠離城區的山凹裡。蔥郁的樹木覆蓋了整個廠區,布滿綠苔的廢棄水泥路通往茂密的山林裡,幽靜處,散落了幾口水塘。塘邊有柳樹,隔着柳樹,水面上鋪着一層厚厚的芡實葉子,還有菱角,一隻雄水雉正在菱角葉子上邊孵卵。
芡實在本地叫雞頭苞,一種有小刺的水生植物。這一片水域是老丁拍水雉的基地,也是水雉的孵化基地。
老梅拍鳥是從他退休之後開始的。
如果說風景攝影和人物攝影要講究光影、注重美感的話,那麼拍鳥更靠的是全天時段的守候。
每個人拍鳥都像是從積跬步做起。一開始他也是大多數鳥都不認識,都得朝人求教,這幾年來,老梅說他已經拍到了上百種鳥了。
最早拍到水雉的時候,他還從來沒有見過。拿着手機照片到處切磋,才知道這鳥叫水雉,很稀有的物種,引得一衆攝友一陣羨慕,仿佛中了頭彩一般。衆攝友遂紛紛要求帶路同攝。今早約的老丁就是其中一個。
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種中小型鳥類,栖息于小型池塘及湖泊旁,為常見的季節性候鳥,多見于中國南方,在本地并不多見。
水雉的頭部和頸部前端為白色,頸部後端覆蓋有一片十分鮮豔亮眼的金黃色羽毛。背部、腹部及尾羽為棕褐色,兩翼主要為白色,翅尖為黑褐色,尾羽像雉雞一樣是長尾羽。優美的體态,豔麗的羽毛,有着水鳳凰和淩波仙子的美稱。
作為一種在淺水區生活的鳥類,水雉的腳極具特點,腳趾特别長,猶如分叉的枯樹枝。這樣演化是為了能更好分散身體重量,使其可以在水草和浮葉上從容行走,也更方便捕捉水生植物、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等食物。
水雉一般單獨或小群活動。性活潑,善行走,步履輕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芡實、蓮、菱角等水生植物上來回奔走和停息。挑挑揀揀地找食,間或短距離躍飛到新的取食點。善遊泳潛水,或沿水面飛行。鳴叫似貓的“喵喵”聲。
老梅在這兩年拍水雉的過程,還發現了水雉有着特殊的繁育習性。
他拍的水雉家庭包括了兩隻雄鳥和一隻雌鳥。雌性體态較大,雄性體态較小,很易分辯。雌性負責管理領地,雄性能夠進入雌鳥領地代表着獲得了雌鳥的接納。
根據兩隻雄鳥的競争情況,雌鳥為雄鳥劃定屬于各自的孵化地域。
先是,雌鳥與其中一隻雄鳥交配,然後産卵4枚,水雉的巢很簡陋,雄鳥用嘴叼一些水草放在茨實葉上,确保蛋不會落入水中即可。雌鳥産卵後,孵化的任務就交給了雄鳥。
與第一隻雄鳥産孵後,雌鳥再開啟一段新的“感情”,再産蛋,雄鳥留下來孵蛋。兩隻雄鳥在各自孵化點繁育幼雛時,雌鳥的任務就是巡視領地,有時還察看兩個雄鳥的繁育情況。
雌鳥當然還在提高警惕保衛着芡實葉菱角葉領地,主要是跟黑水雞、白鹭和黃尾鳽打鬥。
老梅說,他在這裡拍了兩年,還沒見過小水雉,不知是孵化失敗了還是他沒有運氣。
老梅還說,拍鳥時間長了,都給自己拍成孤獨了。攝影本身就不是一個熱鬧的活,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為鳥守候,還生怕驚動了它們。
能夠拍到不容易見到的鳥,或者是能夠觀察到鳥類的特殊習性,都會有一種成就感,讓心靈獲得甯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