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小農文化影響,一直以來“生養死葬”都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古代社會對宗族觀念非常看重。
一般情況下,老人逝世之後,後輩子孫們都會盡可能地選擇一處“佳穴”安葬先人,同時也很注重對先人墳墓的看管照護,每逢清明、春節、七月半都會燒香祭拜或者掃墓上墳。
之所以有如此重視,主要原因還是咱們中華民族恪守孝道、尊敬先輩。其次就是在封建社會中,人們往往認為,祖墳的處所會影響後代子女,也會對整個家族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在古代,人們對此總是深信不疑。
坊間常說“一墳管三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祖先的墳墓能夠庇護三代人。
關于祖墳,古人最擔心的就是祖墳被動,在他們眼裡這是犯了大忌的,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不死不休的仇恨,一般沒有人會去影響别人家的祖墳。況且古代人對祖墳的看護都非常較真,很多地方都有“新墳先守三年孝”的說法,在一些更為認真的地方,甚至祖墳上的花花草草都不可輕易去動。
清朝光緒年間,曾重刊過一本名為《白下鎖言》的筆記,書中記載(白話文版):“芮家有兩個兄弟,兩人都考上了秀才,一門雙傑,可以算得上是光耀門楣了。在這家人的祖墳上,有一顆年俞百年的石楠樹。某次,這顆石楠樹被盜墓賊所伐,芮家的情況從此江河日下,一年後,芮家連父帶子,三人皆病死。”
僅僅隻是祖墳上的一顆石楠樹被砍伐,就造成了家破人亡的悲劇?這顯然隻是無稽之談,芮家遭逢災禍,旁人就扯到怪力亂神之上,是典型的封建迷信價值觀。雖然這種觀念十分可笑,但古人對此卻是深信不疑,幾代以訛傳訛,慢慢就演變成了一種傳統習俗。
正是因為民間對土葬文化過分看重,類似“一墳管三代”、“新墳先守三年孝”等俗語才會被廣為流傳。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句俗語流傳就更為廣泛了。這句話就是“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那話是個什麼意思呢?
在舊社會裡,漢人的喪葬文化裡就隻有土葬這一個選項,墳包是用土築起來的,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墳頭一般都會被野草野花或者荊棘藤蔓遮蓋,而有的地方因為沒有動物遷徙,草本植物的種子沒法傳播,墳頭沒有植物生長,看起來就是光秃秃的樣子。
還有一種情況是,墳頭沒有子孫長期維護,可能就會出現墳頭塌陷的情況,這種墳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孤墳。在民俗文化裡,這不同的墳頭都會有不同的寓意。
首先是“墳頭塌消子孫稀”,在民俗文化中,墳墓是逝者居住的地方,這墳頭要是塌了,就是祖先的房屋被損壞了,需要盡快進行修葺。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一旦某家的墳頭出現塌陷的情況,那就是後代人丁不旺,才會有無人修葺祖墳導緻墳墓塌陷的情況。
如果說前面一句話還有一定的客觀依據,那後面的一句“墳上無草絕家資”就是赤裸裸的封建迷信。要知道古代動植物都非常豐富,山林之中更是鳥類出沒的地方,草本植物的種子會随着鳥類糞便,被排放到山林中的各個地方,因此墳頭長草的情況很普遍。
要是某家墳頭沒有長草生木,就會被認為這家人“要絕家資,要完蛋了!”這種迷信的說法在古代有很多人笃信,但從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墳頭之所以不長草,要麼就是因為沒有鳥類遷徙,要麼就是此處的土壤質量差,保水性低,因此野草很難長活。
如今看來,不管是墳頭塌陷,還是墳無草木,都是常遍的正常現象,這主要和當地的土壤、氣候有關。而墳墓埋葬的位置,更不會影響子孫後代的氣運。
要想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都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行。所有的目标都要靠我們用雙手才能開辟達成。而對于先人我們應該心存敬意,更應該在老人家在世之時花更多的心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