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巍 | 北京報道
在中國,水、電、燃氣實施分戶計量收費,民衆不僅認可,也早已習慣。但在北方集中采暖區域,熱費是否也要分戶計量,一直有諸多争議。
事實上,采暖按面積收費更常見,但分戶計量收費方式也存在已久。國家相關部門在2000年便提出“分戶計量”的改革方向,熱費多少與用熱多少直接挂鈎。
熱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用多少熱交多少錢,似乎并無不妥。
那為什麼改革始終難以推動呢?有人指出,按熱量計費,對于居住在老舊、保溫效果不佳小區的中低收入人群來說,他們的供暖費用反而會因此大大增加,而這些房子大多是1998年房改啟動前建成,分配時居民本身就沒有選擇權,讓他們來承擔增加的費用,有違公平。
由于供熱一直有“保民生”的社會責任,傳統的計費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劫富濟貧”傾向——保溫效果好、耗能低的公共建築,熱費往往高于住宅。而一些老舊小區,保溫效果差、能耗高,熱費的收取率卻較其他地區低一些。實質上,從公共建築高額收取的熱費,有不少正是補貼到了這些小區。如果按熱量計費,這種補貼的基礎或不複存在,熱企的壓力将會陡升。
對于部分熱企來說,“多退少不補”的政策,使他們在推行熱改的過程中難言積極——若按熱量計費結算時低于按面積計費,熱企要按熱量使用情況收費;若按熱量計費結算時高于按面積計費,熱企隻能收取按面積計費時的熱費。
絕大多數業内人士認為,把熱計量收費作為目标,邏輯、方向正确,關鍵問題在于如何計費。由于熱具有傳導性,不同戶型、不同樓層、不同小區,熱量的傳導和散發狀況千差萬别,如何公平計費成為當前的一大難題。
而熱表讀數是否準确,也備受質疑——有業内專家直言,當前的分戶計量熱表讀數均經過“修正”,甚至學者們想研究課題都找不到真正的數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建築節能中心主任江億認為,熱力公司是企業,要繳稅、盈利,可又面臨着“多退少不補”的收費封頂的政策。但沒有這個政策,老百姓又可能反對,因為達到同樣的溫度,不同住戶的耗熱量可能相差幾倍。“多退少不補”打壓了部分熱企推動熱改的積極性。
北京市相關部門的前官員認為,熱計量收費脫離了中國實際。中國目前供熱能力有限,目标在于保障最低溫度達标,老舊房屋改造和供熱系統節能改造也沒有完成,推行分戶計量收費操之過急。
來自丹麥的世界供熱領域巨頭丹佛斯,并不諱言自己參與了中國熱改。他們認為,以丹佛斯在世界各地項目的經驗看,中國的熱改方向沒有問題,當前遇到的難題是政策執行貫徹不力所造成的。
來自國際組織的相關專家介紹,歐洲已經在快速推進分戶計量,德國的普及率甚至已達到100%。
從國際趨勢看,按熱量計費似乎已是勢在必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江億:
現行熱計量改革很難解決公平問題
2002年開始的供熱改革雖包括民營企業是否可以進入供熱市場等讨論,但核心是把按面積計量改為按熱量計量收費。
當時的中國,有不少下崗人群和低收入群體,熱費收繳率隻有70%~80%。那時候供熱企業主要是國企,甚至由國有事業單位負責城市供熱,熱費收不上來,供熱企業就面臨兩難。
上世紀90年代末,哈爾濱熱力公司有次收不上熱費,一狠心停了那棟建築的供暖。結果政府方面認為此舉影響安定團結,熱力公司負責人被撤職。這件事對供熱行業觸動非常大,說明不能随便關閥門,因為供熱是保民生。供熱企業一方面是企業,需要盈利、繳稅,另一方面又得為社會保民生。當保民生和掙錢發生矛盾時,一定是優先保民生了。
分戶計量需要改造管道系統。我國較早期建設的房屋,暖氣管是垂直連接的,樓上樓下的暖氣不可分。為了配合熱計量,管道需要改為水平連接,一戶一個閥門,當某戶關閉閥門時,樓上樓下不受影響。
其次還要安裝熱表。2003年左右,多地開始安裝熱表,開辟出了一個新市場。例如,若北方地區有100億平方米的采暖建築,每戶按100平方米計算,每安裝一個熱表大約要1000元,全國市場就能達到千億元的規模。
最先提倡熱計量的,實際上是國外節能環保界人士和國外的熱計量企業。
不過,供熱計量面臨一個難題——熱表與電表、水表、氣表的計量區别非常大,熱量能夠通過牆體傳到鄰近房間,很難完全算清賬。
中國主要的居住建築是大型公寓,而供熱的基本原理是,屋子散出多少熱,暖氣就補進多少熱量,以維持室内溫度不變。同一棟大樓裡,樓頂把角位置會有三面甚至四面外牆,而中間的住戶家可能隻有一面或兩面外牆。如果兩戶都是100平方米、同樣維持20℃室溫,樓頂把角消耗的熱量可能是中間住戶的三四倍。如果按熱計量收費,一個冬天雙方付出的費用差距或達兩三千元。
此外,如果中間住戶把暖氣停了,由于上下左右的鄰居開着暖氣,比如均為20℃,中間住戶家中的溫度大概也能達到16~18℃。這樣一來,中間住戶一分錢不用交,但鄰居消耗的熱量卻增加了。
因此,住戶之間的隔牆是否需要加保溫材料也曾引發過讨論。有人認為,隔牆也需要加保溫材料,否則分戶計量會不公平。
外牆包裹保溫材料可減少熱量損耗,對全樓都有好處,但在中間隔牆加裝保溫材料沒有意義。要是我家開着暖氣,又不想讓熱量傳到你家去,就好比我是有錢人,吃完飯剩下的飯菜,甯可倒了也不給窮人吃,于情于理都不合适。而且隔牆加保溫材料,當兩側都供暖且溫度相同時,保溫材料無任何作用,白白浪費材料。
由于公寓樓内各戶散熱情況不同,有業内人士開始研究出修正方法,制定修正系數,以減少建築物端部頂層住戶與中間住戶的熱費差異。可是,修正的依據是什麼?中國的建築千差萬别,修正系數能符合實際嗎?計量收費就是要做到有所差别,如果套用修正系數,各家各戶又差不多了。說得極端一點,還不如按面積計量省事。
住建部提出,熱價由兩部制逐漸向一部制過渡。兩部制熱價就是按面積收取一定基礎熱費,再根據用熱量收取計量熱費,逐漸加大計量部分的收費比例。
收取基礎熱費有一定道理,類似于公攤。因為供熱的管道系統建設到這棟樓,就算有一戶不用暖氣,但其他住戶要使用,供熱系統也得把不用的那一戶連接上。但是按面積收費和按熱量收費的比例應該怎樣确定?要是面積收費比例太大,計量的影響太小,計量收費的目的就被弱化了;面積比例小、熱量比例大,各種矛盾又會突出。
計量收費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鼓勵建築節能。計量收費提出時,中國已着手開展建築節能工作,加強新建房屋的保溫效果,并對老舊房屋進行節能改造。
買房時,如果按面積收取熱費,買什麼樣的房子都一樣。而按照計量收費,開發商如果加強了保溫,可能房子貴一點,但每年的熱費實惠一些,消費者也願意買。購房者挑房子的時候也會對戶型、位置有所考慮。
計量收費還有一個目的——防止室内過熱。原來按面積收費,不少住戶對溫度過高并不在意,若按計量收費,有些住戶就會把暖氣溫度調低。
按熱量收費、搞熱改的動機就是兩條,一個是對房子說話,鼓勵建築節能;一個是對人說話,鼓勵行為節能。
北方地區在2000年之後蓋的房子保溫情況良好,比如北京,1平方米大概消耗0.2吉焦(每采暖季,下同)的熱量。但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期蓋的房子,1平方米可以消耗0.3~0.5吉焦。一些平房因為保溫效果差,耗能更多。
然而,住老房子的人,恰恰包括廣大收入相對偏低的群體,如果按照熱計量收費,他們的繳費反而更高。他們的房子也不是貪便宜買來的,而是住房制度改革前分配得來的,當初就缺少選擇權,責任怎麼能讓他們承擔?
供熱企業也為商場等公共建築供熱,由于很多商場的建築保溫做得好,每平方米耗能甚至不到0.1吉焦,但熱費卻比住宅貴。有些老百姓住的平房耗能多,熱費反而可能收不上來。熱企是從一些地方多收錢,反過來補貼低收入群體。本質上是這樣,但沒人說穿。
若改為熱計量收費,大商場繳費可能會少很多,而老舊小區居民過去繳費率本就不高,如果用熱多了還要多交錢,或許會有更多人不繳費。這樣一來,供熱企業兩頭賠錢,而實施熱計量改革的主體恰好是熱企。要是通過改革把飯碗砸了,它還會推動嗎?
住建部推行熱計量收費政策時,制定了收費的上限,即“多退少不補”的政策。比如,某一戶過去按面積收費是2000元,現在按計量收費隻花了1500元,熱企要退給這戶500元;但如果另一戶比以前用熱更多了,按計量要收費2500元,但仍然隻需繳納2000元。
熱力公司是企業,要繳稅、盈利,可又面臨着這個收費封頂的政策。但沒有這個政策,老百姓又可能反對,因為達到同樣的溫度,不同住戶的耗熱量可能相差幾倍。“多退少不補”的政策打壓了部分熱企推動熱改的積極性。
技術問題也會導緻成本上升。
熱表長時間使用後會老化,讀數可能發生漂移,一般每3年應标定一次。标定一次熱表需要花費五六百元,維護成本太大。所以,硬讓熱企分戶計量,他們很難做到,就隻好造假。從裝表到現在很多年了,我沒見過哪家企業能完整拿出一套某小區分戶熱量實測數據來。拿出來的,大多數是編造出來的。
熱表數據不準,除了技術問題,還有管理不透明的原因。
如果熱企把某個小區的數據公布,這家5000元,那家3000元,還有一家1000元,小區裡不得炸鍋?一些數據看着靠譜,實際是有人編過的。
“修正數據”和“編數據”沒有區别。各大高校研究供熱,很多專家都想分析熱計量數據,但為什麼沒有一篇論文研究這個大數據?因為數據本身不靠譜。
當前的分戶計量,實際上是向歐洲學習。
曾有一批專家、住建部官員去芬蘭考察。令這些專家和官員們吃驚的是,芬蘭相關負責人稱他們并沒有實行分戶計量,而是分棟計量。
幾年前,國外某著名熱表企業的中國首席代表曾表示,“分戶計量”是一個翻譯錯誤,Per-unit是指“分(供熱)單元”,此前被錯誤翻譯成了“分戶”。
之所以外企在影響了中國熱改進程後又改口,背後是利益問題——如果隻給每棟樓安裝一個熱表,市場很小,可如果每家都安裝熱表,市場就很大。“一戶一表”有一批歐洲企業在中國推動,過去國産熱表市場份額小,現在國内企業技術進步了,外企開始失去市場份額,就反過來說翻譯錯誤。
此外,分戶計量還會遇到中國國情。
歐洲的住宅和中國不同,有很多單體别墅,而中國的城市住宅大多是公寓樓。即便是歐洲的公寓樓,戶數也較少,經常是一梯兩戶,每戶的差别很小,而中國每家每戶的外牆面積差别非常大。
分戶計量還涉及房屋空置率問題。中國的新房空置率較大,一些地區一棟樓裡甚至空着一半房屋。業主不在這裡住,或者一整個冬天不用暖氣,熱表沒走字,是不是可以不繳費?
河北承德的一個調查報告顯示,空置率越高,單位建築面積的能耗越高。一棟樓裡如果有100戶,住滿的情況下1平方米能耗可能隻有0.2吉焦,住50戶1平方米的能耗可能會升至0.3吉焦,如果隻住10戶,1平方米的能耗或可達0.5吉焦。
建築物作為一個整體,不管是公寓還是别墅,都應該對這座建築物整體收取熱費,之後再在樓棟内部解決如何分攤熱費的問題。
國外就有比較成熟的經驗。以芬蘭為例,芬蘭的公寓實行公司制,住戶就是公司的股東,股份由住房面積等因素決定。一戶占了2%的面積,就好比占了2%的股份。作為整體的暖氣設施是共有的,使用、修繕、管理等,都按股權協商分攤。
計量收費目的是鼓勵行為節能,大家自覺調節溫度,這取決于整體公民素質。要形成節能文化,一幢樓内自行管理,對大家都有所約束,像拒絕随地吐痰一樣。
計量收費的前提是建築節能要達标。
國家每年都撥出一筆固定經費進行建築的節能改造。但如何使用經費卻沒有明确标準,一些建築的保溫效果相對較好,卻被優先改造了。
應把建築節能改造和熱計量改革綜合起來考慮,成立一個同時負責兩項事業的基金會。基金會成立後,熱企就可以完全市場化運作,由基金會承擔“保民生”的社會責任。
住在老舊小區的低收入群體由于保溫不好,耗熱量大,可以由基金會支付超出的熱費。如果某小區補貼的熱費太多,說明其建築保溫效果不好,基金會就能精準實施建築節能改造。
政府監管部門前官員:
熱計量收費脫離了中國實際
據悉,歐洲的分戶計量以舒适型供熱為主,而我國很長一段時間裡采取的是蘇聯保障型供熱模式,兩者的供熱系統設施不同。經過長期的建設,歐洲能夠實現從低溫到高溫的調節控制,而我國的目标還在于保障最低溫度達标。
北京市相關部門一位前官員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推進的分戶計量,相當于我們用着歐洲的熱計量技術,運行在蘇聯的供熱系統上,本來就供熱不足,分戶計量促進行為節能将會大打折扣,“把熱計量收費作為目标,邏輯與方向完全正确,但脫離了中國實際。”
他認為,推進供熱改革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明确目的,即節能;第二步要弄清楚節能的百分尺,也就是節能空間在哪裡;第三步是根據節能百分尺确定技術路線。
“北京市曾委托科研機構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結論是熱量損耗主要由建築的圍護結構不保溫造成,這部分有60%左右的節能潛力;其次是供熱系統不節能,如管網的老舊、漏水等問題,這部分有30%~35%的節能潛力;行為節能在百分尺中隻占7%~10%。”該前官員說,要節能,需要先從建築的圍護結構入手,其次是改善供熱系統,最後才是行為節能。
目前,北京市老舊房屋的改造和供熱系統的節能改造沒有完成。
據悉,熱改開始後,北京的策略是,把能做到的事情優先做起來,例如對樓棟進行熱計量,内部按面積分攤。通過對樓棟計量,弄清楚建築和供熱企業的系統是否節能。
“當時的相關技術路線,第一是先公建、後居民,第二是先新建、後既有,第三是先改造、後計量。”該前官員說,北京相關部門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抓資源整合,把鍋爐更新為現代化鍋爐,做系統改造和老舊房屋節能改造等。
經過一系列工作,北京市居民采暖耗能水平大大降低,31個大型供熱中心能效從55%提升至85%~90%。“這些都跟計量沒多少關系,但推進這些工作,實際為供熱計量創造了好的條件。”
歐洲建築的内外保溫做得很好,一戶停止用熱對鄰居影響不大。但中國房屋的熱傳導性較高,一戶停熱可能會導緻其他住戶溫度降低1℃,而停熱的這戶實際還能保持一定溫度。為了保證其他住戶的室溫達标,供熱公司反而需要加大供熱力度。
該前官員認為,完全的公平很難做到,不公平的現象是熱計量無法解決的。
此外,熱計量還涉及到成本問題。
該前官員說,據他們計算,分戶熱計量每年每平方米要增加三四元的投入,而這部分費用由誰承擔成為難題。而且,這些成本的投入與節能效益相比并不一定劃算。“據我所知,北歐的計量就是分樓棟計量,分戶計量成本太大,得不償失。”
此前,國家要求新建住宅必須具備分戶熱計量條件,但執行效果并不好。
據了解,有部分開發商的分戶熱計量設施建設難以保證質量,甚至存在驗收通過後拆除熱表的現象,政府部門的監管工作也未完全到位。
“讓開發商承擔分戶熱計量的工程建設,他們必然希望節省成本,購買熱表首先考慮價格,而不管事後能否正常運行。在這種情況下,供熱企業執行分戶計量就十分被動。所以,體制也應該改變,應該由開發商支付費用,供熱企業負責相關建設,在山東等地就是這麼實踐的。”該前官員說。
他介紹,事實上,在部分達到分戶計量收費條件的地方或小區,難以推動的原因在于,居民、開發商等多方受益,但供熱公司卻被排除在外,供熱公司恰恰要為此增加大量成本,因此不願推動。
部分居民對公攤區域也要繳納熱費表示不滿。
供熱公司:
分戶計量是否節能,兩企業說法不一
在熱企看來,分戶計量收費要求硬件設施和相關政策的細化都得做到位,但自己作為分戶計量的主要參與者,又時常很被動。
據悉,在大部分地區,分戶計量相關設施的建設過程中,熱企很少有發言權。若管道安裝不合理,熱企隻能提出建議,采納與否由開發商決定。
另一方面,供熱由福利轉向市場化需逐步實施,在燃料費等費用上漲而熱價未漲的情況下,熱企既要自負盈虧,又要做公共事業,面臨兩難。
據北京某熱企介紹,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尤其是熱改推行後的新建住宅,如果僅為滿足分戶計量,是可以做到的。“但分戶計量不等于分戶計量收費,熱計量隻是一個參考。物價部門審批的熱價,定價标準仍以面積收費為基礎。”
上述熱企認為,分戶計量理論上可以節能,但他們的實際感受是節能效果不明顯。“這一研究課題很有意義,但眼下不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
而中部省份的另一家熱企認為,分戶計量收費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政策,且用戶的“行為節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這家中部省份熱企2008—2018年10個采暖期結算情況顯示,約70%的用熱戶實現了節能節支。實現節能節支的用戶中,約1/3在整個采暖期單位面積的耗能量比節能建築規定的供暖耗能量指标還要節能30%,“這部分節能我們認為是用戶的‘行為節能’”。該熱企介紹,同類型的居民建築按計量收費比按面積收費節能20%以上。
這家中部省份熱企負責人認為,分戶計量可以促使用戶的節能意識轉變為節能行為。“根據我們的經驗,大部分居民每年每戶可減少300多元的熱費支出,有的用戶熱費節約甚至超過千元。”
他介紹,從全國來看,計量熱價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城市的計量熱價過低,在“多退少不補”政策下,用戶沒有節能卻可以省錢,供熱單位付出了“額外”勞動,供暖收入卻大幅減少,挫傷了供暖單位開展分戶計量的積極性;有些城市計量熱價過高,甚至有的城市大面積出現分戶計量用戶的采暖費高于按面積熱價收費用戶,挫傷了熱用戶節能的積極性。
此外,計量收費還存在很多難題,比如公攤部分的計量熱費。
上述北京熱企稱,熱費的公攤類似于買房公攤,“我們的解釋工作主要基于數字,更多的是解釋概念,如果真弄出一套公式,業主可能更不好理解。而且,一旦完全公開計量數據,不同小區、住戶就可能有差異,這個差異很難解釋清楚,弊大于利。”
在熱費公攤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該熱企發現,不少樓盤的地下室、車庫也安裝了暖氣片。“地下室一般是誰在使用呢?不一定是業主,也不是熱企。”
丹麥供熱巨頭丹佛斯:
分戶計量平均節能可達約20%
丹佛斯在供熱領域擁有70多年系統控制和運行方面的經驗。
丹佛斯供熱事業部中國亞太及印度區總裁于泳溟介紹,在丹麥的一個項目中,1991—2005年共有7個住宅區實施分戶計量收費,用戶最多可節能30%,平均節能15%~17%。“基于衆多歐洲其他國家的項目案例和研究表明,在用戶具備自主調節室内溫度的基礎上,讓用戶清晰知道自己的能耗值,通過用戶的行為變化可實現節能10%~30%,平均節能大約20%。”
于泳溟認為,分戶熱計量的重大意義,還在于通過計量手段,提高供熱單位的運行效率,加強廣大消費者的能源意識,推廣可持續的“能源文化”。
2015年,中國建築能源消費總量為8.57億噸标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其中,北方城鎮采暖面積和能耗分别為129億平方米和1.93億噸标準煤,采暖能耗強度為14.9千克标準煤/平方米。如果實現熱計量收費,按照丹佛斯提供的數據計算,每年至少可節約3800多萬噸标準煤,減少5000多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
由于房屋保溫效果、散熱情況不一樣,有人擔心分戶計量收費有違公平原則,于泳溟對此回應稱,分戶計量恰恰體現了公平性原則。“在市場上購買商品房,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選擇行為。老百姓花了更多錢,買了保溫好、能耗低的房子,但是要按面積交一樣多的供暖費,這并不公平。”
于泳溟認為,在集中供熱條件下,分戶熱計量的實質是取消不公平的福利供熱。“在同一棟居民樓的管網系統中,存在近端用戶與末端用戶,由此造成室溫差距較大,但同樣的居住面積也要交同樣的熱費,也不公平。”
相對于分樓棟計量,丹佛斯認為,分戶計量是更優選擇。
“如果單純以樓幢入口為結算點,用戶還是有吃‘大鍋飯’的想法,不能真正實現自主的行為節能,計量也就失去意義。”于泳溟說。
分戶計量實施以來,節能效益并不顯著,因此部分學者、業内人士等對熱計量改革的政策持懷疑甚至否定态度。于泳溟認為,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證明是政策有問題,而是由于政策執行貫徹不力所造成的。“比如,熱表明明安裝并且開始讀數了,為什麼不按計量收費?熱表空轉,老百姓的節能行為不能産生經濟回報,直接導緻他們放棄了行為節能的實踐。再比如,熱表質量不好,導緻有人以此為借口拒不執行分戶計量收費。但熱表質量差不是分戶計量政策造成的,解決的辦法不是廢除分戶計量,而是加強質量監管。”
還有業内人士認為,分戶計量在歐洲并不普及。于泳溟回應稱,目前歐盟供熱計量法規的要求是達到“終端用戶”級别的分戶計量,在德國等國家,分戶計量已經是一種普遍做法。僅2016年,歐盟熱量表共銷售360萬塊,到2019年,歐盟熱表數量将達到670萬塊,熱分配表(編者注:一種區别于熱量表的熱計量裝置,一戶可能需要多隻)2580萬隻。
丹佛斯是中國供熱改革的積極推動者,也因此被疑為擴大其在華的商業利益。
“支持熱改,首先是基于我們在節能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理解,認為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好事。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并不矛盾,在利益一緻的前提下,企業行為才真正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于泳溟說,丹佛斯目前對于熱改的支持,目的和重點均不在于擴大熱量表的銷售,而是呼籲将已經安裝的熱表真正使用起來,“這一點非但不能給我們帶來利潤,反而要為售後服務(如熱表的運行維護)付出成本。”
丹佛斯認為,無論是從國内局部成功的經驗看,還是參照歐洲(特别是北歐)成熟成功的經驗,“我們确信分戶計量是正确的技術路線”。
他 山 之 石
歐洲分戶計量普及程度較高
對于分戶計量當前遇到的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哥本哈根能效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卓倫認為,當前基本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比如,我們在中國的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調研時,發現有老百姓在熱表旁邊加裝旁通管,相當于讓供熱繞開計量,免費使用。這是個别的現象,但也告訴我們,必須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和嚴格執法。”他說。
他在中國經常能聽到關于水價、電價的聽證會,但從未聽說就熱價問題舉行聽證。“其實熱價也應該受到關注。在國外,居民和熱力公司會簽訂合同,約定調價機制。比如,根據電費、燃料費、人工費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隻有其中某一項上漲幅度超過5%時,熱力公司才能啟動價格上調。”
一般認為,建築節能改造比分戶計量所鼓勵的行為節能可多降低5%~15%的能耗,但通常情況下建築節能改造所需要的投入大于分戶計量。
陳卓倫說,從這個角度看,分戶計量是值得投入的。“成本問題的解決還可以引入商業模式。國外就有一種能源服務公司,經過能源審計之後,公司會制定一整套節能方案,然後免費進行相關設施改造。能耗降低所減少的支出,公司按照約定比例從中分成。”
他介紹,北歐國家分戶計量普遍存在的,新建建築可達到100%進行分戶計量,供熱系統很難改造的百年曆史的老房子,至少也可達到分樓棟計量。“丹麥的建築物分為A、B、C、D、E共5個能耗等級,不同等級的房屋熱費價格是不同的。B級的房子房價可能很貴,但相比E級的房子,其能耗水平可能隻有1/5,付出較高的房價是有一定經濟回報的。”
在歐洲諸多國家中,德國政府分戶計量的計費方式普及率達到100%。
德國能源署建築能效部中德合作拓展高級經理劉瑜介紹,德國的分戶計量收費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基礎熱費,主要根據住戶的用熱面積計算(含分攤的公共面積);第二部分是計量熱費,根據住戶家的計量數據結算。
與丹麥類似,德國的基礎熱費與計量熱費的比重,一般依據建築能耗狀況而定。
劉瑜說,相比德國,中國的計量收費制度還處于較早階段,因而德國的一些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德國開始推行分戶計量時,由大型供熱公司成立了計量服務公司,至今全德範圍内的計量服務主要由三大公司掌控,因此費用定價有一定隐性壟斷的因素。” 劉瑜稱,近年來,德國開始出現初創企業介入供熱計量服務市場,中國也可以做這方面的嘗試,通過市場競争優化計量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
案 例
虛虛實實的分戶計量數據
2018年8月13日,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國風美唐朗觀小區的A先生收到一封律師函:A先生應付北京金房暖通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該小區供熱的企業,下稱金房暖通)2016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供暖費共計5509.2元,但拖欠至今并未繳納。
A先生稱,法院根本沒受理上述起訴。“根據入住時簽訂的供熱采暖合同,金房暖通應參照熱計量表的讀數征收暖氣費,實際卻按住房面積征收,是他們違約在先。”
A先生出示的供熱采暖合同顯示:采暖費為基本熱費與計量熱費之和;基本熱費按基本熱價乘以住戶家的面積計算,計量熱費按計量熱費乘以熱表計量的讀數計算。每年采暖季開始前(最遲在當年12月31日前),住戶先按傳統面積收費的方式一次性向金房暖通支付該采暖季的供暖費,金房暖通應在采暖季結束後的365日内清算費用,多退少不補。
A先生家中面積大約90平方米,按面積預交費用每年大約2750元。
“第二年(即2015—2016年度采暖季)開始按計量收費了,所以我很注意室溫調節,也不會開窗散熱,不在家時就關掉暖氣。可是收到這一年的賬單後,發現用熱量很大,沒有退費空間,其他很多居民和我一樣。”A先生說。
該小區住戶B女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我認為金房暖通進行了數據造假。一位會讀表的住戶将詳細讀表方法發到業主群裡,大家自行讀數後,發現數字與所收賬單上的抄數不同。”
北京媒體當時曾報道稱,“供暖公司承認共有4棟樓業主用戶實際使用的暖氣量算錯了,後重新進行了核算并貼了公告。”
但B女士說,如今差不多兩年過去了,至今也沒退費。
很多住戶對金房暖通産生信任危機。“我認為他們不會嚴格按計量收費,2016—2017年度采暖季就幹脆敞開了用。”A先生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出示了他自己的抄表數,“省着用”那年用了4740個單位的熱量,“敞開用”這年則是6138個單位。
A先生說,“他們如果一次造假,就可能第二次造假。所以,我要的是完全公開透明的計費。”
不少業主對于公共區域的計量也很在意。
B女士回憶,抄錯表的2015—2016 年度采暖季,她家公攤了2895個單位的熱量,而家裡的抄表數是5647個單位,公共區域的用熱竟達到自家的一半,令她難以相信。“公攤部分沒告知計算方法,如果這部分造假,我們是不知道的。”
B女士在2016—2017年度公攤了約765個單元的熱量,而她家讀表數為3826個單位,但B女士對此數據并不認同,希望公開全部計量數據。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巍 | 攝)
有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熱量表讀數不準、抄錯表、信息不透明等類似情況,會給分戶熱計量收費方式的推廣帶來破壞性影響,因此産生的信任危機,使很多住戶反而不願意接受分戶計量模式。
A先生家住把角位置,家中有三面外牆;B女士家住中間位置,家中有兩面外牆,外牆面積遠小于A先生家。A先生“省着用”的2015—2016 年度采暖季,他記錄的用熱量是4740個單位,大于B女士家2016—2017年度采暖季的3826個單位。
但A先生對“不公平”沒有任何怨言,他認為采暖“不公平”是一個僞命題。“如果說房子冬季保暖效果不好,夏季空調制冷的效果肯定也差。夏天多交了電費,是不是也可以取消用電的計量收費模式?”
和A先生持同樣意見的業主不在少數。
同一小區的C女士家處于頂層把角位置,是所在門棟外牆面積最大的一戶。她說自己沒有考慮暖氣費的收取問題,而是為室溫較低發愁,“去年冬季較冷的時候,溫度隻有17.1℃,在家得穿着大衣看電視。我現在就是希望室溫達标,多交一點錢也願意。”
如果取消“多退少不補”政策,C女士還會支持分戶計量收費嗎?C女士考慮良久,最終回答道:“如果和其他住戶用熱量相差在2倍左右,還是能接受,前提是室溫達标。”
11月26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緻電金房暖通,工作人員稱,公開全部計量數據會洩露其他住戶的隐私,不便公開。
11月27日,記者來到金房暖通,工作人員起先拒絕了采訪,後又答應将對小區居民反映的情況進行核實,但截至發稿記者仍未得到答複。
(朱妍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字編輯:周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