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快到了,又到了小夥伴們穿秋褲的時候。而到了冬天則需要更多的衣物鞋帽去全副武裝。大家知道嗎,在山東甯陽有項傳統技藝,就是專門給兒童制作的一種鞋,叫駱駝蹄鞋,如今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駱駝蹄鞋怎麼來的?據悉,駱駝蹄鞋起源于明末清初時期。由于受到當時物質條件限制,百姓所穿的鞋隻能用草繩編制或者棉布縫制,後來草鞋逐漸進化到布鞋,并經改進,制作出了專門為兒童所穿的鞋,流傳至今。因做出的鞋和駱駝蹄的外形相似,所以便有了駱駝蹄鞋的名字。
主要給一歲以下的孩子穿由于受到農村傳統習慣的影響,很多嬰兒在還不會走路時,冬天要穿那種完全能包住腳丫的厚棉褲,這樣既保暖又舒适。駱駝蹄鞋的鞋幫看上去比正常鞋要大,就是因為它要将棉褲的褲腳套進去,所以外形近似橢圓。
寬敞的内部空間和寬闊的鞋底,既有利于幼兒腳丫的生長發育,又可以防寒保暖,既能滿足孩子腳丫的安全防護,又能使鞋子大面積地接觸地面,幫助孩子腳踏實地、穩步行走。
步驟繁雜手工制作,一針一線蘊含長輩寄托一雙地道标準的駱駝蹄鞋必須全部用手工縫制。從搓麻線、納鞋底、做鞋幫、繡虎臉、掩鞋口,直到把鞋幫和鞋底縫到一起,一雙駱駝蹄鞋算是基本竣工了,但還要經過一番裝飾,繡上精美的圖案和提鞋的鞋頁根才算大功告成。
由于時代進步,第一步搓麻線這道工序現在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一些五顔六色的成品棉線。但随後的制作鞋底卻是個耐心活。需要用白面粉熬好的漿糊将布料一層一層地鋪好,然後拿到太陽底下曬幹,然後按照鞋樣剪出外形,最後用麻線一針一針納成鞋底,步驟十分繁雜。
鞋底完成後便開始縫制鞋幫。鞋幫小樣的外形和小船的側面十分相像。由于鞋幫一般是紅色,一般将鞋幫小樣放在紅布上,然後用紅線将其縫在一起,小樣中間填充一層薄薄的棉花,然後再放上其他顔色的布當作内襯,将棉花包裹在中間。
當鞋幫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決定駱駝蹄鞋好看與否的關鍵——繡圖案。有的是繡虎頭,有的是繡貓頭。但不管繡什麼,都包含了長輩希望後輩吉祥如意的寄托。
全部完工後,要用麻線沿着鞋幫的底部縫上一圈,最後在鞋跟處,用一塊好看的正方形布塊縫成提鞋的鞋頁根,一雙完好的駱駝蹄鞋便制作完成了。
傳統技藝得不到認可,十到二十年後或失傳目前,駱駝蹄鞋的縫制主要依靠老人們的心口相傳。
如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婦女很少有會做這種鞋子的,七十年代的婦女基本上無人會做,更不用說八九十年代的人了。影響它的因素一是時代進步了,物質極大豐富,各種鞋都有,人們不用這麼麻煩去做;另外,即使有人去做,也因為價格低,使得人們不願意下力氣學習。
預計一二十年後,這項制作技藝可能面臨失傳的危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