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豆汁兒
梁實秋總結得最到位:“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馊腐的怪味。二在燙,隻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這其中,“燙”是關鍵,溫度不夠,豆汁兒的酸腐味就會很濃,而在燙中則能品出幾分甘和澀,但筆者認為,僅僅是高溫麻痹了味覺敏銳度,真受不了的食客,依然還是會覺得這豆汁兒透着馊水味,實在喝不下口。
搭配豆汁兒同食的伴侶可不能大意,必須是辣鹹菜和焦圈兒。
2、炒肝兒
北京的炒肝兒,沒心沒肺。這款小吃,既不是炒的,裡面也不止有肝,直觀感受就是黏糊糊的一大碗。準确的定義,唐魯孫總結得最簡潔明了:“豬肝豬腸加蒜末勾芡雙燴”。
炒肝上次暴得大名,是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一行人造訪鼓樓東大街姚記炒肝店,一下子就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個“連美國總統都想來嘗一嘗”的北京特色美食。但新聞沒告訴你的是,拜登一行六人隻點了77元錢的食品,每樣食物隻吃了一兩口就匆匆離去。和豆汁一樣,也是一道有挑戰性的北京小吃,食用前需做好心理建設。
3、鹵煮
簡稱豬下水一鍋炖,也是最熱門且尋常的北京小吃之一。
小腸、肺頭、火燒和油炸豆腐炖煮多時,舀上一勺老湯,切下幾段火燒,即可上桌。這時候還可以加點調料,比如醋蒜,能降低鹵煮的油膩感;辣椒提味。
4、爆肚
街邊販賣的爆肚,普遍是水爆羊肚。羊肚分成葫蘆、食信、肚闆、肚領、散丹、蘑菇、蘑菇頭等七個部位。除了食材的新鮮度外,爆肚的功夫則全在“爆”字上。水要量大、滾開,火力要極旺,汆一下然後迅速用漏勺撈起。每個部位的汆燙時間不同,像散單為5秒鐘,肚闆7秒鐘,肚葫蘆、肚領、肚蘑菇為8秒鐘最合适……時間短了肚兒生,時間短了肚兒老,火候合适則又脆又嫩又筋道,越嚼越有味。但對于南方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過于腥膻了。
5、豌豆黃
豌豆黃應該是口味普适度最高的北京小點心。将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最後制得豌豆黃。入口後冰涼濕潤,微甜,用舌頭揉開是沙沙的口感,有時還能抿到細碎的豌豆皮。
6、艾窩窩
相比豌豆黃來說,艾窩窩實在太甜了。糯米粉做成的團子質地黏軟,咬開後裡面流淌着白砂糖漿,糖漿裡浮着碎核桃、白芝麻和山楂粒,不喜甜的食客可能一個都吃不完,不推薦。
7、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因其在最後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塵土,因此得名“驢打滾”。驢打滾的原料為黃米面,加水蒸熟後抹上紅豆沙(也可用紅糖)做餡料,随後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黃豆面即可。 好吃的驢打滾甜度控制恰當,口感綿糯微黏,表面的黃豆粉經炒制後散發出濃郁豆香,可以稱得上是一道但點無妨的北京小吃。
8、奶油炸糕
面粉加水制成燙面,加入香草粉和雞蛋液揉勻,放入油鍋炸成金黃圓球,最後撒上大量糖粉即可出鍋。外層焦脆,内裡松軟,透出濃郁蛋香。
9、面茶
面茶的制作方法很簡單,将糜子面或小米面熬成粥糊後,在其表面均勻淋上芝麻醬,再放上少許芝麻椒鹽調味,即可飲用。還可加白糖做成甜口的面茶。口感稠厚香濃,微微卡喉,喝多了會覺得嗓子幹癢。 面茶的正宗喝法與豆汁兒類似,不用筷或勺等餐具,而是趁着熱,一手端碗沿着碗邊轉圈喝,在冬天的早晨食用暖意盎然。
10、茶湯
茶湯的主要原料也是糜子面,調成面糊後,用左手端着碗緊對着茶壺嘴,右手将壺傾斜,讓開水沖入碗内,這時速将碗與壺嘴由近而遠地調整距離,以加大水的沖力。老手能精準把握開水分量,點滴不外溢,說止即止,一次沖熟,厚薄合乎要求,即得一碗杏黃色的茶湯。沖好後還要在茶湯上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以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幹、核桃仁、瓜子仁等果料,比起面茶更清新香甜,谷物香氣撲鼻,也更适口。
11、奶酪
北京奶酪與常見的牛奶制品幹酪不是同一種東西。北京奶酪用鮮牛奶和糯米酒混合烤制,再降溫冷藏至凝膏狀,口味清冽微酸,即使細細抿舌也很難捕捉到奶味。不少店會将紅豆、水果粒和幹果堆疊在奶酪上,增加口感豐富度,但這很可能會侵占本來就很薄的奶味,充其量算吃個趣味吧。
12、年糕
北京年糕在小吃的範疇裡,多指涼糕。涼糕品種繁多,盆糕、餡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豆渣糕、卷糕、藕絲糕、粽子等都算在内,原料多為整米、碎米和米粉,顆粒感比較重;輔料離不開豆沙、芝麻、山楂和各種果仁,以甜口為主。總體來說,雖然花色很豐富,但口味上下差别不大。
13、門釘肉餅
由于形狀酷似古城門的門釘而得名的肉餅,原料主要為牛肉和大蔥。外皮酥脆微焦,牛肉和得紮實,大蔥解膩清爽,咬下去時鮮湯四溢,除非你不喜歡牛肉,不然絕對值得一試。需要注意的是,牛油容易凝固,因此需趁熱食用;湯汁燙嘴,容易滋油,下嘴時建議先從小口咬起。
14、豆腐腦
北京主流的豆腐腦口味絕對是鹹口的,先不要打架,能接受再往下看。黃花、木耳切成末,放到鍋裡,加上澱粉和醬油熬勻,打上蛋花,最後再放上牛肉粒或羊肉粒提鮮,更講究的吃法還會放口蘑,鮮味更加濃郁,口味重的食客可以撒上蒜泥和辣椒油。點鹵手法是最考驗師傅手藝的,點老點嫩都不夠專業,必須得恰到好處才能成就顫悠滑嫩的口感。
15、火燒和燒餅
帶芝麻的叫燒餅,不帶芝麻的叫火燒。前者大多是烙出來的,而後者大多是烤的,或烙得半熟再烤出來的。但現下看來,兩者不論在稱謂、制作手法或外觀上,區分度都沒有這麼明确。 火燒的代表作就是糖火燒和褡裢火燒。糖火燒用芝麻醬、紅糖、香油和的面烤的,呈醬紅色,外皮酥脆,内瓤濕軟,類似于口感更紮實的發糕。褡裢火燒則是完全不同的風味,甚至很多人乍一看會将它與鍋貼、煎餃、生煎混淆。将和好的面擀平,裝進用海參、蝦肉、肥瘦豬肉調好的餡料和湯塊,折疊成長條,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則起鍋上桌,免不了油大,食用體驗與鍋貼雷同。 為了松脆的口感,燒餅也會進烤箱曆練一番。與火燒不同的是,燒餅的内瓤層次分明,筋道利口。
麻醬燒餅絕對是北京人的心頭好,通常以20個為起買數量,扛回去囤着慢慢吃。做得好的麻醬燒餅不能黏糊,麻醬比例很重要;在和面時應加入研磨碎了的椒鹽和小茴香,讓香味更有層次感,喧騰适口,鹹淡适中,方能稱為一個完美的麻醬燒餅。
16、糖油餅
北京的糖油餅沒有糖油夾心,也不是将糖揉進面團裡,它将紅糖或綿白糖制成的糖面塗在油餅外層,一起擀成薄面片,最後才下鍋油炸。炸時将有糖的一面先下過,否則糖、餅容易分家。鹹香酥軟的油餅與甜焦油亮的紅糖相得益彰,趁熱吃,脆甜中帶着沙沙的口感,涼了吃則松軟綿糯。
17、炒紅果
紅果即是山楂。紅果不能生炒,要先将紅果洗淨,開水煮到半熟,撈出剝皮去殼後,再加糖水與紅果一起用文火翻炒,直至紅果瓣呈透明狀。成品果肉堅實不軟爛,酸甜解膩,可作為涼菜或是小吃,不容易踩雷。
18、焦圈
焦圈是炸面團的一種,口感清脆不硬,通常搭配豆汁兒,或夾在熱燒餅裡食用。
19、糖卷果
目前越來越少見的一道甜點。山藥、大棗、青梅絲和果脯絲攪拌均勻,作為餡料被裹進油豆皮,蒸熟後再下鍋油炸,澆上糖汁,食用時還可撒上桂花、白糖、山楂或白芝麻,切記要趁熱下口,綿糯香潤,否則放冷後口感會很硬,難以啃食。
20、姜絲排叉
是一種油炸面團。和面後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将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炸好後放進用姜絲熬成的桂花饴糖中過蜜,咬時又甜又酥,帶有明顯鮮姜香。
21、糖耳朵
又稱為蜜麻花,将形似耳朵的面團放入熱油炸透,撈出後立即浸入溫熱的饴糖泡一分鐘即成。成品外殼略硬,内裡松潤綿軟,吃蜜均勻,口味甜膩發齁,非重度嗜甜人士請勿輕易嘗試。
22、馓子麻花
簡稱“馓子”。與面條粗細相似,在油鍋裡定型至盤旋狀,炸至金黃色即可撈出撒上白芝麻。馓子口感香脆,甜度矜持,當零食吃非常上瘾,也可搭配豆腐腦、羊雜湯或鹵丸子一同食用,值得推薦。
23、油茶
油茶曾是軍糧的一種。将面粉炒黃,加入芝麻、桂花和牛骨髓油,食用時用白糖調味,再倒入開水沖成漿。其口味鹹鮮帶辣,由于主要職責是飽腹和提供熱量,因此它并不追求好喝,若非嘗鮮,不要輕易嘗試。
24、炖吊子
炖吊子和鹵煮很像,都由豬下水作為主料。炖吊子以豬腸為主,輔以少量豬心、豬肺、豬肚。做法簡單,用砂鍋慢火煨炖即可,炖到腸子被滾得軟爛,醬香濃厚。也可以在家自己炖一鍋暖身,熱乎着呢。但吃不慣腸子的食客可能會覺得脂香過重,比較肥膩。
25、雜碎湯
北京人叫雜碎湯的都是羊雜碎,或幹脆就叫雜碎。内容一定要有腸、肚、肝、肺、心和白胡椒,煮得湯色渾濁,脂花油厚,略帶腥膻。重口食客還可以撒香菜、澆芝麻醬、醬豆腐汁和韭菜花,這個配比和老北京涮羊肉簡直如出一轍。
26、炸咯吱
咯吱的主要原料為綠豆面,油炸後口感猶如字面的象聲詞般清脆。按照體積形态,炸咯吱可分為兩種:稍厚的咯吱适合入菜,焦炒、炸溜、煎燴、炖,煮湯均可,還可以夾上各種餡料;另外一種是薄脆型,适宜當零食或下酒菜吃,蘸蒜汁食用也風味盎然。
27、炸松肉
清真小吃的代表菜式。以牛肉或羊肉、土豆泥和“咯吱”為主料,再加蔥花、姜末、五香粉、澱粉、醬油等配料調配,最後裹上油腐皮或油豆皮油炸即可。咬開後口感彈牙紮實,但吃不出肉的纖維和香氣,更像是在吃一個調味過的橡皮。
28、灌腸
灌腸分為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面粉、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制成糊,灌入腸内,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 灌腸外焦裡嫩,用竹簽紮着吃,頗顯特色。
29、墩饽饽
墩饽饽是一種烤制的老面小吃。顔色白黃,味道甜潤,質地喧軟且富有彈性,耐嚼有味,但口感較幹,不配水食用容易噎喉。
30、碗糕
将浸泡後的黏米磨成半液體狀,加蔗糖後盛于淺黃色小粗碗中蒸制而成,以加水的多少而成為碗糕或水糕。碗糕稍幹,吃時清甜松口;水糕較稀,吃時甜滑易咽。兩者均米香出衆,軟潤的質地很适合老人或小孩食用。
感謝閱讀, 有用的話記得收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