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下旬以來,受持續高溫的影響,長江流域出現了罕見的旱情,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秋糧作物和經濟林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緩解長江中下遊的取水問題,三峽水庫在8月16日陸續向下遊補水5億立方,與此同時,不少人也感到疑惑,三峽總庫容高達393億立方,為什麼不多放一點水呢?
三峽大壩調水原則
大家一直以來好像有一個誤區,會認為三峽大壩可以随意放水擋水,但實際上,我們最初之所以會建立三峽大壩,首要目的就是讓長江中下遊免遭洪水的威脅,所以三峽大壩有着嚴格的調度要求。
長江全年流量為1萬億立方米,其中70%的水量都集中在6~8月的汛期,所以每逢汛期,三峽大壩都會騰出221.5億立方米的庫容,為洪峰的到來做準備,今年也不例外,早在6月9日16時,三峽水庫的水位就落到了汛限水位的145米,開始應對洪水的到來。
騰庫容
但好巧不好的是,今年長江進入主汛期後,水位持續退落,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現象,降雨明顯偏少,較往年低出了四成左右,部分地區甚至連續無雨日超過了20天,長江上遊來水減少,三峽又騰出了庫容,自然也就無水可放了。
所以在對下遊補給時,三峽水庫隻能按水位不低于145米的最大限度,向下遊調出5億立方米的水,那為什麼最低水位一定要定在145米,多放一點真的不行嗎?
最低水位為何定在145米其實早在三峽水電站建成初期,未蓄水的水位隻有60~70米,測試階段的水位,則是保持在135米,到了2007年,最低水位就保持在了145米。
從防洪的角度來看,水位肯定是越低越好,畢竟騰出的庫容越多,能攔截的洪水就越大,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三峽大壩還兼備着發電和航運功能。
蓄水後的三峽大壩,可以回水到西南重鎮重慶市,從而淹沒途中的淺灘險灘,使得航道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660公裡的航運裡程都因此得到了改善,重慶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也由以往的3000噸級,提高到了萬噸級。
而如果貿然調低三峽庫區水位的話,長江重慶段水位也會逐步回落,部分水域航道變窄變淺後,一些礁石必然會對船隻的通行産生威脅。
另外,水位過低也會影響三峽的正常發電,水力發電依靠的是重力勢能來推動渦輪機轉動,水位越高,勢能越大,産生的電力就越大,反之,産生的電力則會相應減小。
而三峽水電站作為中國西電東送工程的巨型電源點,它所發出的電力将售予包括湖北、河南、湖南、江蘇、廣東在内的全國多個省份,同時,夏季又是用電的高峰期,生活生産用電需求激增,一旦水位過于降低,多個省份的用電問題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145米就是在平衡多個功能後,得出的一個折中值。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就明白,為什麼三峽水庫的水位不能随意下調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