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一些架構很大的文學作品來說,這本書寫的東西其實很小。
故事發生在武漢疫情爆發的起初,劉玉成一家和他的親家一家都被困在了宜都小城劉玉成的家裡。
十四天的朝夕相處,在日日相對中,每個個體的意識都逐漸開始針鋒相對。
這本書尤為寫實,人物形象刻畫地極為生動。
兩位爸爸都是很傳統式的中國男性,愛喝酒愛吹牛不做家務,劉玉成的虛榮心很強還有些大男子主義,圓圓爸爸則是為人處世比較圓滑世故。
兩位媽媽卻是有着鮮明對比的,秀枝是很常見的一類中國母親,有些重男輕女,執着的用着自己的方式愛着自己的孩子,不論遇到什麼事隻會激動的質問,順帶還會一味地認為自己的兒子是最優秀的,别人家的姑娘都配不上。
圓圓媽媽其實是活得很通透很明白的一位母親,她培養了很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女兒做了離婚的決定之後,并不會大驚小怪,而隻是很理性的分析問題,她的育兒觀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因為你離博士很遠,你隻看到博士這一點,而忽略了其他,這跟一個窮人嫁給一個富人後并不幸福是一個道理。”
但在有一點上,兩位母親算是殊途同歸的,秀枝不理解兒女,兒女也從不真正的向她敞開心扉,她的丈夫更不用想,所以她是很孤獨的,與社會脫節的。
圓圓媽媽則會說“不當媽媽真的沒什麼不好,當媽媽實在太孤獨了,看起來她身邊總是圍着人,實際上那隻是喧鬧和嘈雜而已,隻是把它與外界隔離開朗而已。隻要你當了媽媽,你就一輩子處于隔離中。”
這本書不由讓我認真的思考起了女性成為母親的意義。
除去母親之外,當然還少不了孩子,劉玉成夫妻引以為傲的大兒子雖然是位博士卻性格懦弱,完全處理不好婆媳關系,小兒子被以愛之名困在父母身邊做了那個老實聽話,卻沒有了自己人生的孩子,女兒則性格強勢,不好相處。
從頭到尾,每個孩子的童年經曆甚至細節到父母習慣性說的話語,都影響着孩子的性格養成以至于成年後的生活走向。
當你看完這本書,最後發現,其實每個人的命運在最一開始就已經被決定好。
書中人物紛雜卻不顯得亂,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太多東西。
最近常聽的一句話是“疫情就是個照妖鏡”,在疫情時代下,所有好的不好的東西,都在無限放大,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在影響着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我們在時代的洪流被迫前進,不能停下、不能回頭、甚至不能抱怨,在這個時代,真正能為自己帶來幸福感的,隻有自己,調整心态。
難以想象,距2019年疫情爆發已經快要三年了,我們依舊随時有可能面臨封城,依舊有超一線城市面臨沒飯吃的困局。
疫情時代下,這本書中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命題為——
如何度過“十四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