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陰兵虎符資料

陰兵虎符資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5:36:28

虎形兵符是古代兵符的一種!

陰兵虎符資料(虎形兵符探密)1

這是筆者所珍藏的秦代《杜符》

我國古人在軍事防禦、戰争訓練和調兵遣将中有自己的防僞措施!

虎形兵符後使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古人為什麼選擇虎的形象來作兵符呢,其真實原因現在還沒有确切的證據來說明!但是我們知道:虎的形象威武,行動迅捷,被視為迅猛強大的神獸。因此在戰國兩漢時期流行把符、節制成虎形,象征國君的威勢。因為虎符、虎節有所不同,雖然都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但“符”主要用作征調兵将、傳達軍令,分為左右兩半,使用時需要勘合,《說文》稱之為“信也,……分而相合”。這個左右兩半相合的過程,就是漢語常用詞“符合”的來源。兵家之符:“符合”的來曆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說,“諸民鹹尊軒轅為天子……是為黃帝……合符釜山”,将“合符”的做法推到黃帝時代,不過目前還沒有發現實物證據。

戰國時,社會經曆着激烈的變革,各國你争我奪、弱肉強食,彼此間合縱連橫,戰事不息,普遍用作為國君信物的“符”來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将。 虎符都以虎為外形,但這隻虎的大小、姿勢等細節上,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條件下有所不同。從早期虎符來看,有推測說虎符發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戰國,《史記》中“竊符救趙”說,“得虎符奪晉鄙軍”,這時候虎符已經流行。戰國時期的杜虎符,現僅存左半,系1975年冬天一位農民在西安市西南郊山門口公社北沈家橋村東北500米處平整土地時發現,1978年11月30日入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陰兵虎符資料(虎形兵符探密)2

虎形兵符身上左右兩半各有4o個名文

兵符在秦始皇時代絕大部分是小篆,如《杜符》的銘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處,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陰兵虎符資料(虎形兵符探密)3

為了“合符”防僞,虎身内有陰、陽榫卯結構

陰兵虎符資料(虎形兵符探密)4

陰兵虎符資料(虎形兵符探密)5

在“合符”面,各雕刻陰、陽榫卯結構

陰兵虎符資料(虎形兵符探密)6

陽陵虎符曾為秦統一六國以後而使用的兵符,左、右兩半俱存,有錯金、玉質,篆書銘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應該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将領的兵符。陽陵虎符現有一枚藏于國家博物館。

杜虎符、新郪虎符的大小、銘文内容、字數及書法幾乎相同,陽陵虎符稍異。杜虎符稱“君”,新郪虎符稱“王”,陽陵虎符稱“皇帝”,可見杜虎符的制作年代最早,新郪虎符次之,陽陵虎符最晚。

從功能上說,虎符是遣将調兵的信物。在使用時,一半發給駐外軍隊的将領,為将符,一半留京師,為君符。

執君符者代表君權,軍隊認君符不認人,調動軍隊時需要手持君符,與将符勘驗完全吻合。虎符即王命,“竊符救趙”的事件才有可能發生。

雖然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曾經發生不少變化,比如王莽就變更了虎符的大小和造型,而且陶新華說,“統兵權和發兵權逐漸合一是東漢兵制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漢代的“發兵”制度》)即從東漢後期開始,虎符的調兵職能有時會被侵犯,但虎符發兵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制度一直堅持到隋朝。

唐代時,唐高祖李淵為了避其祖李虎的名諱,不再使用虎符,改用魚符。之後武則天時又曾改為龜符,這是符節發展史上的一大變化。

唐代的魚符繼承了虎符的職能,大緻可以分為三類,分别是用于進出和開關宮門的交魚符、巡魚符等門符,用于調動軍旅的銅魚符,以及用于标明官員身份的随身魚符。随身魚符的材質,太子用玉,親王用金,一般官員用銅。

這也應該是延續了古代“兵符”的等級禮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