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載:一次,胡太後恩賜朝廷百官絹帛,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力氣往回拿,不限數量。章武王元融和尚書令李崇拿得太多,以至于途中跌折了腰、扭傷了腳踝。太後見了,便追回賞賜,讓他們空手回家。而侍中崔光隻拿了兩匹布,太後問他為什麼拿得這麼少,崔光說:“我隻有兩隻手,隻能拿兩匹。這已經夠多了。”
在錢财面前,元融和李崇“欲而不知止”,如此貪婪,最後落得個“失其所以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笑料,這是典型的欲令智昏;相形之下,崔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又是多麼理智清醒啊!
縱覽史書,凡為官清廉青史流芳者,無不是頭腦清醒,循理依法,逢利思害,遇福慮禍,知足知止之人。
公孫儀相魯,嗜魚而不受魚。他解釋說:“夫唯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保祿,終身食魚。”公孫儀算清了自己的人生經濟賬,做到了“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不可謂不清醒。
宋國司城子罕不接受别人獻他的寶玉,說:“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子罕算清了自己的人生政治賬,做到了“尚名節而不苟取”,亦不可謂不清醒。
張安世薦賢,被薦者上門感謝,大怒:“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楊震夜半拒金,正顔厲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呂蒙正不收能照二百裡的寶鏡,說:“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裡?”抱病的王安石不要紫團參,言:“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他們明事理,辨是非,做到了“見理明而不妄取”,保持一輩子清廉。
曆史證明,為官之清,無論是達到哪一個境界,首要的是自身的“清醒”。
而現實生活中,卻偏偏有一些人惟獨缺少這份清醒。他們有的認為,别人送上門的錢财,不拿太傻,不拿白不拿,收禮與坐牢的距離遠着呢。殊不知,手上接了天上掉下的餡餅,腳下也就踏入了地下的陷阱,貪念一起,難以自律,第一顆扣子扣錯了,下面的扣子就怎麼也不會扣正确了,黨紀國法自會找上門來,“蹶倒傷踝”“令其空出”的命運自然就躲不過了。
他們有的也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容于黨紀國法,但又心存僥幸,天地之大,“隔牆抛磚哪又砸到我了”,依舊是貪腐不止步不收手,這更是一種大不清醒。殊不知,僥幸的背後往往就是不幸,用得着一句俗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楊震的“四知”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反腐高壓态勢之下,又豈能有“漏網之魚”。
為官從政者,最怕昏昧糊塗,隻有時刻保持那份清醒,明義理,辨是非,守住底線,追求“高标準”,才能永保清廉,做足斤足兩幹淨的“人民公仆”。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淩林
流程編輯:孫昱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