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外地人說
天津人說話跟說相聲似的
倍哏兒~
聽着是挺有意思的
但要是真讓寫出來
那可就把好多人給難為住了
就像這位外地的網友
what?我剛才才知道
原來隻有天津人把石頭剪子布叫成“奔翹裹(笨巧果)”
驚現天津又一土特産???
在此更正一下
這位網友的“奔翹裹(笨巧果)”可是寫錯了啊
正确的石頭剪子布
天津話寫法如下:
“锛鉸裹”時,大家都把手背後
并且所有人一起喊“将将——才”的“才”時
就一齊把手亮出來
以“手勢”——錘子(以拳頭做錘子狀)
剪子(伸出中指、食指,就像剪子一樣)
布(張開整個手掌)來決定勝負
規則:錘子勝剪子,剪子勝布,布勝錘子
“錘子、剪子、布”為什麼叫“锛鉸裹”呢?
這三個字具體又是什麼意思呢?
锛
“锛”的意思是“使刃出現缺口”
比如日常生活中
就常用像“這刀锛刃了”一類的說法
所以錘子勝剪子,是因為錘子能使剪子锛了
鉸
“鉸”的意思和“剪”是一樣的
在天津,人們一般不說“剪”東西
而說“鉸”東西,如“鉸頭”(就是“剪頭發”的意思)“把這張紙鉸開”等
那麼剪子剪斷布,也就是“鉸布”了
所以剪子勝布,因為剪子能把布剪斷
裹
“裹”的意思就簡單明了了
“裹”就是(用紙、布或者其它片狀物)纏繞、包紮
那麼布勝錘子就不難理解了
講到這廣播君突然想起了小時候
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IPAD
隻知道在姥姥家胡同裡跟着一群
小夥伴們瞎胡鬧的童年了
整天嘻嘻哈哈的
不過那時候
可沒有王者榮耀、吃雞
你還記得咱們小時候總是玩的遊戲嗎?
1拍洋畫兒
會玩的一把下來就能攢齊一套聖鬥士的洋畫兒了,不會玩的手心拍的通紅發腫,也會輸個底兒掉。現在這東西不興了,要不鋼鐵俠,美國隊長,黑寡婦什麼的,一準兒能出一套。
2砍子兒
一到下課的時候,操場上“砍子兒!”、“定!”、“反遞!”的喊聲此起彼伏,隻有會玩的人,才知道他們在喊什麼。砍子兒玩法大約是分兩隊,一隊站兩邊,另一隊站中間,兩邊的人向中間的人丢沙包,中間的人來回躲,被沙包打中了就要下場,接住沙包了就能“借條命”,下次被丢中就可以不下場。
3跳皮筋
買了一堆猴皮筋,串成了一大串,皮筋長度不限定,一般約3米左右。參加者兩人各持一端牽直,或綁在距離适度的兩樹之間,其他人即可在皮筋上踩跳出各種花樣動作。包括點、邁、頂、繞、轉、掏、擺、壓、勾、擦、踩、踢等各種複雜的難度跳法都有,但這曾經伴随着幾代人走過快樂童年的“跳皮筋”遊戲,現在都已經快“失傳”了。
4跳馬
一人彎腰當馬,其他人輪流跳過去,當馬的越升越高,誰跳不過去就替換成“馬”,常有小孩鬥氣強行上壓倒馬的事發生。
5逮老褐
那時把家裡的廢墩布的木棍拿下來,然後在讓爸爸幫我做個鐵圓環,綁在木棍上,去小販的攤上買來個網子,裝在圓環上就制成了一個捕捉的“網”,7,8月的時候蜻蜓最多了,帶着網子去捉,看到滿天飛舞的蜻蜓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和距離,動作還得快,該出手時就出手,動作熟了基本上能捉到好幾十隻呢~
6過家家
通常都是三個以上的人一起玩,一個當媽媽,一個當爸爸,一個當孩子,媽媽給爸爸和孩子做飯吃...
7擡花轎
兩個人手握着手,一個人岔開腿坐在兩人形成的環形圈裡,兩個人擡着坐着的人走,一邊念念有詞:“娶媳婦啦!”
8滾鐵環
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鈎子,推着這個鐵絲圈滾着走。鐵鈎子也可以換成一根竹棍或别的,隻要能推着鐵圈滾就行。
9翻繩
一根繩有多種翻法兒,兩個人可以一起玩很久。
10丢手絹
依稀記得童年的丢手絹歌謠:"丢、丢、丢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
11老鷹抓小雞
一個雞媽媽護着一群小雞,大家争當雞媽媽和老鷹,看到老鷹來了,吓的到處蹿,哈哈,一會就能跑出一身汗,總是玩的不亦樂乎...
12跳房子
玩跳房子隻需要一根粉筆,甚至是一根樹枝,在地上畫出格子就能玩。這款遊戲一度風靡,當時學校的操場空地都被各式各樣的格子填滿了!
這些遊戲你們都玩過嗎?
“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隻能回味”
看到這些曾經玩上瘾的遊戲
不禁感慨時間過得好快
自己已經變老啦!
綜合 | 津雲、奏耐天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