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魔都小資環境

魔都小資環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3 05:27:06

魔都小資環境(解碼魔都在大都市)1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3月3日電(記者 楊金志、董雪、王默玲)說到“獐”,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成語“獐頭鼠目”?其實,獐是一種很可愛、溫順、漂亮的動物。而且,它是大都市上海的“原住民”。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記者來到位于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的獐栖息地采訪,之間一頭頭活力滿滿的獐在林中奔跑跳躍,不時橫穿步道跟記者來個近距離對視。

獐“回歸”了。它的回歸,是上海越來越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的一個縮影。當“微笑”的江豚重現長江口,當野生揚子鳄在崇明東灘自然繁衍,當成群結隊的小天鵝降臨黃浦江畔,當憨态可掬的貉在小區裡安家,當麋鹿和獐走入栖息地……野生動物與人類和諧相處,是上海建設生态之城最好的見證。

“極小種群恢複工程”,見效!

獐是上海本地的一種小型鹿類,它們最明顯的特征是頭上沒有角,但雄性嘴上有獠牙。自上海開埠以來,獐的數量随着城市化進程而減少,到20世紀初已幾乎見不到獐了。

魔都小資環境(解碼魔都在大都市)2

3月3日,一頭獐在位于上海松江區的松江葉榭獐極小種群恢複與野放基地樹林中奔跑。 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回歸,是從2006年開始的。當時,上海市啟動極小種群恢複工程,獐等一系列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重新引進,目前長勢良好。

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揚子鳄,也在恢複工程的清單上。2007年,6條揚子鳄被引入崇明東灘。十多年來,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呂順清親曆揚子鳄種群恢複全過程,他至今記得那激動人心的場景:一是引入次年,發現十幾條揚子鳄幼體和幾個卵的空殼;二是十多年後的一年春天,偶遇揚子鳄媽媽帶着寶寶們曬太陽,小揚子鳄有的趴在媽媽背上,有的就在一旁的水裡嬉戲。

“更讓人振奮的是,這條揚子鳄媽媽身上沒有标記,它本身就是在這裡自然繁衍長大的。”呂順清說,“崇明東灘的揚子鳄已經是一個野生的種群了!”

幾天前,4頭麋鹿被放歸至上海市崇明區新村鄉範圍更大且具備林地、濕地等多種生境的栖息區内,标志着上海市首個麋鹿野放栖息地基本建成。初來乍到,麋鹿們對林地還有些陌生,在确定安全之後,它們邁開步子,一起去探索新家。

據介紹,伴随上海開展野生動物栖息地建設和提升,22個因地制宜的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陸續建成,獐、揚子鳄、麋鹿等野生“原住民”數量增加,生态品質進一步提升。

鳥往這兒飛,魚往這裡遊

圓圓的頭探出江面,接着胖滾滾的身子從水面躍起又落下,濺起的一朵朵小浪花在平穩而開闊的江面上格外顯眼。

幾個月前,上海市生态環境局的工作人員如往常一樣調查長江口生态時,與“嘴角上翹、自帶微笑”的江豚不期而遇。作為“水中大熊貓”,江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種群數量迅猛下降,甚至難得一見。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應用生态研究所所長王敏說,這是十多年來第一次!

魔都小資環境(解碼魔都在大都市)3

上海市環科院工作人員在長江口水域抓拍到長江江豚探出水面的瞬間。 受訪單位供圖

“看一個地方生态好不好,可以數一數鳥翅膀,數一數魚尾巴”,越來越多的鳥往這兒飛、魚往這兒遊,折射一個城市生态環境的持續改善。

從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态島,持續不懈治理崇明東灘互花米草入侵問題,為水鳥一步步開辟出适宜的生存空間;到保護長江母親河,為一條魚立一部法,用《上海市長江中華鲟保護條例》守護特定物種的種群發展;再到全面推行林長制,讓生态空間更加穩定,生态布局更合理,生态功能顯著提升,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一個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正在努力建設。

從難得一見,到驚喜遇見,再到常年得見。小動物們正用翅膀、用尾巴為上海的生态環境水平投票。數據顯示,崇明本島1%水鳥物種數已經從2011年的7種提升到2020年的11種,總數從每年25萬羽增加到33萬羽,白頭鶴、黑嘴鷗、黑臉琵鹭等珍稀瀕危的鳥類已經成為崇明島的常客,每年都來。

探索人與動物和諧共生之道

如果說種樹造綠和恢複物種是建設生态之城的形,那麼當市民與自然互相适應、和諧共生将形神兼具。

“12345嗎?我家裡進了一隻蝙蝠,麻煩盡快派人來處理!”

“小區裡有像狗又像浣熊的動物,看着挺害怕的,能不能派人來趕走?”

“我發現一隻受傷的小鳥,好像是從樹上掉下來,我該怎麼做?”

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在調研手劄中開篇寫下三個問号。随着生态顯著恢複,上海市民與野生動物的交集越來越多,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中野生動物相關訴件也大幅增長。在城市中,人與野生動物如何和諧相處,相關探索迅速展開。

魔都小資環境(解碼魔都在大都市)4

複旦大學教授王放團隊拍攝到的生活在城市裡的貉。 受訪單位供圖

印發《上海市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工作指南(試行)》《野生動物類訴件口徑與案例參考》等文件,補上收容救護工作缺乏規範性和專業性的短闆,強化培訓基層訴件處置人員;聯合高校專家調研觀測,進一步了解野生動物的習性和對城市管理的挑戰;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等科普和宣教,努力形成不投喂、不接觸、不傷害的氛圍……

“作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思維來研判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工作,更不能忽略城市化進程中野生動物與市民之間可能出現的沖突與矛盾。”李梓榕說,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的最生動實踐。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片海域,越來越多的小生靈們遊弋其中,種種變化見證的不僅是上海生态建設的精細功夫,不僅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對于生靈萬物的極緻關懷,最令人感到暖意的是,在人人建議、人人參與之下,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發生着太多關于接納、理解、互助、尊重的故事。

在大都市遇見小生靈,這個故事未完待續。

新華社『解碼魔都』工作室出品

來源: 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