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藝飛
外賣餐盒該往哪個垃圾桶扔?摔碎的瓷杯子可回收嗎?餐廚垃圾咋樣處理好……垃圾分類随着全社會的大力推廣,早已走進了老百姓生活的日常。
但是,往往說起來簡單的事,背後卻有着一個個擰得緊巴的症結:人們分類意識怎麼提高、如何分類轉運、如何循環利用……錢從何處來?
直到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文推廣東營區垃圾分類的典型經驗做法,不少人才發現原來2021年,東營區作為十個受邀城市之一,在全國垃圾分類(廣州)高峰論壇上作典型發言。原來,在東營一直有這樣一群人在“死磕”垃圾的分類、轉運、回收等難題,不斷突破、優化着垃圾分類的全鍊條流程再造,從垃圾裡刨出了金子,從分類裡提升城市品質!
意識培養,讓垃圾分類入腦入心
“這麼做不對!應該把垃圾分好類之後再投入對應的垃圾桶,我來幫您一起分類,瓜皮果殼是廚餘垃圾、舊衣服是可回收物、煙頭屬于其他垃圾……”在文彙街道油建社區開展的“垃圾分類,你我同行”宣傳活動中,社區黨員志願者正引導居民正确投放垃圾,養成分類好習慣。
垃圾分類前端在指間,關鍵在心間。秉承“垃圾分類 認知為先”的理念,東營區以人為本、因勢利導,努力發揮宣傳教育平台矩陣優勢,加強平台構建,有計劃、有重點、有節奏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工作,逐步實現宣傳方式、宣傳對象、宣傳空間、宣傳時間四個“全覆蓋”,用真心真功促進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培養和行為習慣養成。
近年來,東營區立足為民辦實事方法,堅持将實施垃圾分類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内容,從源頭防治污染,充分運用報紙、電視報道、新媒體等方式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着力提高群衆參與度和知曉率。此外,通過開展垃圾分類主題宣講活動進社區、進校園,提升群衆的文明素養,營造“人人參與社會垃圾分類,共建美麗和諧家園”的濃厚氛圍。
2020年6月6日,東營市第一個垃圾分類社區宣教中心——東營區垃圾分類“微學堂”正式開放。該中心坐落在西城勝利廣場西側,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集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宣傳、趣味體驗、培訓宣教于一體。作為免費開放的公益活動場所,旨在宣傳環保理念,指導市民做好生活垃圾正确分類投放工作。
為充分發揮垃圾分類“微學堂” 的宣傳引導作用,負責運營的東營區油城環衛有限公司在講解培訓方面針對不同人群有所側重,分類專項培訓。針對街道、社區、網格、物業公司等群體,重點介紹垃圾分類如何管理運行;對于自發參觀的市民,側重講解生活垃圾如何分類投放;對少年兒童而言,則通過互動遊戲,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增加其對垃圾分類的認知,以期獲得更大的實效。
同時,為推動垃圾分類宣傳由點到面,逐步深化,2021年,東營區油城環衛有限公司結合果皮箱更新換代,以濟南路為試點,将其打造成東營首條“垃圾分類示範街”。新的垃圾分類果皮箱不僅印有垃圾分類指示标識,提醒人們丢垃圾時注意分類投放,兩側燈箱還會在每天晚上的19點到23點循環播放一組垃圾分類宣傳海報。
“這新安裝的垃圾分類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分類設置淺顯易懂,扔垃圾時也不用彎腰了,更不用擔心有異味散出,簡直太實用了!”市民王大爺指着新型垃圾分類果皮箱贊歎。據了解,濟南路已完成安裝并投入使用新型垃圾分類果皮箱31個,作品展示267件,新型垃圾分類果皮箱的安裝,不僅引導市民将生活垃圾進行初步分類,更提升了市容市貌和東營文明城市的建設品質。
此外,為持續營造居民參與垃圾分類黏性互動氛圍,東營區一方面通過納入主題黨日、單位共建示範社區、納入“紅色物業”考核、變身垃圾分類“宣傳大使”等方式,向市民全方位傳遞綠色生活理念。另一方面,改變傳統宣傳模式,通過開展“百問百答”直播培訓、“圾公仔”LOGO征集、“抖音劇”自編自演、“變廢為寶”創意作品展、“垃圾分類托馬斯”趣味遊戲、“分小寶标兵家庭”評選等類型豐富、适合各個年齡段群衆的互動式、實踐式微活動,提高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精準度,讓垃圾分類潛移默化地融入居民生活,成為提升社區治理精度和溫度的“助推劑”。東營區辛店街道百合社區率先建成全市首家生活垃圾分類社區趣味樂園,将過道走廊改造成“宣傳文化休閑長廊”,并增設了“生活垃圾要回家”“分類知識翻翻看”“誰是大赢家”等趣味互動遊戲,孩子們在參與垃圾分類互動遊戲的同時,不僅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交流,還将環保理念延伸到整個家庭中。
習慣養成,給認同提供行動上的便利
垃圾分類始于理念更新,重在全民行動,難在習慣養成。
如何讓垃圾分類從“口号”走向“意識”,進而轉化為“習慣”?東營區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展打造“柔性陣地 利益激勵 黏性互動”的有精度、有溫度、有黏度的參與渠道,創新解決全社會深入發動不足的問題。
考慮到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習慣難以短期内轉變,東營區采取“雙管齊下”的方式分步引導,一方面,規範原有垃圾集中投放點,開展“三桶一牌”(确桶、貼桶、淨桶,設置垃圾投放類目公示牌)源頭提質行動,桶邊指導員在居民對垃圾投放不抗拒的前提下,柔性引導分區分類、精準投放。另一方面,東營區油城環衛有限公司以“居民易投放、易接受、易操作”為導向,因地制宜,以600戶居民為服務半徑,在61個社區和19個村轉居科學配置210座“綠色小屋”,作為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投放點,最大化便利居民垃圾分類投放。
同時,在社區内就近聘用專職值守人員432名,與社區黨員、網格員、物業人員、志願者結成“五位一體”矩陣,定期上門指導垃圾分類,開展垃圾回收。此外,拓展“綠色小屋”快遞暫存點、志願者流動站、保潔工人臨時休憩室等便民服務功能,提高小屋“打卡率”,讓垃圾分類潛移默化地融入居民生活。
今年77歲的居民楊永珍是“綠色小屋”的常客,他常常把家裡不用的廢舊物品以及路上見到的可回收垃圾收集起來,送到“綠色小屋”來投放。“我買東西剩下來的紙殼,還有一些塑料瓶子,拿到這裡來,還能兌換現金和生活物品。我現在走在路上都養成了習慣,路邊如果有丢棄的水瓶和可回收垃圾,我都會撿起來送到這裡。”楊永珍說。
黃河路街道玉景社區小區自2020年9月配置“綠色小屋”以來,1700多戶居民的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0%以上、參與率達到80%以上、分類正确率近100%。如今,“綠色小屋”日均回收量13噸,累計回收量4558噸,它的投入應用使得小區亂扔垃圾現象基本杜絕,在促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時,譜寫了一曲綠色之歌。
為了方便市民的使用,提升垃圾分類的行動積極性,東營區油城環衛有限公司創新“價格激勵 積分激勵 學習激勵”的利益激勵機制,配套開發“油城AI分類”微信小程序,集垃圾分類知識宣教、積分商品兌換、志願服務、呼叫上門回收于一身,運用“經濟杠杆”沖破居民行為慣性臨界點,撬動生活方式轉變。
價格激勵方面,為“綠色小屋”統一配置标準計量秤,公示可回收物價目表,以略高于市場回收價格的标準進行有償回收、商品兌換;積分激勵方面,在“油城AI分類”中設置積分商城,居民可使用垃圾分類獲取的積分,兌換低于周邊市場零售價格的生活用品,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獲得感;學習激勵方面,“油城AI分類”開設空中學堂,居民可以通過“簽到 學習”獲取積分,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日積月累養成良好習慣。
“現在亂扔垃圾的現象沒有了,環境整潔了,大大提升了我們生活的幸福感,也深切體會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正确的垃圾分類投放,不僅能積分,還能換成自己喜歡的生活用品,我這卡裡現在都攢8000多分了。”文彙街道玉景花園小區的胡女士笑着說。
從随手扔到随手分,居民投放垃圾的習慣有了大改變,這一舉措不僅使周圍環境變好了,而且還能利用垃圾分類獲得的積分兌換日用品,簡直一舉兩得。目前,“油城AI分類”微信小程序自上線以來已累計注冊覆蓋19.5萬戶居民,累計回收可回收物約4262噸,有害垃圾2.8噸,發放積分1.2億餘分,東營區垃圾分類工作逐步走深走實。
價值循環,讓“白色污染”化身“綠色财富”
垃圾分類産業鍊利潤是從産業下遊向上遊傳導,東營區通過推動下遊“再資源化”環節壯大來反哺上遊“分類”環節發展,努力擺脫靠政府“輸血”的困境,積極探索垃圾分類産業良性運轉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綠色循環經濟體系包括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一環,但在城市當中,不管是紮根于城中村的廢品(再生資源)回收點,還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破爛王”,因多數經營者經營管理不規範,大多利用閑散院落進行露天堆積,不僅影響城市環境質量,還凸顯出“散亂污”安全環保問題。東營區推行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升級完善垃圾分類“3 N N”回收處置體系,即再生資源回收分揀中心3座、有害垃圾暫存站1座、公共垃圾轉運站72個、可回收物回收站點252個,通過“散亂污”可回收物收集點清理、規範分揀标準等堵疏結合的方式,将城區數千人的流動“破爛王”整編為穿工作服、用公平秤的規範回收“正規軍”,破解了可回收物統收統運難題。
在東營區物華苑小區一處廢品回收點,不斷有居民前來投放廢品,工作人員忙着給大家稱重。“全區平均每天能積攢4噸左右的舊衣,自從有了舊衣回收這個業務後,居民的投放意願很高。”據東營彙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馬踏城介紹,小屋回收的廢舊物品會統一運輸到東營區西城北分揀中心,可實現廢紙、塑料、金屬、泡沫等全品類回收分揀。
延伸分揀初加工鍊條,挖潛加工增值收益。東營區油城環衛有限公司在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增設日處理能力10噸的PET塑料破碎清洗加工區、普通家用電器拆解區、廢舊紡織品分揀打包區等,對前端“綠色小屋”細分出的塑料、貴重金屬、電子元器件、廢舊紡織品等可回收物二次分揀後進行再加工生産,流通給下遊的再生資源企業,平均實現價值增值200%以上。通過提成激勵等方式,将适度增值收益反哺于“綠色小屋”等分類回收環節,保障了前端陣地正常運轉。
延長資源利用鍊條,促進資源轉化增值。一直以來,廚餘垃圾規模化處理和建築垃圾閉環處理是垃圾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全國性難題,東營區油城環衛有限公司建設日處理能力為10噸的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利用黑水虻工廠化處理技術,将廚餘垃圾轉化為生物飼料和有機肥,減量廚餘垃圾90%以上,年經濟收益約400萬元。建設占地340餘畝、集垃圾收儲、加工和綜合利用于一體的建築垃圾消納場,将建築垃圾篩選、粉碎後,生産透水磚、空心磚、路基等環保材料,年消納建築垃圾能力達250萬立方米。
拓展多元化新業态,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東營區油城環衛有限公司積極發展“垃圾分類 快遞服務”“垃圾分類 家政服務”“垃圾分類 社群電商”等衍生業态,提升前端環節的“自我造血”能力,降低運營成本。“垃圾分類 快遞服務”方面,為“綠色小屋”申請快遞末端配送資質,代收代管居民快遞。“垃圾分類 家政服務”方面,依托“綠色小屋”搭建家政服務平台,引入優質家政服務企業,采取派單支付的方式,為居民上門提供質優價廉的家政服務。“垃圾分類 社群電商”方面,依托“油城AI分類”積分商城聚攏起來的用戶群體,搭建供需橋梁,開展主動營銷,成為了填補本土市場缺口、打開高質量農産品銷路的“金鑰匙”。同時,也由“空去實回”的單程空駛周轉變為雙程“滿貨實載”的合理物流運輸體系,使企業“降本提效”。
東營區牛莊鎮灣楊村的菇農老曲以種植特色農産品——灣楊蘑菇為營生,平均每天500斤的蘑菇産量,說大不大,但賣起來也十分讓他頭疼。以前他是一部分批發給菜販,剩下的每天自己趕集零售。“夏天身上濕透,冬天凍瘡在手”是他最真實的寫照。如今,借助分布廣泛的“綠色小屋”和暢通的物流運輸體系,僅用4個小時,剛采摘的蘑菇就送到了各小區居民家中。現在的他,每天不再為銷路發愁,而想着如何進一步擴大産能。目前,除了蘑菇,還有其他一些灣楊品質的農副産品,如白蓮藕、西紅柿等也逐漸出現在“綠色小屋”的電商平台上,在惠民惠農的基礎上,實現了收益反哺。
目前,東營區創新打造了“全程分流 柔性引導 循環增值”的生活垃圾綜合治理模式,組建區屬國有企業油城環衛有限公司,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全鍊條市場化、标準化運營,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兩套系統“兩網融合”,全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98%,垃圾清運覆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累計減少垃圾焚燒量3250噸,有效實現垃圾分得開、收得攏、運得走、處理好、可持續,形成了體系成熟、治理高效、易于推廣的“東營區樣闆”。城鄉環境衛生群衆滿意度達到99.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