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曹操生平最懼怕的三員大将

曹操生平最懼怕的三員大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22:56:02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是一句出自《掃迷帚》第二十四回的小說名言,盡管在正史上并不見這樣的描述。但是,它的确為世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觀察劉備集團的衰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才的短缺和凋敝也是劉備政權最終走向衰敗的因素之一。

曹操生平最懼怕的三員大将(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1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是一個形容短句,它既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有的讀者認為這是對廖化的貶低,認為蜀中沒有人才了,所以才把廖化拉出來。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有這樣一層意思,但它的本意凸顯的其實是後蜀國時代,蜀國面臨的人才不足的巨大缺口。

以至于七十多歲的廖化還出來行軍打仗,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廖化老當益壯的表現,畢竟他的能力本身并不平庸的。但是一碼歸一碼,人才凋零是劉備政權巨大的硬傷,僅憑一個諸葛亮唱獨角戲,顯然無法支撐起蜀國這個舞台。

何以見得劉備政權人才凋零呢?最好的比照對象就是曹操,當然我們不能說劉備對人才不重視,否則也就不會有三顧茅廬的美談了。但劉備顯然沒有意識到人才對自己事業的巨大推動作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曹操對人才的态度來解析。

在曹操眼中,人才的作用如何體現呢?

他為此發布過三次《求賢令》,對于人才,他如是說道: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闾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簡單意思可以理解為:自古成就大事業的人,哪一個不是沒有賢人君子的幫助才能共治天下?現在天下局勢混亂沒有穩定,更是亟需賢人之士的時候。

那麼什麼人才是曹操需要的呢?曹操通過三次發布求賢令告訴世人: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曹操生平最懼怕的三員大将(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2

“唯才是舉”這個人才選舉辦法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漢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突破,漢代人才選拔制度叫做察舉制,朝廷要求地方郡縣長官推薦在品德和才能等各方面有長處的人到朝廷為官。所謂“察舉”,也就是考察推薦的意思,譬如漢代大儒董仲舒是以“賢良文學”被推薦到朝廷裡的。

而曹操本人則是通過“孝廉”被推薦到洛陽為官的,察舉制自漢代以來一直就是主流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是通過推薦的方式。但這種制度有個弊端就是會導緻任人唯親,從而導緻世家大族的崛起,所以東漢至隋唐以來的門閥化十分嚴重,譬如什麼範陽盧氏、弘農楊氏等等都是門閥大族的表現。

直到科舉制的出現,才對這一現象有所改觀,使得下層寒士可以實現階級翻身。

那麼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辦法,無疑從根本上杜絕了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曹操在發布的另一篇求賢令《舉賢勿拘品行令》如是說道:

吳起貪将,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将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這裡面唯一的重點是這句話: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生平最懼怕的三員大将(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3

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不管他有德還是無德,隻要他有才能,都可以酌情錄用,安排到不同的崗位上。你看他還拿吳起來打比喻,雖然吳起的個人品德并不好,但是他有能力,曹操認為自己需要的不僅是諸葛亮這種品德高尚的人才,也需要吳起這種德行不好的人才。

總之,隻要有能力就用,這就叫不拘一格降人才。因為曹操直到當下正逢亂世,正是大量需要人才出來發揮作用的時候,加上東漢末年局勢動蕩,很多名士都隐而不仕,人才流失嚴重。曹操不僅大量需要人才,他為了招攬人才也是用盡各種手段。

譬如他征召司馬懿入朝,對方不同意,他就脅迫司馬懿,說要把他抓起來,吓得司馬懿隻好乖乖就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曹操為了逼迫他為自己所用,甚至不惜放火燒山,頗有當年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意味。

及魏武為丞相,又辟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複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晉書》;太祖雅聞瑀名,辟之,不應,連見逼促,乃逃入山中。太祖使人焚山,得瑀,送至,召入——《三國志·魏書》

在曹操軟硬兼施所推動的“唯才是舉”人才選拔制度之下,當時曹操和漢獻帝所在的許都成為了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名士和謀士前往投奔曹操。曹操手底下可以說是“人才如雲”,所以即便在曹操死後,繼位的曹丕依然享受着父親留下來的巨大的政治資産。

曹操生平最懼怕的三員大将(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4

譬如曹丕時代的大将軍陳群、太尉賈诩,相國華歆、司馬懿等等名臣都是曹操時代被啟用的人才,可以說曹操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成就了他自己的事業,也讓後代享受到了這個紅利。當然,也因為并不重視人才的品德,一個惡果就是這些人才對曹氏家族沒有認同感,結果在司馬懿家族的架空下被推翻。

但不管怎麼說,曹操顯然因為重視人才的運用,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反觀劉備方面,我們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随着五虎上将和法正、龐統以及諸葛亮相繼凋零以後,整個蜀國的人才發展和儲備幾乎可以用後繼無力,無人可用來形容。所以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就是:整個蜀國似乎隻有一個謀士諸葛亮而已。

但反觀曹操方面,随随便便就能列出一排清單,即便孫權方面,也有呂蒙、魯肅、周瑜、張昭、陸遜等等,可以說由于劉備對人才的不重視,當然他本人是喜愛人才的。但是他不注重籠絡人才,沒有像曹操那樣深刻認識到人才對于自己的作用,這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政權的地理位置并不好。

巴蜀之地雖然是天府之國,但畢竟地理閉塞,缺乏文化交流,不像曹操坐擁中原,孫權也坐擁江南。文化無法進行便捷的交流,自然也導緻劉備無法依托地理的便利大量的招攬人才。這一點可以說也讓劉備頗為無奈,但這些并不能掩蓋劉備在對人才這個問題上的短視。

曹操生平最懼怕的三員大将(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5

畢竟劉皇叔的名氣在三國時代還是相當有影響力,還是吸引了一大批人追随他。美中不足的就是劉備沒有具備像曹操那樣對人才的巨大渴望,倘若亦能像曹操那樣發布求賢令,大量招收人才,雖然不至于說他也能像曹操一樣謀士如雲。

但至少也能為蜀國吸引許多人才,讓他們參與到建設蜀國的事業中。因為很多事情你不去做,就等于什麼都沒有,你去做了,它總是多少會有一些效果的。但遺憾的是,由于蜀國在人才政策這一塊存在嚴重的短闆,進而導緻了随着劉備時代過去以後。

即位的劉禅幾乎面臨着無人可用的尴尬處境,後期的姜維甚至還是諸葛亮第一北伐時招攬到自己帳下的人才,而姜維後來接過諸葛亮的大旗,繼續執行北伐政策。由此可見,當時蜀漢集團的缺乏人才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整個後蜀國的時代。

唯有諸葛亮一人而已,這當然是諸葛亮的輝煌,但卻是蜀國走向衰敗的一種必然和悲哀。因為國家就像一台汽車,人才就像燃料,沒有燃料,汽車又能運動多久呢?在燃料消耗殆盡的時刻,它自然就停下來了。因此說“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暴露出的正是蜀國嚴重的人才缺失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存在,也是蜀國走向衰敗的必然因素之一。

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如果蜀國人才濟濟的話,諸葛亮又怎麼會有機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