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打一成語是什麼?陳宗慶,1961年出生于懷甯縣小市鎮,1984年參加工作,先後任菖蒲鎮農技站站長,縣農委多經站副站長、站長,蠶桑産業發展局副局長、局長等職在參加工作的30多年裡,他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了蠶桑事業鞠躬盡瘁2014年10月12日因病入院治療,住院前他仍在積極籌備全縣蠶桑生産現場會,堅持帶病準備會議材料到淩晨三點11月7日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年僅54歲他的離世,對我縣蠶桑行業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在基層農業崗位上,陳宗慶默默奉獻了他短暫而又崇高的一生,留給世人無盡的追思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春蠶到死絲方盡打一成語是什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陳宗慶,1961年出生于懷甯縣小市鎮,1984年參加工作,先後任菖蒲鎮農技站站長,縣農委多經站副站長、站長,蠶桑産業發展局副局長、局長等職。在參加工作的30多年裡,他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了蠶桑事業鞠躬盡瘁。2014年10月12日因病入院治療,住院前他仍在積極籌備全縣蠶桑生産現場會,堅持帶病準備會議材料到淩晨三點。11月7日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年僅54歲。他的離世,對我縣蠶桑行業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在基層農業崗位上,陳宗慶默默奉獻了他短暫而又崇高的一生,留給世人無盡的追思。
銳意創新 做行業領路人
在陳宗慶的辦公桌上,9本日志全面而真實地記錄了他自任多經站站長到離世前的工作曆程,從會議紀要到每季度的蠶繭生産情況,從蠶桑工作總結到心得感悟,事無巨細,一筆筆、一件件都記錄在冊。這些工作日志是對陳宗慶十多年如一日為全縣蠶桑事業奔波忙碌最好的見證。
2005年下半年,為改變我縣催青技術落後、蠶種孵化率低的狀況,陳宗慶從江蘇考察學習回來後,立即計劃着手建設現代化催青室。他積極向領導建言,多方争取支持,并多次到江蘇聯系專家和技術人員。在與專家溝通交流過程中,他開拓思路,大膽創新,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2006年嶽西縣恒溫恒濕恒氣流的自動化蠶種催青室建成,實現了蠶種催青全過程溫度、濕度、光照、氣流自動化測控和标準化管理,最大限度的滿足蠶種催青過程中不同發育階段對環境要素的要求,使我縣蠶種一日孵化率達到了98%以上。2012年,日本專家考察我縣蠶桑生産時,對我縣蠶種催青技術也是豎起大拇指,稱是國際一流。
對于蠶桑事業,陳宗慶投入了全部的熱忱,默默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他不止步于一次的進步,而是不斷地在思考,在探索。2006年之前,嶽西局部區域多次發生蠶病,蠶農對蠶桑生産既愛又怕。為了減少蠶病發生率,最大限度地保護蠶農的利益,他遠赴江蘇、浙江、山東等蠶種産地,積極尋找優質種源,通過反複的試驗調研,找準了适合嶽西蠶桑生産的當家品種;同時,調整我縣養蠶布局,将養蠶時間由原來的春、夏、早秋、中秋改為春、夏、秋三季,有效地避免了高溫和病菌感染給蠶桑生産帶來的風險。他主管蠶桑業務九年來,我縣蠶桑生産穩步發展,沒有發生重大蠶病事件。
大力推廣溫室自控儀、電動伐條機等新機具和小蠶共育、條桑育等新技術;引進“強桑1号”等桑樹新品種,建設高标準桑園;強化收烘管理,規範鮮繭收烘市場,提高蠶繭質量;多方争取上級扶持地方繭絲綢産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産業鍊條,實現以工促農……陳宗慶為我縣蠶桑事業所做的工作不勝枚舉。在他的帶領下,我縣桑園面積從原來的4.5萬畝發展到現在的6.5萬畝,從全省第五位躍升為第一位,成為全省最大的優質蠶繭生産基地,年飼養量、蠶繭産量、鮮繭産值連續6年位居全省第一。嶽西已成為全省蠶桑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省農委、商務廳等主管部門多次在嶽西召開現場會、經驗交流會,學習推廣嶽西經驗。陳宗慶個人也先後獲得國家、省、市、縣等各級科技成果獎、先進個人等榮譽稱号共計59項。
用心幹事 做群衆貼心人
在日志中,陳宗慶寫道:“蠶農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給衣食父母做蠶種要用心,心不可欺,把良心掏出來做蠶種。”在實際工作中上,陳宗慶也一直以這句話為标杆,踐行着用良心做良種的理念,始終把蠶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蠶農有什麼問題,隻要一個電話,他都會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指導,協調解決問題。
儲兵奇是毛尖山鄉闆舍村的養蠶大戶,他回憶說,去年合作社社員陳萬仁家飼養的8張蠶在大蠶期出現了疑難病情,他自己也無計可施。于是他就打電話找到了陳局長,陳局長連夜趕到了陳萬仁家,通過查看發現是極少出現的細菌病,當時嶽西沒有治療這種蠶病的藥。他就立馬托人在外縣購買這種藥品,并親自送到陳萬仁手中指導他使用,使陳萬仁沒有遭受經濟損失。
每年夏秋蠶飼養期間,蠶病發生機率相對較高,經常有蠶農拿着幾條病蠶、桑葉來蠶桑局咨詢,陳宗慶總是耐心細緻地為蠶農講解,并把蠶農的姓名、所在鄉鎮、村組記下來,再熱的天氣,他也要到農戶家中去實地查看。他說:“農技人員不能坐在辦公室裡,隻有深入到農戶家中,你心裡才有底。”
正是這種一心為民的信念,支撐着陳宗慶一直堅守在蠶桑事業的第一線。每季訂種之前,他都會第一時間深入各個絲綢企業和養蠶大戶家中廣泛征求意見,掌握第一手資料,确定訂購品種。蠶種催青時,不管是否是節假日,他始終堅守崗位,與蠶桑局其他人員一起24小時值班蹲守,認真細緻地記錄每次數據的變化,發現問題立即解決,确保将最優良的蠶種發到群衆手中。小蠶共育到養殖期間,他在農戶家和桑園中來回奔波,随時為蠶農提供技術指導,保證蠶繭的質量和産量。蠶繭收購期間,他又深入每個繭站,了解蠶繭生産收購情況,全程關注蠶繭品質,為下批選訂蠶種做準備。
陳宗慶的敬業、勤懇,把心掏出來做蠶種的精神,赢得了所有蠶農的心。在他的遺體告别儀式上,很多蠶農自發地從四面八方趕來,隻為送他最後一程,許多莊稼漢子都流下了不舍的淚水,嘴裡念叨最多的一句話都是“這麼好的人,怎麼這麼早就走了!”
重情守義 做生活有心人
在同事和下屬眼裡,陳宗慶完全沒有一點領導架子,待人熱情真誠,總是能和大家打成一片。除了工作上,對職工的生活陳宗慶也是盡心盡力關照。不管是新老職工,他都把他們當成親人一樣。隻要同事家裡有困難,他都會毫不猶豫的伸援手,盡最大的努力幫忙化解。
“每一季蠶種催青都要24小時值班,而我們蠶桑局隻有6名工作人員,其中就有4位女同志,且都是中年人,家事較多。每一季值班,陳局長都跟我們一樣排班,到了中午,他總是讓我們先回去,自己留下來。我們都知道陳局長身體不是很好,希望能讓他多休息一下,他總是不肯,每次都說你們家裡還有老人要照顧,還是你們先回去吧!”一名女同事哽咽着說。
在家裡,陳宗慶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不管工作再忙,他都會盡可能的幫忙分擔家務,減輕妻子的負擔。對女兒們的進步,他都會給予鼓勵,同時也告誡她們“年輕人就應該多做點事、辛苦點,做個有用之才。”
“一根銀絲萬裡長,吐絲結繭為人忙,四眠四醒不言苦,隻為人間着新裝。”這是一首記錄在陳宗慶日志本上的蠶歌,卻更像是一首為他而唱的贊歌。他就像一條老蠶,吐盡最後一根絲,為嶽西的1.8萬多名養蠶農戶織就了富裕的新衣,而他對蠶農的深情厚誼也将永駐蠶農心間。 (儲冬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