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飯圈文化的存在

飯圈文化的存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3:06:31

“說相聲的把相聲說成這樣,也是欺了祖了。”

在一次德雲社的相聲表演劇場中,郭德綱在台上這樣調侃張雲雷。此時台下坐着大量的“德雲女孩”,她們拉着手幅,揮舞着熒光棒,合唱着《探清水河》,把相聲劇場變成了宛如音樂節現場的狂歡。燈牌、尖叫、禮物……這一切與台上的長袍馬褂格格不入。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1

不僅僅是在相聲界,最近幾年粉絲群體好像已經逐漸“入侵”到了各個領域。各行各業皆可偶像化,處事思維皆可粉絲化,成了一種見怪不怪的現象。

“世界苦飯圈久矣”。

在讨論飯圈文化的大肆傳播的原因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飯圈文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衆所周知,在粉絲群體剛開始在國内引起關注的時候,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末,港台流行文化開始深刻地影響内地,“追星族”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瘋狂的群體。而所謂的瘋狂行為,如今看來也不過是模仿明星的穿衣打扮、大量地囤磁帶、買海報和貼紙、守在電視機前看表演,有條件的話去追一次現場等等小打小鬧的私人化活動。

時光荏苒20年,“蔡徐坤VS周傑倫”的打榜Battle把新時期的粉絲活動推進了大衆的視野,人們驚訝地發現,如今solo追星的粉絲幾乎完全退出了時代的舞台。在追星這項活動中,無論是團隊分工還是集資消費,粉絲都呈現出了極其專業的職業素養。他們時而化身安利天使在官方消息下溫和控評,時而扮演激進派在超話中瘋狂拉踩,隻要看到過粉絲的話術,就很難不被帶進追星的情境中。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2

飯圈文化是粉絲圈子内部形成的獨特文化,它伴随着頗具特色的語言與行為走入普羅大衆的生活。雖然大部分粉絲依舊在“圈地自萌”,但很顯然飯圈文化已經内生出一種經濟現象,伴随着粉絲行為的不斷“出圈”,粉絲經濟也成為了文化産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德雲女孩永不認輸”,“請你尊稱他一聲二爺”,嶽雲鵬之後,張雲雷迅速成長為了德雲社的新流量。但與嶽雲鵬不同的是,張雲雷的火并非大衆向的,而更多地在自己粉絲圈層内部成為了現象級相聲界愛豆。這不僅僅是在相聲領域,可以說在整個傳統曲藝界都是從未出現的,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郭德綱,怕是也沒有想過相聲劇場裡充滿熒光棒的魔幻場景。

除了張雲雷,還有他的搭檔楊九郎,“萬物皆可盤”的孟鶴堂等等,見識了粉絲的口味,郭德綱終于弄清楚了相聲未來的方向:“如今的相聲跟創作關系不大,它賣的是個人魅力。”德雲社演出的一票難求證實了郭德綱的想法,可以說德雲社和飯圈女孩一起,為相聲業的未來增添了另一種可能。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3

體育界同樣擁有瘋狂的粉絲氛圍,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迷,體育明星們如今要面對的還有一票更加瘋狂的“流量粉”。據說當你集齊了兩種以上的粉絲,即可召喚神龍。

在裡約奧運會之後,乒乓球國家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從馬龍跳上桌台手比愛心開始,以他和張繼科為代表的國家乒乓球隊吸引了飯圈的注意,曾經為了偶像男團跑現場、做後期的粉絲發現了新鮮的目标,顔值與業務能力兼備的國家隊運動員成為了下一個“獵物”。裡約奧運會之後第二年舉辦的“地表最強十二人之杜塞爾多夫選拔賽”展示了粉絲的強大力量,比賽現場被條幅充斥着,舉着海報的女孩為自己心中的愛豆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呼喊。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4

随着乒乓球隊全員偶像化,隊員的感情生活也備受關注,一直沒有對外公開的感情狀态的馬龍在豆瓣上被扒出有女友,且女友此前所使用的社交網站賬号也被曝光。有部分馬龍粉絲認為其女友所上傳過的信息中暴露出個人生活的諸多問題,該女生根本“配不上馬龍”,而後馬龍為了制止謠言進一步被傳播,在微博上公開了戀情。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5

另一名人氣隊員張繼科則被稱為“統一了飯圈的男人”,微博轉發評論數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與許多流量明星不相上下。他與女演員景甜公開戀情後,兩人的新聞在微博熱搜持續挂了将近一天,進入張繼科超話社區,粉絲中拍手叫好者有,聲淚俱下者有,憤然離席者亦有,對于張繼科來說,流量小生有的待遇,他都有。

體育界另一個具有腥風血雨體質的圈子,應該就是遊泳隊了,因為這裡有一個幾乎是體育界愛豆開創者的人物:已經宣布退役的甯澤濤。甯澤濤俊朗陽光的外形收獲了一批粉絲,也因為人氣高漲成為2016年度國内最具商業價值體育明星之一。但在飯圈中,甯澤濤粉絲與孫楊粉絲之間的“戰争”似乎從未停止。在微博或者豆瓣上,有人說起孫楊的負面,很有可能會被孫楊的粉絲按頭為甯澤濤粉,反過來也是一樣。加粉籍、扣帽子也是飯圈的慣常操作。

除了這些,飯圈文化也不知不覺已經滲入到了模特界、配音界以及新興的脫口秀界等等,每一個在業内擁有人氣的藝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偶像”,面對粉絲的“拉踩”、“彩虹屁”、“做數據”以及“考古扒墳”。一方面來說,對于很多做幕後工作的人來說,自己的工作獲得了重視,固然是一件好事。比如729聲工廠為廣播劇實體化衆籌,一天就能籌款兩百萬,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會陷入無止境的口水戰中,比如一直被粉絲比較的國模劉雯與孫菲菲。

飯圈文化在各行各業的滲透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要知道一個專業粉絲的日常除了打榜,還有反黑、安利、集資、應援甚至剪輯、後期等等,這并不是一份輕松的工作,卻有大量的人願意在不同領域的偶像身上投注自己前所未有的知識與熱情。

很多人都明白,追星是一種自我感情認同與自我參照,《社會心理學》中提到,人們是沒有辦法正确認知自我的,總是會存在着“自我服務偏見”。已經被我們内化為自我的一部分的偶像被我們崇拜時,也會受到“自我服務偏見”的影響,使粉絲變得不理智。人們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個偶像身上,既能獲得投射在偶像身上的代替性滿足,也能通過偶像的成功實現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實現。在社會變得更加多元的今天,除了演藝明星之外,每一個行業都會出現那麼一個滿足人們理想與幻想的形象。粉絲們比起乒乓球,更愛張繼科,比起相聲,更愛張雲雷。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6

Solo粉絲數量減少,粉絲開始團隊作業,成立了應援組、反黑組、打榜組、剪輯組、外翻組等等,精細化的分工讓這個活動看起來更像是一條高效的、井井有條的流水線,更容易喚起粉絲的集體主義情緒和群體意識。

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Wright Millis)認為具有群體意識的人會否定和抗拒另一群體的利益,并善于用群體的手段去達到自己群體的利益。這與粉絲團體的日常做法不謀而合,《烏合之衆》中也曾描述,在某種特殊情境下,一群聚集起來的人将會呈現出新的特征,與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的特征大不相同。這同樣也是很多社會活動參與者的特點。

粉絲對偶像的崇拜是一種拟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行為,在視頻、圖片等媒介的幫助下,模拟現實語境來進行人際互動。這樣的互動很大程度上是單方面的,且相比現實互動來說較為狹窄。社交網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一互動的單一性,在偶像的社交賬号中,粉絲可以随時被關注、被回應,粉絲的行為也極大程度上影響着偶像的行為習慣,單方面的追求與互動被改變了,粉絲的熱情也由此提高。

另外,互聯網的快餐式信息傳播并非是根據事實信息而更多地是根據情感宣洩來傳播的,獲得流量的不二法則,是引起用戶的情感共鳴。用戶與用戶之間形成鍊接,也是通過互相分享共同的情感方式實現的。清華大學副教授常江認為,如今的粉絲文化之所以顯得更具主動性和攻擊性就在于在互聯網在情感上實現了對粉絲的“動員”。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7

在全媒派的一篇采訪中,也有粉絲表示,如今的主要矛盾是迷妹群衆日益增長的偶像崇拜需求和落後的愛豆産業之間的矛盾。國内偶像産業不夠發達,而以往追求韓流明星的粉絲由于韓流在國内的式微而紛紛爬牆内娛,卻發現沒有偶像可以讓他們揮霍感情,浪費金錢,這樣的空虛,也隻能由全民偶像化來填補了。

飯圈女孩兒的心動之旅還在繼續,沒有被飯圈文化“染指”過的圈子,我隻能說你還不夠紅。但是選擇敞開心胸擁抱粉絲,實在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啊!

飯圈文化的存在(為什麼飯圈文化無處不在)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