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葉缺如花,妍雅華淨 。四月開花嫩黃,小如棗花。五、六月結子,蒂長三寸許,五稜合成,子綴其上,多者五、六,少者二、三,大如黃豆。”(《花鏡》)
從“鳳栖梧桐”的神話傳說,到“以桐制琴”的生活實用,再到“寄桐于情”的精神樂趣,梧桐樹所孕育的文化底蘊在經曆了上千年的沉澱之後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種。
“黃帝即位 ……宇内和平,未見鳳凰,唯思其象……于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 緻齋于宮,鳳乃蔽日而至, ……止帝東囿,集帝梧桐, 沒身不去。”
這是記載于《韓詩外傳》 中的一則神話傳說,是首次将神鳥鳳凰與梧桐樹聯系在一起,而通過《詩經》中的詩,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已經漸漸習慣将鳳凰與梧桐聯系在一起。
“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鳳凰在高崗之上鳴叫,而梧桐在早上生長。而在其後的《尚書》、《莊子》、《呂氏春秋》中都曾提及過種植梧桐樹,比如,梁任昉在《述異記》中便記載了吳王夫差建造梧桐園于園中以此種植梧桐樹的事情。
“梧桐園在吳宮,本吳王夫差舊園也,一名琴川。”
由此可見,從神話傳說中的鳳栖梧桐,到《詩經》中的以“梧桐”入詩,再到吳王夫差種植梧桐于園中,我們可以知曉梧桐樹已經伴随了我們中華大地走過了上千年的曆史。
而在這上千年的曆史進程中,梧桐樹早已不再是一顆普通的植物,而是在我們生活中乃至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的植物,或者說梧桐樹早已不是流傳于神話傳說中的“神樹”,而是成為了後世人們心中的“神樹”。
生活層面
1,值種造景
早在漢朝時期,梧桐樹便被種植在皇家宮苑當中,在《西京雜記》曾記載道:“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荊桐”。而在魏晉時期,種植梧桐樹的越來越多,前秦王苻堅時期,開始大規模的種植梧桐,在《晉書·苻堅載記》中有載:
“堅以鳳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實不食,乃植桐竹數十萬株于阿房城以待之。”
而在《齊民要術》中也有記載:
“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廳齋之前,華淨妍雅,極為可愛。”
等到了唐朝時期,種植梧桐樹就已經很普遍了,除了皇宮中大面積的種植,在私人園林裡也開始普遍種植。宋朝之後,人們大多喜歡在自己庭院中種植梧桐造景,明代時期,梧桐樹常常栽種在庭前、窗前、門側以及行道旁,一直到清朝時期,人們對種植梧桐樹的熱度絲毫不減。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普遍種植梧桐呢?
明代王象晉曾在《二如亭群芳譜》中給出了答案:
梧桐“皮青如翠,葉缺如花,妍雅華淨,賞心悅目,人家齋閣多種之”。
其實,除了王象晉所給出的答案,還一個原因就是梧桐是吉祥的象征,人們将梧桐樹視為吉祥嘉木而種植。
2,以桐制琴
以桐制琴,早在《尚書.禹貢》中就記載道:
“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陽孤桐,泗濱浮磬”
這句話裡的峄陽孤桐指的是峄山南面的特産優質桐木,是大禹時代上貢的物品之一,而在古時,人們認為峄陽孤桐就是制造古琴的上好材料。傳說在大禹根絕水患以後,心情大悅,便以峄陽孤桐制琴,并以此琴奏樂,使人聞之清脆悅耳,心情舒暢。
後來在《詩經》中明确提及了以桐“制琴作瑟”的用途: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而在漢朝時期桓譚所作的《新 論》中,更是提及到:
“昔神農繼伏羲王天下, 枯桐作琴 ……削桐為琴,絲繩為弦。”
因而,從上述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以桐制琴的曆史由來已久,而梧桐也随着制琴擁有了更多地文化内涵,更多地精神表達。
精神層面
在古代,文人們經常會借助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以此來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而這些花草樹木也自然而然的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意象。那麼,梧桐自然也不例外。
對于梧桐來說,主要有四種文化意象,分别是:秋天的象征、家園的象征、愛情的象征以及高尚人格的象征。
1,秋天的象征
我們都知道,梧桐樹在秋天屬于最早落葉的植物之一,因此,梧桐葉落成為了秋天到來的象征景象。
早在先秦時期,便有文人以梧桐來寫秋景的詩賦。比如宋玉的《九辯》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白露降下沾濕了百草啊,衰黃的樹葉飄離在梧桐枝頭,從此開始,梧桐落葉就成為了描述秋天所經常出現的一株景象。
王象晉在《二如亭群芳譜》曾經說過:
“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故雲:‘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一葉落而天下秋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
2,家國的象征
我們在前文中曾經提及人們大多喜歡在自己庭院中種植梧桐,因而,梧桐樹便成為了許多詩人家鄉的符号。
有許多遠在外地的詩人,在看到梧桐時不免想到自己的家鄉,比如唐朝詩人元稹便是如此,他在《桐孫詩》中寫道:
去日桐花半桐葉,别來桐樹老桐孫。
城中過盡無窮事,白發滿頭歸故園。
在這首詩中,元稹将“桐花”、“桐葉”、“桐樹”、“桐孫”(桐樹的小枝)作為家鄉的符号,通過它們的枯榮來表示自己已經遠離家鄉很久,由此表達出思鄉之情與人生無常的感慨。
以梧桐來表達思念家鄉的詩人還有很多,比如詩聖杜甫,“異方初豔菊,故裡亦高桐”,在異地他鄉,看見眼前的菊花想到了家鄉的梧桐,勾起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再比如詩人張籍,“風吹桐竹更無雨,白發病人心到家。”年邁的詩人坐在窗前聆聽風吹梧桐的聲音,想着自己身體已老再難回到家鄉而感到無限的悲傷。
此外,自己的故鄉是小家,國家則是大家。因而除了以梧桐意象來寄托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以外便是以梧桐來寄托自己對故國的思念和哀歎。
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這是南宋最後一位詞人張炎所作的《清平樂·候蛩凄斷》中的一句詞,梧桐樹葉悠悠落下,這落葉不知寄托了多少秋涼悲聲。
此時的詞人已經到達暮年時光,詞人以梧桐落葉來抒發自己内心的愁苦以及亡國的悲痛。
浪遠微聽葭葉響,雨殘細數梧梢滴。正依稀、夢到故人家,誰橫笛。
這是宋代詞人蔣捷所做的《滿江紅》,在雨夜裡,雨水滴在梧桐葉上,故國的繁榮景象早已不在,隻有在夢中才能遇到故國的人、事和景,遠處飄來缥缈的笛聲,更增添了幾分亡國的悲哀以及對故國的懷念。
3,愛情的象征
梧桐樹,一年四季中都有不同的景象,春天,桐花盛開,夏天,枝繁葉茂,秋天,秋風蕭瑟,冬天,寒風刺骨。由此,春夏季節的梧桐樹繁盛茂密,而冬天的梧桐樹卻顯的蕭瑟與悲涼。
正因為有這種變化,文人墨客才将梧桐樹比喻為人世間包含悲歡離合之淚的愛情。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桃花在春風中盛開,梧桐的樹葉卻在秋雨當中飄下。在白居易的這首《長歌行》中,梧桐葉的飄落就像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開局再好,結局卻很悲慘。
而在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更是訴盡了一個人的寂寞與凄涼。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秋雨滴落在梧桐的葉子上,到了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的,在這凄冷的環境下,想到自己一個人,難免會感到悲涼。
4,高尚人格的象征
梧桐樹,在中國的詩歌中常常被人們賦予了高尚品格的象征,這主要源于梧桐本身在外觀上具有的挺拔偉岸、中通疏直等特點。
“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這是記載在《詩經·小雅·湛露》中的一段文字,這句話以梧桐樹為切入點,闡述了文人雅士莊重而儀式感的言行舉止。
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孤桐”意象的出現更是最能體現其人格象征意義的。比如南朝時期宋鮑照的“桐生叢石裡,根孤地寒陰”,(《山行見孤桐》),再比如謝眺的“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餘”(《遊東堂詠桐》)等都是對于梧桐外觀的直接刻畫,一方面贊揚了梧桐“孤”、“直”的形象,一方面又暗示自己就像“孤”、“直”的梧桐一樣。
等到了唐宋時期,是詩詞的綻放時期,這一時期,梧桐也常常出現在文人們的詩詞中:
在王昌齡的詩中,“虛心誰能見,直影非無端。”,梧桐是謙遜的;
在白居易的詩中,“一株青玉立,千葉綠雲委。”,梧桐是孤直的;
而在王安石的詩中,“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梧桐是堅強的。
總而言之,在古代,衆多文人以梧桐自喻,以梧桐明智。
總結
千百年以來,梧桐文化一直被文人們所喜愛和發展,從最初的的“鳳栖梧桐”的神話傳說,到後來的以“梧桐”自喻,其獨特的梧桐文化構成了中國古典文學中一幅生動的畫卷。
在這幅畫卷中,有梧桐造景,有梧桐制琴,而更重要的是有對時間的感傷,對家國的思念,對愛情的感傷以及對自身品格的要求。
梧桐樹作為梧桐文化的載體,因其自身的孤直高潔、中通正直的形象而成為了曆代文人們所喜愛的植物,在文人們的内心中,梧桐早已成為了自己内心的“神樹”,在過去,它诠釋着人間的愛恨情愁,而在未來,它也依舊會散發着永恒的魅力。而梧桐文化也會伴随着中華文化一直走下去!
參考資料:《古典詩歌中“梧桐”的文化意象淺析 》戰 琳
《中國種植梧桐樹的曆史及文化意蘊》關傳友
《論古典文學中梧桐意象的多重文化意蘊》胡偉棟
(注:圖片來源于網上,侵權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