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舉”“戰場”上的“紅旗”,我叫“高戰旗”。
說到“演講”,相信一定是很多人“無法企及的痛”!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一提上台演講就“兩腿發抖,手心冒汗”,甚至“腦子一片空白”。
講話是磕磕巴巴,支支吾吾,戰戰兢兢。也因為不會演講,而錯失很多個發展機會,甚至是“改命的機會”。
也經常因為不會演講而到處受挫,... ... 甚至備受煎熬!
而有些人剛好相反,特别喜歡上台發言,就愛在人多處演講,甚至專門給自己創造這樣的機會。
講話是不僅能滔滔不絕、 縱橫捭阖 、舌戰群儒 、 口若懸河、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出口成章、語驚四座等。
也因為擅長演講,而“呼風喚雨、指點江山”,更重要的是還能賺到大錢,實現财富自由,最終到達“詩和遠方的田野”。
毫無疑問馬雲就是第二種人,就是真正厲害的“演講高手”。那麼“演講高手”跟“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到底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是因為他們膽子大,性格開朗,喜歡表現,是因為他們聰明,是因為他們文章寫得好。
其實這些都隻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真正厲害的演講高手,都善于給自己打造一套“演講方法論”。
到底什麼是“演講方法論”?那就不得不說說馬雲:衆所周知,馬雲是一個“不懂一個代碼的英語老師”,卻創辦了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很多人都說他靠的就是一張嘴,甚至給他起個外号叫“忽悠王馬雲”。
就靠自己的一張嘴巴去演講,搞定了阿裡創業初期的18羅漢,搞定了在世界五百強工作的蔡崇信、搞定了軟銀的孫正義、搞定了... ...
一句話: 馬雲之所以能通過演講,征服了“世界”,得到了“一切”,就是因為他有自己一套“演講方法論”。
“學的是演講方法論,但改變的是你的人生”
大家之所以認為“演講難”,那是因為大家沒有掌握“好的演講方法論”。而“好的演講方法論”有個共同的特點:簡單、易懂、容易學。
而馬雲自己總結的“演講方法論”就完全符合這個特點。
第一部分:馬雲演講喜歡“講故事”(有趣,好記,不用背稿子)
第二部分:馬雲認為“故事的完美”就在于,“既有理智、又有情感”
第三部分:把故事講清楚,馬雲的方法論是“性感力”(幹貨分享)
第四部分:“事實勝于雄辯”,馬雲如何運用自己的演講方法論成就今日阿裡。
總結:馬雲的演講方法論(幹貨總結)
第一部分:馬雲“演講”喜歡“講故事”
因為馬雲認為,“講故事”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故事有趣,所以好記”,就省去了“背稿子”,更不用“擔心忘詞”;(隻需要把故事講完整,讓人能聽明白)
再就是馬雲認為:“隻要你想說服/征服對方去幹一件事”,無論對方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你一定要“講故事”,而不要“講道理”。
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大道理誰都知道,正所謂“都是千年的狐狸,給誰講聊齋”!
舉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是美女練瑜伽,還是猛男練腹肌”都可以讓人“前凸後翹變得有型”。這個道理沒人不懂。
但結果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堅持“練瑜伽和練腹肌”?
就像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裡說:我們聽說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我們隻是知道“道理”,卻從來不去行動,不去改變自己。
弘丹老師的《時間的格局》裡有一句話:“唯有夢想,才配讓你焦慮;唯有行動,才能解除你的焦慮。”
那什麼才能驅動人們去行動呢?(行動:指的是征服對方按照你說的去做)
第二部分:馬雲認為“故事”的完美在于“既有理智、又有情感”
因為馬雲認為,“講故事”的第二個好處:“故事的完美”就在于“既有理智、又有情感”。(即: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而且馬雲認為,驅使“人們”行動的兩個要素就是“理智與情感”。
而且他還認為:當一個人的“理智與情感”發生沖突,往往都是“情感”勝出。
舉例:同樣是上面那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加個“故事”,結果立馬就不一樣了。
“你當年的高中同班同學,還是你的異性同桌,因為畢業工作這幾年,由于平時缺乏鍛煉,結果連續熬夜一周後,于昨天下午在公司辦公桌上猝死”。
這時候請問你是什麼樣的心情?可是你當年朝夕相伴的異性同桌啊,說不定你和和還談過/牽過人家的手,... ... 但現在結果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M了”,請問作為同桌的你有何感受?又會作何打算?
我相信答案:不是每天開始跑步,就是立刻去辦一張健身卡!
因為“這個故事”碰觸到你的“情感”!而這就是“故事”的完美之處,“既有理智、又有情感”。
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故事當中的道理,一般都是藏起來的”,這點有“好”也有“壞”。
“好處”:是比較含蓄,在不知不覺中就給對方把道理講了。
“壞處”:是對方有可能理解有偏差,甚至理解錯誤。
那麼如何講故事才能做到把(故事裡的)道理講清楚?
第三部分:如何把故事講清楚?
就是馬雲的“演講方法論”,即“性感力”
①“性”:真實性;②“感”:距離感;③“力”:邏輯力。
1、“性”:真實性馬雲認為:所講的故事的畫面感越形象越好,越讓人可信,容易産生信任。
即:故事越真實、就越容易打動人的“情感”。
比如:《饑餓的蘇丹》一張非洲饑餓的兒童照片,就是因為這張“照片”,讓故事過于真實,拍攝者被世人唾罵,最後抑郁,自S而死。(可以百度這張照片)
反過來,如果拍攝者沒有拍攝這張照片,隻是用嘴巴或者文章去說說,肯定就不會危及到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故事的“真實性”可以瞬間打動人的情感。
2、“感”:距離感馬雲說:一個是空間位置的遠近,一個是親情感情的遠近,最好就是“聽者”跟前人和事);
同樣是上面《饑餓的蘇丹》那張非洲饑餓兒童,讓你捐點錢給他們,你會捐嗎?如果我換個圖片我國《希望工程》宣傳拍攝的一張“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相信這個你更容易捐款。
因為上面那是遙遠的非洲黑人,而這個女孩就在我國的貴州貧困山村,都是黃皮膚自己人,甚至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們小時候就是和這個女孩一樣,所以看到這張照片很多人仿佛看見了小時候的自己,所以捐款相對就容易。
3、“力”:邏輯力(故事沒有邏輯就沒有說服力。一個是“故事本身”的邏輯,一個是“故事目的”的邏輯)。馬雲說:“邏輯力”指的就是說服一個人(過程中)的邏輯思路。其中包含兩點:
①是“故事本身”的邏輯,故事的完整性,以及能讓人聽懂故事告訴一個什麼道理。
②是“故事目的”的邏輯。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與你想要人幹的事息息相關,而不是“牛頭不對馬嘴”。
(舉例:“鷹的重生”。因為很多人在面對“變革”的時候,都會講這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本身的邏輯就有問題,以及故事目的的邏輯也有問題。——詳見“評論區”)
第四部分:“事實勝于雄辯”,
馬雲如何運用自己的“演講方法論”成就今日阿裡?
遵循自己的演講方法論“性感力”,馬雲在“各大舞台、不同場合”經常講的四個故事:
第一個:“我是誰”的故事;這是馬雲在創辦阿裡早期的時候經常講的故事,... ... (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去講述自己的價值觀... ... )“絕不能平平庸庸、碌碌無為的過一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先相信後看見”。
被我們所熟知的就是“28人去面是麥當勞的服務員,要了27人,唯獨沒有要他”,馬雲不說我們誰會知道啊?
第二個:“我們是誰”的故事;這是馬雲在創辦阿裡早期的時候經常講的故事,... ... 也是為什麼馬雲在“海博翻譯社”、“中國黃頁”兩次失敗後,大家還能一如既往地跟着他的一個原因。
包括他決定從北京返回杭州繼續創業的時候,團隊放棄“鐵飯碗”的高工資,毅然決然地跟着他回到杭州,拿每月500元低工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用團隊成員的親身經曆來講述我們企業、我們團隊的價值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夥人一件事一個傳奇一生回憶”,“不抛棄不放棄”。
被我們所熟知的就是:網上到處都可以找到“馬雲早期給團隊演講”的視頻。
第三個:“我們要去何方”的故事;這是馬雲在創辦阿裡每個階段經常講的故事,... ...也是他最最最擅長講的故事,也是講的最最最多的故事。
他自己認為是“造夢”,而我們認為他在“吹牛”,現如我們被現實啪啪打臉,因為當年“馬雲吹的牛”一個個都實現了。
也就是阿裡巴巴的“願景、使命、價值觀”,以及如何實現他們的故事。
第四個:“我們為什麼要變革”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很多“老闆”一生碌碌無為的原因就是“不懂企業如何變革”。而要麼是根本就沒有變革,要麼就是變革失敗。
關于阿裡巴巴的“變革”,就不得不說“馬雲的出爾反爾”。
“馬雲在創業一開始,就給“18羅漢”承諾,你們每個人以後都是阿裡的“大領導”,結果創業還不到兩年,随着蔡崇信的加入,孫正義的第一筆投資到位。
馬雲給團隊說,“我們要變革,你們以後每個人都不能當公司的高管,所有高管都必須外聘,空降”。
為了讓這次“變革”成功“軟着陸”(即:18羅漢心甘情願地離開管理崗,并接受“空降兵”的管理),馬雲講了四個故事。
(舉例:馬雲針對“變革”的“四個思路”,以及他講“變革”的“四個故事”——詳見“評論區”)
總結:馬雲的“演講方法論”
一、馬雲每一次的成功的演講,其實就是講故事。1、因為“講故事”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故事有趣,所以好記”,就省去了“背稿子”,也不用“擔心忘詞”;(隻需要吧故事講完整,讓人能聽明白)
2、因為“講故事”的第二個好處:“故事的完美”就在于“既有理智、又有情感”。(即: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二、馬雲為了把故事講清楚,總結的方法論是“性感力”:1、“性”:真實性(故事的畫面感越形象越好,讓人可信,容易産生信任,而打動人);
2、“感”:距離感(一個是空間位置的遠近,一個是精神感情的遠近,最好就是“聽者”跟前“人和事”,更容易打動人);
3、“力”:邏輯力(故事沒有邏輯就沒有說服力。一個是“故事本身”的邏輯,一個是“故事目的”的邏輯,更容易征服人)。
文章結束,你學會了嗎?
歡迎大家“關注”我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相應的“方法論”
我是“高舉”“戰場”上的“紅旗”
我叫高戰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