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随着華為Mate50與iPhone14的發布,兩者新推出的衛星通信吸引了大量用戶的關注,從當下來看,它隐隐正在成為一個新風口,也成為了業内概念股公司的炒作方向。
所謂衛星通信系統本質上是一種微波通信,以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微波信号,在多個地面站之間通信,實現對地面的“無縫隙”覆蓋。
從該技術的原理角度來看,衛星通信與蜂窩網絡通信的核心區别是它不是通過地面基站與電信網絡連接,而是直接與天上的通信衛星通信。 通訊衛星是衛星電話工作的媒介,負責接收和轉發無線電信号,并且對信号進行放大,衛星通訊地面站會将接收到的語音信号轉變為載波信号,再傳遞到通訊衛星上。
相對于目前手機通信普遍采用的蜂窩蜂窩網絡通信,衛星通信的優勢是信号覆蓋廣,打破了距離的束縛,不受通信兩點間任何自然災害和人為事件的影響。
問題來了,華為蘋果的衛星通信,到底哪家強?
我們知道,華為mate50早蘋果一步截胡,提前發布了衛星通信功能——即所謂的“向上捅破天”的新技術,能夠通過北鬥系統支持的衛星通信在無蜂窩網絡情形下提供緊急簡訊服務。
從兩者的比較中,兩者的差異與優劣也很明顯。
從通信系統來看,華為是通過北鬥系統,蘋果的是Globalstar。在這一點上,華為占優勢。華為目前能在國内(不含港澳)用。蘋果采用的是美國衛星運營商商Globalstar提供的衛星,暫時在美國和加拿大使用,放眼未來,蘋果的衛星通信也很難在中國使用,因為基于衛星通信,一方面受通信能力需要入網等因素,一方面信息和數據安全是一個新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一般需要當事國許可。國行版大概率也是基于衛星安全因素需要屏蔽或者關閉該功能在國内的使用。
此外根據官方的一份說明顯示,在其他地區購買的iPhone 14如果到了美國境内也是能使用衛星通信的,比如說日版等等。
那麼從這一點來看,iPhone14的衛星通信對于國内用戶而言,是用不上的,華為在國内占據地利優勢。
從通信能力來看,蘋果要強于華為,蘋果是雙向通信,華為是單向通信。也就是說,華為隻能單向向外發送短信,但是無法接收短信,而蘋果可以發送和接收短信。
從發送範圍來看,華為可以發送給任意手機,不是華為手機也能接收,華為用的是北鬥衛星的短報文功能,除了一些定制的求救信息外,還可以在手機上編輯文字發送出去。
蘋果隻能發送給SOS衛星緊急聯絡所——從iPhone 14來看,它所支持的衛星通信緊急求助(Emergency SOS via satllite),是基于定制組件、特定軟件,可以連接特定的衛星頻率,發送消息,再通過基站、中繼中心(如有必要),傳達給急救機構——它隻能選擇那幾條有限的求救代碼。連接後,iPhone會自動将您的答案、位置、醫療 ID和電池電量發送給專業人員。
由于衛星通信需要将設備直接對準衛星,從功能定位來看,華為發送短信帶有定位信息,可以生成移動軌迹。蘋果選擇與美國衛星電話公司“環球之星”(Globalstar)合作,後者在近地軌道有48顆通信衛星,但Globalstar衛星沒有定位功能。它是使用了波束成形、定向天線陣列,以及直觀的方向指示界面,根據提示即可找到衛星的方位。本質是通過衛星手動共享位置。
此外從收費方面來看,華為一個月免費用30條,蘋果則是免費用2年。事實上,對于用戶而言,這兩種方案都可以接受,由于該功能本身在大部分場景與情況下是用不到的,一個月免費30條其實已經夠用。在收費方案上,兩者打平。
筆者此前就已經指出,整體而言,由于占據地利優勢,華為在國内衛星通信上能勝一籌,但是衛星通信本身還面臨着一些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兩者的緻命局限與短闆
整體來看,正如筆者此前所說,衛星通信噱頭要大于實質。首先是衛星通信距離商用,以及它如何做到在更多場景下使用,實現創新突破與盈利,才是關鍵的,從當前的條件來看,它更多是一種概念炒作,局限性非常明顯。
筆者此前也已經指出,在當前的衛星通信功能來看,這是一個幾乎不會用到的功能,它面對的場景是一種極限的戶外場景——沒有信号的荒漠、山區。多數人多數的場景都是處于信号狀态良好的情況下,大多數場景、大多數的時間,該功能是無法使用的,我們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下,想要找到長時間沒信号的環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但是,衆所周知,在緊急情況下,該功能的用處大,當然有這個功能自然是好的——但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是一個極低頻的需求。對于天天在城市加班的打工人來說,沒有什麼實用性,不過它的用處可能在于,用在救援和救災等突發性事件之中。
那麼如果在救援與救災場景之中,該功能如何做到高效,能夠真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才最為關鍵,因為在這種場景中,往往有一定的救援時效,如果功能的短闆與缺失導緻錯過最佳救人時機,才是緻命的——因為你給了别人希望,但是因為你的功能不完善而導緻錯失救援時機,這會讓救援一方陷入自責與遺憾的情緒之中。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與蘋果當下的衛星通信可能都存在緻命局限。從求救這一場景來看,iPhone14盡管定制了衛星天線、加大了發射功率,但它隻能選擇那幾條有限的求救代碼。救援人員收到SOS信号之後僅能判斷失聯者在哪裡、大概發生了什麼。
而無法清楚的知道周圍環境如何,受困一方是否有受傷、受了什麼傷,需要什麼幫助等等。因為如果無法清楚的掌控救援環境與受困人員的狀況,救援者往往因為缺失了救援工具又或者特定的醫療救援物資,導緻救援無法做到高效與精準。
而華為用的是北鬥衛星的短報文功能,除了一些定制的求救信息外,還可以在手機上編輯文字發送出去,這樣就能将自己的具體情況告訴救援者,但問題是卻無法雙向通信,隻能發信息而不能收信息,再回複出去,這樣一來往往也導緻求救信息的缺失,而當被救者沒有回應的時候,救援方無法有效知曉你的進一步反饋與動向,往往會造成救援過程中的各種誤判,因此,在這方面,其實需要華為進一步的叠代,去化解單向通信的短闆。
iPhone能做到接受和發送,保持雙向通信,在極限環境下帶來助力無疑更大,華為的單向通信可能會成為這種救災場景中的短闆,因為當被救者沒有回應的時候,救援方無法有效知曉你的進一步反饋與動向,往往會造成救援過程中的各種誤判,因此,在這方面,其實需要華為進一步的叠代,去化解單向通信的短闆。
整體來說,兩者目前的衛星通信都有其局限與短闆——iPhone14能做到接收發送,保持雙向通信,在極限環境下帶來助力,蘋果最大的短闆在于,隻能向救援機構發送,發送信息的具體内容也不需要完全由用戶編寫,iPhone 14提供了一系列選擇題,可以快捷地描述當前情況,也有利于節省信息體積。而華為最大的短闆是隻能單向通信,隻發送而不能接收。客觀的來看,兩者在功能層面的短闆都還非常明顯。
總的來說,蘋果與華為如何完善衛星通信功能,補齊短闆,使得其能夠在救援場景中發揮實效作用,而非一個噱頭,才是兩大巨頭應該思考的。
此外,對于一項創新而言,它到底是噱頭還是有實質的價值,我們最終是要回歸到商用與盈利的模式下來考慮。
對于一家商業公司而言,盈利是第一性的。尤其是衛星通信的成本很大。華為Mate50的衛星短信功能每月免費30條的額度,每月到期會清零額度。但事實上,很難覆蓋成本。
有廠商的技術負責人表示,一顆衛星制造到上天成本十來個億,每年運營維護一個億,按照10年壽命來看,也就是說需要一顆衛星每年發2億條短消息,每條1塊錢才不虧本。目前手機廠商在開通時,需要和各方将利益劃分清楚。
簡單來說,在商業模式上,蘋果與華為都沒有想清楚,,如果一個平時幾乎用不到的功能,消費者需要為之承擔較高的費用,那麼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無疑将再度下降。但是如果不收費,或者象征性收費,很難覆蓋成本,那麼它後續的創新與功能叠代就很難推進,因此,對于廠商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矛盾點。如何把衛星通信做成一項盈利的業務,但消費者又能接受這種付費模式,無疑是華為等廠商們需要思考解決的棘手問題。
其次是信息安全問題,從過往的曆史來看,06年的時候,印尼的黑客曾經使用自制終端黑進商業衛星;07年,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中的某衛星編碼算法被人攻破;09年,我國的北鬥民用編碼也曾被破解。衛星通信帶來的安全問題比傳統互聯網更加複雜,如何解決信息安全問題也是一大考驗。
整體來看,正如筆者所說,當前的衛星通信,其實是噱頭大于實質,當前階段,争論孰強孰弱,并沒有意義。如何解決衛星通信從概念炒作層面落地到實際普适性的場景中,擁有可運作的商業盈利模式,而并非僅僅用于極端場景中,而即便在極端場景中,又如何讓其發揮實效,而非僅僅是一個殘缺的功能,如何讓其成為極端環境下救援的利器,才是事關創新價值的核心。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