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公筷公勺舌尖上的分餐

公筷公勺舌尖上的分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02:11:50

公筷公勺舌尖上的分餐(豫論場筷來分餐)1

□薛世君

最近外出用餐,發現有時候餐館不設公勺公筷,需要主動索求,有時候食客則将備好的公勺公筷“閑置”,處于一種“各行其是”的狀态。

好在焦作率先出台了河南第一個公勺公筷地方标準,在長短、顔色、标識等方面均作出了具體規定。比如,在長度方面,公勺“長度應不小于20cm”。公筷“長度比自用筷長3-5厘米”。讓人看到了普及公勺公筷的希望。

國人普遍習慣合餐制,大家圍桌而坐,傳杯弄盞,觥籌交錯,但箸來筷往,每個人的唾液也都随着筷子和勺子進入食物,唾液攜帶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乘機潛伏其中,在一桌人的口腔間挨個串門。在這次疫情中,許多家庭聚集性傳播的病例,經調查都有聚餐的經曆,想想真的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的專家們曾經專門做了一場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結果發現,“非公筷”那一組的菌落總數,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組,最高的時候居然相差250倍。這哪是在吃菜,分明是在吃細菌、吃疾病。

在很多人眼裡,合餐制似乎是一種悠久的“傳統”和厚重的“文化”。但是曆史告訴我們,“公勺公筷”才是曾經的流行文化,才是更加悠久的“傳統”。欣賞五代南唐畫家顧闳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時就可以發現,畫中每個人物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妙馔食物,一人一份,界限清晰,妥妥的“分餐制”。宋徽宗趙佶的《文會圖》,描繪的是老柳古槐下的一次高級茶飲,仔細觀察也可以發現,案上的盤碟酒具,也是一人一套。

據典籍記載,早在周朝我們就實行了分餐制,漢代古墓中出土的餐具就有分餐的餐盤,叫做案。今天的成語“舉案齊眉”,指的便是指夫妻間吃飯一人一案。兩口子尚且“分餐制”,就更不用說跟别人一塊吃飯了。據說到宋朝的時候,合餐制才被接受,直到清朝,合餐制才真正取代了分餐制,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吃飯方式,延續至今。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分餐制”才是主流。今天我們推行“分餐制”、提倡公勺公筷,非但不是對傳統的違背,反而是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回歸。

飯怎麼吃、餐是分是合,得看當時的社會需要。原始社會,分餐可以有效降低哄搶食物的風險;禮法森嚴的專制社會,分餐被當作為尊卑、長幼差别的體現。後來,随着食物種類和烹饪花樣變多,菜品日益豐富,分餐制不能滿足需求了,合餐制便流行了。

那麼,今天呢?随着非典、豬流感、新冠肺炎等一系列傳染病成為人類的心頭大患,顯然,更加衛生科學的、更有利于保護人類生命健康的分餐制,才是迫切的社會需要。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肆虐,讓我們有了刻骨之痛,也恰恰提供了推廣公勺公筷的契機。無論從文明的飲食習慣出發,還是從疾病預防、公共衛生角度而論,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都是一場亟待流行的新風尚。

筷子本來就是“衛生”的産物,“公勺公筷”也完全可以成為更加衛生的标識。

公筷公勺舌尖上的分餐(豫論場筷來分餐)2

編輯:屈曉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