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在地球的核心深處可能潛藏着某種神秘的結構,而這一結構很可能預示着地球形成時,曾經曆過某種我們尚未知道的戲劇性事件。
根據目前公認的理論,地球由上而下由三層或四層結構構成——地殼、地幔、地核,或者把地核再分為兩層,外面的液态鐵鎳外核,以及最中心的固态鐵鎳内核。正是由于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之間高溫液态鐵鎳的對流,讓地球産生了磁場,從而營造了宜居的環境,讓生命的存在成為可能。
但現在,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的内核可能還要進一步分為兩層,因為在用地震波對地球進行“CT”檢查中,地震波的方向發生了變化。
地球内核的溫度超過了5000度,大約和太陽表面的溫度相同,占據的體積約為地球的1%。
2015年《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已經表明,占據地球内核一半直徑的最中心内核,似乎具有東西方向的鐵晶體,而外面的内核鐵晶體則是朝向北方。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根據國際地震中心的數據,使用搜索算法對數千個地核模型進行了研究。此前的理論指出,平行于地球自轉軸的地震波比平行于地球赤道的地震波傳播得更快。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這半徑約650公裡的最内層内核,慢方向上的地震波發生了54度的變化。
這意味着什麼呢?科學家們認為,内核的鐵鎳一定在結構上發生了某種變化,那麼這種變化究竟是什麼,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科學家們目前還不太清楚,但猜測在地球形成的最早期階段,地球曾經經曆了兩次冷卻事件。這就更加讓人撲簌迷離了,45億年前,太陽系究竟發生了什麼,要讓地球冷卻兩次呢?這和地球能演化出生命有沒有什麼關系呢?
該研究主要作者,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研究員喬安妮·斯蒂芬森(Joanne Stephenson)認為,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可能意味着教科書必須重新改寫了。
很多人可能對科學家們如何能認識到地球内部結構感到不解,最深的鑽井不過鑽了12公裡,地球半徑可是6300多公裡,看又看不到,憑什麼科學家們說的就是真的,難道不是在胡猜嗎?
如果你做過B超或CT檢查實際就很清楚了,波在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中會發生方向和速度上的變化,通過測量這種變化,儀器就可以繪出身體内部的情況,發現裡面的腫塊。
地球内部同樣也是如此,但對地球做CT檢查就要用到更壯觀的地震波了,好在地球各地都有地震儀,忠實地記錄了每一次地震的翔實數據,科學家們通過分析研究這些數據,建立不同的計算機模型,就可以窺知地球内部的不同結構,以及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了。
這項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志上。
論文标題:Evidence for the Innermost Inner Core: Robust Parameter Search for Radially Varying Anisotropy Using the Neighborhood Algorithm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