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當真你就輸了。
全文1184字,閱讀約需2分鐘
▲引發狂歡的那個帖子。
社交媒體上,隻要涉及南北差異,就注定是個流量話題:南方人愛吃甜豆花,北方人愛吃鹹豆花;北方人愛吃面,南方人愛嗦粉;南方姑娘溫婉細膩,北方姑娘神經大條;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如果你願意,這個名單可以一直羅列下去。
而這兩天,PK的“戰火”就延燒到了南北方人的買菜風格上。
這些吐槽像一個引線,惹得南北方人列好隊形,演繹起自己(或朋友)的買菜日常。
北方人:“北方一般都是剩下十幾斤都給我吧,便宜點”;南方人:“我經常去水果店買一個水果,一塊錢綠豆,一個西紅柿……老闆還會送我蔥和香菜”;
▲微博截圖。
北方人:“呦,白菜不錯,給我來五十斤”;南方人:“嗯,白菜不錯,給我切半棵”;
▲微博截圖。
北方人:“我媽都是買到自行車馱不了或帶的錢花完了”;南方人:“老闆,來一根辣椒”
▲微博截圖。
……
看着這些“南北買菜風格大不同”的交鋒,我覺得自己的三觀得到了刷新。作為一個北方人,我以前既沒有聽過南方人“買菜隻買一根辣椒、一頭蒜”,也很少聽說北方人“買肉一次要買幾十斤,白菜一次二買十棵”。是我生活在古代,還是我太久沒去菜市場?(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号:bjnews_xjb)
不是的。我當然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小市民,事實上也經常去菜市場買菜。跟朋友交流,也覺得開眼界。現實中更普遍的情況恐怕是,在北京的菜市場,明明有非常多的人隻會買一塊冬瓜和幾根蘿蔔,而他們未必都是南方人,隻是因為買多了吃不了,剩下又會壞掉。
而北方人一次買二十棵大白菜,這種情況隻會存在于冬天。而且在菜市場每天都開放的情況下,現在多數家庭早已不這麼做。
所以在這場“南北買菜風格大論戰”中,一些說法或許是一些人根據真實經驗得出的,但也不免有段子化的傾向。一個貌似嚴肅的南北差異問題,因為網友之間的插科打诨或誇張表達,最後被解構成一個輕松的娛樂話題,成為一個傳播事件。
每個人都是有地域認同感的,都熱愛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當其他地方的人吐槽自己家鄉的生活方式,他是會有“回怼”沖動的,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強化自己的優越感,所以就更容易夾帶私貨,把樓蓋歪。
如此,讨論什麼也就不重要了,話題内容産生的效果才更惹人注意。南北方網友之間的diss,為群衆種出了一個可口的西瓜而已。(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号:bjnews_xjb)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方在風俗習慣上當然會有不同,飲食差異自是源遠流長,買菜割肉也不會步調一緻。但說“北方人買一次肉要半隻牛”“南方人買菜買一根辣椒”是普遍情形,充其量隻是“僞命題”。
不過網友才不管你去菜市場是“一次買二十棵白菜”還是“買一個辣椒”,他們隻覺得參與這場“争論”有趣好玩。這才是“南北買菜風格大不同”的真相。
文/王言虎 編輯 仲鳴
值班編輯 一鳴
(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号:bjnews_xjb)
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