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教授(圖源: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為對近期面世的新書的概覽性介紹,由于編輯關注範圍有限,難免有所遺漏。歡迎讀者在評論區補充。
曆史·社科新書
《“天命”如何轉移: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是思想史學者楊念群的新作,讨論清朝這個由外來族群建立的王朝在論述自身合法性時的獨特之處,或許可以為我們理解中國人一直非常推崇的“統一”觀念提供新的視角。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是葛兆光教授給碩士生講授“古代中國學術史研究”一課的講義,從目錄來看,除内容偏重于中國古代史外,形式與此前再版的《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增訂版)》較為相似,都是既有思想與理論,又有具體操作層面的介紹。作為思想史的入門和後續的研究指南,或許兩書都值得一讀。
《王赓武回憶錄套裝》(《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在2020年9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後,曾引起内地讀者的關注。而在最近,這本書也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至于書中内容是否有所删減,則有待讀者慧眼。
另有兩本社科新書:上海譯文紀實系列的《美國式死亡》讨論美國殡葬行業,出版後在美國讀者中很受歡迎,譯者李雪順也是彼得·海勒斯(何偉)系列作品的譯者。
今年8月份去世的美籍華裔人文主義地理學創始人段義孚的代表作《制造寵物》,也由光啟書局引進,這本小書探讨人與寵物的關系:寵物是寄托情感的伴侶,還是供權力支配的對象?
兩書角度新穎,探讨的問題也很有趣,也許值得感興趣的讀者一看。
女性:身體與設施
随着近些年女性主義思潮在國内的興起,女性主義主題的圖書仍是出版商們的寵兒。在今年有許多相關題材的作品陸續推出。
豆瓣上野千鶴子作者頁面截圖
比如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者上野千鶴子的作品,幾乎被“一網打盡”,除了其代表作,一些對談、随筆類的文字也陸續被引進。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針對這種現象的批評之聲,指出關于女性主義其實有許多可發掘的作者和内容,出版社沒必要逮着上野女士不放。
可以看出,上野教授的關注主題主要是女性主義、老年社會。後者在今年成為出版重頭,如《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譯林出版社,2022.5)、《一個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8)。不過待出的《始于極限:女性主義往複書簡》(新星出版社,2022.9)仍舊是女性主題相關的,收錄了上野教授與人氣作家鈴木涼美長達一年的通信内容。
如果不是有意研究上野教授,讀者則需要從這些作品中謹慎挑選合适的。
除了引進名家作品,一些獨辟蹊徑的女性題材作品也很值得關注。如《看不見的女性》《閉經記》。
《看不見的女性》與《閉經記》
《看不見的女性》偏社科,通過數據及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揭示女性在街道、汽車、廁所、藥物等公共物品以及校園、職場等場所遭到的不公平對待——作者認為,社會中一些習以為常、看似“性别中立”的默認操作,事實上是“男性本位”的,即從男性的角度出發設計、對女性并不公平友好,而由此産生的不便當然也會進一步加劇女性的不利地位。
《閉經記》則是一本文學随筆類讀物,作者伊藤比呂美介紹了女性閉經前後遭遇的生理、心理方面的挑戰,及其需要面對的來自自我與社會的雙重問題。女性面對的問題,常常不僅被無視,而且被污名化,比如與“閉經”相伴的“更年期”,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可能也并不是什麼好詞。
“美還是不美,都去他的。變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但願這部作品真能傳遞這種樂觀豁達的精神,以稍稍撫慰對變老憂心忡忡的女性們的焦慮。此外,一頁去年推出的《我身體裡的人造星星》似乎也是一部同樣視角的,從女性身體、自身經曆出發的作品。
可以想見,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女性主義仍然會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文學:聆聽底層的聲音
範雨素曾因《我是範雨素》一文受到極大關注,此後這位來自民間的育兒嫂作家似乎沉寂下去。此次《勞動者的星辰:北京皮村文學小組作品集》收錄了與範雨素境遇相似的北京皮村文學小組草根寫作者的作品。正如在範雨素當年廣受關注之後,一種評論所說的:“好的文章不僅是來自文筆和學識,更是用命運寫就。”
《勞動者的星辰:北京皮村文學小組作品集》
在這幾年,或許得益于文化與傳播手段的普及,許多來自底層的人能夠發出更大的聲音,足以與傳統所認為的學者、作家們一争高下且毫不失色。比如以描寫工廠生活的詩歌為人所知的許立志(1990-2014)、周啟早,“礦工詩人”陳年喜,還有來自農村又身患腦癱殘疾的“村婦”餘秀華,等等。他們作品的粗砺,清新,别具一格。對于工廠、礦山、一個殘疾的農村女人所經曆的生活,不會有人比他們更了解。而他們所發出的聲音,又絕不僅僅代表了他們。
相反,文化圈的詩歌作品“出圈”時,多數則伴随着争議。如此前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之女賈淺淺的詩歌作品,便飽受争議,使讀者在審美立場上發生了較大分裂。
近期,著名出版品牌讀客文化的老闆華楠推出了他的詩集《有人寫詩》。這部作品近期頻頻登上豆瓣編輯圈吐槽賬号之一的“青年編輯們”,可惜說得都不是什麼好話。
文學作品的欣賞本是與個人趣味關系極大的事,面對這些詩作何去何從,可能需要讀者結合實際量身裁衣。
再版好書
黃宗智教授早期的兩部經典著作《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将由廣西師大出版社于今年10月推出,非常令人期待。前者是費正清獎獲獎圖書,是認識中國小農經濟不能繞開的經典之作,也是席卷今日中文互聯網的“内卷”一詞的濫觞之一;後者是列文森獎獲獎作品。
這兩本書均屬于廣師大社“實踐社會科學系列”,這個系列正是由黃宗智教授主編,近年也推出了不少引起關注的好書,如白瑞德的《爪牙》、李懷印的《現代中國的形成》。
傳記類再版作品,《我的舅舅楊憲益》,此書曾于2011年由三聯書店(上海)以《憲益舅舅的最後十年》為題出版。這本書是楊憲益的外甥女趙蘅對這位“翻譯整個中國”的大家最後十年生活的回憶。
另一位文化巨擘金克木的傳記《難忘的影子》也迎來了再版。這本書是金克木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他青年時期的“北漂史”,可以看作是《舊巢痕》的續篇。此書最早曾于1986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署名辛竹。
本期編輯 | 李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