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昆明軌道交通6号線首期工程(機場線)通車,迄今10年。
地鐵,帶來了出行的便捷,也帶來了生活的便利,更給商業發展注入了巨量人流的活水。在隻有公交出行的時代,地鐵是連接大多數昆明人的紐帶,它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也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
本組報道,将以昆明地鐵開通十年為契機,來看看地鐵給各人群帶來的便利和改變。
自2012年昆明開通運營首條地鐵線路——6号線一期至今,已有10年。這10年,地鐵網絡不斷向外延伸,逐漸連線成網,這條奔騰在城市地下的交通大動脈,為市民出行帶來了便捷,也為商家帶來了無限商機。
學生調侃:民大坐着、昆工站着、師大看着……
早、晚高峰時段,從昆明南站或呈貢大學城發車,開往市中心的地鐵總是格外擁擠,這本在意料之中。可讓人意外的是,即使到了深夜十點,這趟縱貫主城區的地鐵也依然是熙熙攘攘,乘車人們加快腳步,行色匆匆奔着回家的方向。
2012年6月28日,昆明地鐵6号線首期工程(機場線)正式通車,從此,昆明正式進入地鐵時代。
2013年5月20日,昆明地鐵1号線首期工程南段開通試運營,2014年4月30日,昆明地鐵1号線和2号線首期工程全線貫通,打通了昆明的“任督二脈”。
在地鐵1号線和2号線沒有全線開通之前,對于早期入駐呈貢新校區的大學生們而言,連進一趟“城”都很不容易了,更别提“夜生活”了。
由于呈貢新校區距離市區較遠,在2014年以前,學生往返市區和學校主要依靠公交車。“當時,經過我們學校門口的公交車隻有一路——170路。”經曆過“公交時代”的大學生們,如今都早已畢業,工作多年了,而畢業于昆明理工大學的李芸(化名)就是其中一人。
170路車的起點站在菊花村,終點站是雲南民族大學,而路線上的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師範大學等學校也主要依賴這班公交車出行。170路發車頻率不算少,但對于三所學校的學生而言,一班公交車委實是有點少。“這種頻次,平時還能勉強應付,周末和節假日就擠不上去了,經常要送走五六趟公交車,才會機會擠上車。”對于夾在另外兩所學校中間站點的李芸來說,幾乎沒有享受過有座位的待遇。
而且擠上公交車後,車上也都是“人擠人”,有時候到昆明理工大學這站就已經滿了,一路過去其他站點根本都上不了人。“民大的坐着,昆工的站着,師大的看着。”這雖然是學生們的調侃之言,但卻也是當時公交出行的真實寫照。
一路上,晃晃悠悠一個小時之後,公交車停靠在了菊花村站,“到站後,想去市中心逛逛,那還要再轉車。”李芸無奈地說。
菊花村車場 開屏新聞資料圖
想從學校到市區逛逛,去程不容易,回程也不簡單。每次去市區,學生們的腦子裡都要繃緊一根弦——當心錯過末班車。去步行街逛街、購物、吃飯,都要盯着點時間,不然一個不小心,就要錯過末班車了。
據李芸說,因為公交車一“座”難求,所以學校周邊也随之出現了出租車、黑車攬客,黑車主要以微型車和中巴車為主,票價從5元到20元不等,當然,也可以打車,但是得付雙程的路費,要200元左右!
随着地鐵1号線、2号線将南北全線連通,學生們欣喜交加,“終于盼來了!”李芸說,有了地鐵之後,公交車的壓力得到緩解,學校周邊黑車也随之消失……
拓展的地鐵商圈,為創業者帶來機遇
從讀大學到創業,夏秋仿佛與地鐵1、2号線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大學時,從雲南大學回一趟家,夏秋總要先坐一個半小時的校車,從呈貢新校區回到位于一二一大街的老校區,再從老校區轉車,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回到位于北市區最北邊的家。“那時候,回一趟家需要3個小時左右,所以在學校的時候很少出門。”就在夏秋讀大四的最後幾個月,昆明地鐵1、2号線正式通車了,将昆明主城南北全線連通。
“讀大學的最後幾個月,也算是享受到了地鐵出行帶來的便利。”夏秋說,從學校搭地鐵回家,确實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幾乎是從起點站上車,一路坐到終點站附近,“全程隻需要一個半小時,就從最南邊回到了最北邊。”
大學畢業後,夏秋選擇了自主創業。因為看好同德廣場商圈的人流量以及靠近地鐵出行方便等因素,夏秋在同德廣場旁邊的金江路上,開了一家主要經營奢侈品銷售的門店,“已經開了7年多了,店面之前曾經搬過一次,但一直在這條路上。”
“地鐵能夠帶來大量的人流,同時在附近出行也很便捷,客戶坐地鐵過來非常方便,不用停車,也沒有堵車的風險。”夏秋說。
下午時段,乘坐2号線,從東風廣場到同德廣場,隻需要十幾分鐘,出行非常便利。走出白雲路站,同德廣場負一層與地鐵無縫對接,商場内人潮如織,有不少乘客從地鐵出來,就直接進入商場。
“周一到周五,人流會相對少一些,但周六、周天就非常熱鬧了,晚上也很熱鬧,一直能持續到晚上10點、11點左右。”夏秋說。
離同德廣場及地鐵越近,人流、客流量就越大,夏秋現在的店鋪就比之前要更靠近地鐵,這樣能夠迎來更多的商機,但房租壓力也更大。“來店裡的有老客戶,也有新客戶,現在還是老客戶居多,但商圈和地鐵人流也能夠帶來三成的新客戶資源。”
在夏秋看來,同德廣場剛開業的時候,人流、客流不如現在,但随着同德廣場的不斷建設發展以及地鐵帶來的大量人流,能明顯感覺到,最近5年來,同德商圈越來越火,她們家的生意也漸有起色。
地鐵助力商圈餐飲,為企業帶來期待
地鐵給周邊商圈帶來了很多客流量,其中最受益的無疑是餐飲。
“十年前我進入昆明餐飲行業時,南亞可以說是首個次中心,其他都是傳統中心消費區。我們的第一個店開到南亞時還沒有地鐵區域的區分,人們的出行習慣仍然是乘公交、騎電動車或者自行車,因此我們在門店布局上沒有特别做地鐵客流的規劃。”入行餐飲業十年,昆明傲為世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源見證了昆明十年地鐵發展對商圈餐飲業的推動,也對5号線的開通抱着滿滿的期待。
2012年底時,袁源踏進昆明餐飲行業,創立了傲為世,這個公司擁有的食大利茶餐廳、利仔茶冰廳、雷門拉面等多個高人氣餐飲品牌店鋪遍布昆明各商圈。
随着地鐵1、2号線首期的貫通運營,昆明傲為世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幾個店也布局在了地鐵周邊。袁源感受到了交通方式的改變對沿線商圈帶來的影響,他說,“以同德廣場為例,從艱難起步到許多主流品牌的首店入駐,再到成為連接北市區和市中心至關重要的商圈,可以明顯地發現,同德廣場有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入駐其中。”而對于恒隆廣場以及順城王府井購物中心這樣集合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的商圈中,餐飲的發展更為明顯。
袁源分析,在地鐵開通前很多商圈的負一樓是一個不受重視的區域,大衆化的超市、留客效果欠佳的餐飲一條街,無法創造高價值的客單,“地鐵的優勢就是不堵車、不淋雨、不暴曬,人們因為乘坐地鐵方便而前來逛商店、看電影等,自然而然就留下來享受美食,這樣的行為也反過來形成商圈的二次消費,随着地鐵網絡的逐漸完善,選擇地鐵出行的人一定會大幅增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