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閑筆,及其他
讀《爺爺的架葫蘆》《唱年戲》《瓜田柳下》
我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嗜好剪報收藏。《煙台日報》《煙台晚報》副刊發表的文學作品幾乎每期必讀,裝集了兩大本。有空翻翻看看,偶有所悟,就随心所欲地寫點什麼,權當自娛自樂、也算有所收獲吧。
《爺爺的架葫蘆》《唱年戲》《瓜田柳下》這三篇文章先後發表于《煙台日報》,是王明昭老師的創作。放在一起讀完,總體感覺是,每篇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事件或大或小、人物或寡或衆。首尾呼應,力求完美。二是每篇文章基本上采取了“ 白描” 的寫作手法。主線次線分明,語言精練,讀來流暢。
白描,解釋:白描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不寫背景,隻突出主體。不求細緻,隻求傳神。不尚華麗,務求樸實。魯迅大師級偉人曾這樣概括: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
向大師學習,在實踐中探索。作者在《爺爺的架葫蘆》中采用了大多的白描手法,看來是下了功夫的。
開篇“過了老秋,苦霜一打,秧蔓枯了,葉片殘了,架子上的葫蘆一個個依就挂着、吊着、垂着、反而凸顯光鮮,陡然精靈了。”爺爺依然舍不得下架,“想着讓冬的殘陽再曬曬,直到葫蘆滾瓜爛熟至‘十成’。 手一搖,籽粒在葫蘆肚裡發出聲響,響葫。便就成了。”從種到收,偏重寫葫蘆的“熟” 。
爺爺有個巨無霸葫蘆,裝了一瓶又一瓶的酒。“爺爺總會在飯前從酒葫蘆裡倒出半小碗老白酒,慢慢喝,慢慢品。喝得盡興了,就叫我念課文給他聽:人,一個人。手,一雙手。”“爺爺捋着胡子,高興地誇我,剩下一口半口的白酒硬是讓我喝下,說:留點福根給兒孫!看到我呲牙冽嘴皺眉頭,爺爺就鼓勵我:男子漢了,幹。嗆得我嗓子眼兒疼,辣得眼淚打轉轉。鬥大的字不識半個的爺爺心疼我,盼我出息成男子漢大丈夫。我懂。我得喝。”
“後來我考上了城裡的學校,爺爺高興地老淚縱橫。上學那天爺爺給我佩帶上一枚小小的葫蘆。我從未發現過爺爺擁有這麼精美的葫蘆。大概很早很早就為我珍藏着,單等這一天的到來給我驚喜吧。小小葫蘆核桃一般大小,渾圓诤亮,紫裡透紅。或許日久天長,老一輩的心血沁潤得它晶瑩剔透,紅如關公。爺爺像給我百歲之日套上長命鎖一樣把葫蘆挂我胸間。一股暖流心貼心肉挨肉地被小小的葫蘆傳遞、釋放。”
爺爺去世,辦的 “喜喪” 。出殡那天,全村人都來吃席吃喜。桌凳擺了滿滿一院子。爺爺裝酒的大葫蘆搬出來了——我倒了滿滿一大碗,擎向天,大聲喊道:爺爺,喝酒……
爺爺的葫蘆,福祿壽啊!
文中的爺爺,“我”,以葫蘆為線串下來,用白描的筆法,叙述出一個努力向上的故事。在此,也可以說,白描是用叙述進行的描寫。最後結尾“葫蘆福祿壽” 給讀者開啟更廣闊的美好聯想空間。
閑筆,也叫閑篇,指文學作品中非主線情節的文字。在主線叙述中穿插的支線情節或閑散情節。這些閑來之筆,卻能起到調節作品的叙述節奏、襯托情節氛圍的作用。還可增強作品的知識性,趣味性,豐富審美情趣。閑筆不閑。
在《瓜田柳下》一文裡,二叔雨中送瓜一節,這般寫道:“三兩個龇牙漏風無兒無女的老奶奶老爺子,一邊啃着瓜一邊閑不住,說,喲喲喲,是那誰誰家的老二呀,知道了,知道了,俺瞅他光腚長大的。現如今這不也成了?成了就好。啧啧。“成了”,是老輩人的說法。它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對脫了開裆褲穿上有裆褲的半大小子,說,一眨眼誰誰家的小子“成了”,長成人了。對曾經有品行不端而有些悔改的,也說,誰誰,終歸“成了”。哪怕咽氣前懸崖勒馬回頭的。同樣會說:誰誰,老了老了(死了),也總算成了。“成了”,蓋棺定論。哪怕你做了芝麻粒兒大的好亊也會受到一些諒解、寬恕和誇贊。
二叔聽了,哭笑不得。這是哪跟哪呀?”
其實,吃瓜閑篇,雖沒明說、暗中所指二叔外出“偷藝”受傷及回村種瓜不離不棄的精神勁兒。
文章開篇:“地頭,一棵歪脖兒柳,風采依就。樹下,一個簡易小窩棚呈“人”字站立。
靠前一棚架,爬滿頂着黃花的絲瓜、開滿白花的牙牙葫蘆。還有長的,圓的,吊南瓜。
涼棚下,擺一張方桌、幾條矮腳闆凳。
地的四周,兩行半人高的春玉米,手扯手圍成自然屏障,将這一畝三分地,圈成一個瓜園。”
柳,人字窩棚,涼棚架,桌凳,瓜園,一層一層鋪墊,展示生活的自信。然後主人上場。
二叔鑽出窩棚,穿件無袖對襟汗褂,歪個脖子、半蹲半就地彎下身子,伺弄他那一園的瓜。看架勢好像哪兒窩憋着一股勁,用也用不盡,随時等待爆發。還有,二叔要把他所學的手藝都傳給我……
接着寫二叔種瓜、收瓜、賣瓜,直到拔園的日子。“二叔靜靜地看瓜田被漸漸籠罩在美麗的彩霞裡。二叔也身披一層金光,站在風景中。當然,還有那棵綠蔥蔥的歪柳,風采依就。”
風采依就的“歪柳”,開頭、結尾分别出現兩次,人、柳,融合,有暗喻、有象征,留給讀者向美向善的升華與拓展。
《唱年戲》由兒歌導引,開門見山,代入感強。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
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
小時候盼過年,最盼的是唱年戲。盼着快快搭戲台,盼着戲台上喇叭鑼鼓家什兒緊吹猛打——開戲!”
“走,跟姥姥看戲去。”
“年輕的時候按現在的說法,姥姥是大美女、姥爺是高富帥。兩人同是戲迷。迷着迷着迷成了夫妻。在那個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他們的浪漫愛情、幸福婚姻多麼獲之不易!我能想像到當時一對青春奔放的男女、面對一望無垠的豐收大地,定會引亢高歌家鄉戲:家住山東在山東……
避邪免災,農村孩子“開臉” 。“姥姥和戲班人熟,要了畫筆塗抹我一個大花臉。五彩光鮮的大花臉,你想是誰,他就是誰。我從姥姥的眼神裡看到姥爺的威武凜冽、頂天立地!
别說你是驸馬到,
龍子龍孫我不饒。
——依稀似姥爺在唱。”
一句唱詞,在讀者心中一下子就定格了姥爺的形象。
縱觀三篇作品,語言,準确、簡潔。文學大師海明威先生流傳甚廣的名言“尋找屬于自已的句子” 是我們創作的方向。能初步運用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已難能可貴。長短句式搭配,讀起來有跳躍感。口語與書面語相互組合,頗具親切。流暢地句式,可一行一字地讀、也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一二,尚且更好。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感謝《煙台日報》提供的大好平台,感謝編輯們的慧眼與匠心;希望筆耕者們有更多的好作品發表,使我們的精神生活豐衣足食更加多姿多彩。王玉玺/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