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中國特色”腫瘤,我國每年新發病例占全球的48%,讓人們感到鼻咽癌就好像是中國人的病,西方幾乎沒有患者。并且近年來鼻咽癌的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從原來的40~60歲高發年齡減少到青壯年,對家庭勞力和社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目前,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手術治療等。同時,醫學界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讨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精準治療方法。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博士陳雨沛便是一位鼻咽癌的精準治療和分子分型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用一項項創新成果不斷提高患者生存與生活質量。
創新是這位90後學者事業的起點
陳雨沛,一位典型的90後,獨立、熱情,有個性,有夢想,有闖勁,同時他還有着并不符合這個年齡階段的沉穩與堅定,讓他在科研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鼻咽癌也被稱為“廣東瘤”,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東人,陳雨沛201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後,便懷着夢想進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在馬駿教授的指導下以攻克鼻咽癌為己任,四年來一直圍繞鼻咽癌的精準治療和分子分型開展系列研究工作,并将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為鼻咽癌的精準治療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據了解,中晚期鼻咽癌極易出現遠處轉移,需要在放療基礎上聯合化療或免疫治療,但最佳的綜合治療模式一直不明确。對此,陳雨沛博士在鼻咽癌的精準治療上開展了深入研究,證實了放療後使用化療(即輔助化療)不僅未能提高療效,還增加了 30% 的嚴重毒副反應,并進一步證實放療前使用化療(即誘導化療)可通過及早殺滅微小轉移竈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是最佳的化療應用時機;發現通過監測誘導化療過程中血漿EB病毒(EBV)DNA的動态變化可實時評估患者的化療反應性,及時調整化療療程數,指導從誘導化療轉入放療的時機;發現在化療的基礎上同步加用免疫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療效,且毒性可控,并詳細描繪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毒性譜以精準幹預免疫相關毒副反應,推動了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的設計優化與開展。
另外,相關數據顯示,即使在标準治療後仍有20%的鼻咽癌患者會出現遠轉失敗,亟需可靠的分子指标有效預測失敗風險和治療獲益,指導個體化治療。針對這一難題,陳雨沛博士在分子分型上開展了系列研究,基于基因表達譜建立了鼻咽癌的微環境分子分型,指導分類而治的決策;同時,他基于單細胞測序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系統繪制了鼻咽癌的腫瘤微環境圖譜,解析了鼻咽癌複雜的腫瘤異質性,揭示了新的治療靶點,為鼻咽癌的精準診治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成績,陳雨沛主筆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鼻咽癌聯合國際指南 , 這是腫瘤學領域首次由中國學者及學術組織領導制定的國際循證指南,指導了國際鼻咽癌臨床實踐的規範化,确保了全球患者的最佳獲益。
同時,陳雨沛以唯一第一作者完成《柳葉刀》的鼻咽癌專題研讨,這是該期刊自1823年創刊以來首次由中國内地學者完成的一個疾病的系統性綜述,該研究入選了“ESI TOP 1‰熱點論文”,在臨床與科研中具有重大影響力,也為未來鼻咽癌研究指明方向。
用科技點亮更多生命燭光
前沿的科研創新讓陳雨沛取得了衆多成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先後被評為CSCO全國35位35歲以下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師,人民網“人民好醫生”,并入選廣東省傑出青年科學項目以及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和孫穎教授的帶領下,以學術骨幹獲得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廣東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勵。同時,還擔任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鼻咽癌臨床試驗協作組委員、CSCO-ASCO鼻咽癌聯合指南專家組成員等職,為鼻咽癌精準診療的發展貢獻着力量。
面對未來,陳雨沛深知,免疫治療引領了鼻咽癌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然而目前免疫治療在鼻咽癌臨床應用中有效率偏低(僅約20%~30%),亟需尋找有效的分子标志物篩選可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人群。因此,接下來,他将拟基于大樣本構建并驗證可預測免疫治療療效及預後的鼻咽癌免疫分子分型模型,并闡明鼻咽癌相關免疫逃避與侵襲轉移的分子機制,從而針對不同獲益人群制定最優的免疫綜合治療策略,并為鼻咽癌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和思路,最終實現鼻咽癌的個體化治療,推動鼻咽癌的臨床診療。
在精準診療的洪流中,陳雨沛正在以一名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卓越理念,将精神的浩瀚、心靈的勤奮融彙在醫療技術提升的每一個細節,他緊跟時代步伐,勇于探索、求真務實,推動鼻咽癌精準療法和分子分型研究的協同發展,為鼻咽癌科研和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青年醫師的“尖兵”作用,真正用科技點亮了更多的生命燭光。(撰稿 楊 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