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發酵無處不在,制作醬油,泡菜,饅頭,等都需要發酵。而食品發酵就是找一堆有益微生物來幫忙加工的過程,也叫氧化或者有機物分解過程。也許是微生物體積小,數量多的原因,往往能打進食品内部,重組結構,使原材料食品得到脫胎換骨的質變,帶給人欣喜的體驗。
茶葉發酵
常喝茶的朋友肯定也常聽到“發酵”這個詞,并且正是基于茶葉的發酵程度不同将茶劃分為六大茶類,不發酵的綠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全發酵的紅茶,後發酵的普洱茶等等。在早期人們認為茶葉的發酵與食物發酵方式一樣,但19世紀發現即使在無氧化狀态下茶葉也能進行轉化,這才知道茶葉的發酵有部分不需要微生物參與。
茶葉發酵是鮮葉在萎調過程中,逐漸激起發酵反應,尤其揉撚後,細胞壁内的氧化酶與氧氣作用促進兒茶素類進行氧化的過程。
發酵程度的輕重決定茶品幹茶以及湯色,輕則偏綠,重則偏紅。同時每一個發酵度的不同也使茶産生不同的口感香氣,發酵度越輕越鮮爽,如綠茶和普洱茶新生茶口感都鮮爽清新。當發酵度越高,便向花香,蜜香等轉化。茶葉發酵度達到需求後便進行殺青,烘幹等工序,這個過程中高溫使“酶”物質停止作用,這也就定型了茶葉的發酵程度及品飲價值。
普洱茶的發酵
普洱茶關鍵在于殺青,幹燥使用的都是低溫慢來,沒有使“酶”物質停止作用,因此後期存儲過程中仍然能繼續發酵轉化,越陳越香。這一過程需依托于茶葉本身足夠豐厚的內質,因此,即使雲南,不是每片茶園原料都能制成耐存儲的普洱茶,也是一些內質淡薄的普洱茶也會存廢的原因。
不同的氣候,濕溫度等造成普洱茶存放過程中發酵速度的快慢和轉化方向。因此,不同地區,不同密封度,不同人存儲出來的普洱茶不會是一個口感。我認為愛茶人都有與天南地北的茶友同時存一個茶,多年後互相交流以驗證上述話語的欲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