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頂級幽默句子

頂級幽默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1:30:45

頂級幽默句子(不是那塊料)1

嚴共明

年輕時練過籃球的父親是一直希望我也能系統地鍛煉身體的,因此在我讀小學時逼着我去練遊泳,說這樣以後就淹不死了。當時家裡沒餘錢,甚至交不起遊泳班的學費,父親發現遊泳教練喜歡照相,就投其所好,應承給他免費沖洗膠卷,抵消我的學費,就這樣死乞白賴地把我塞進了西城體校的遊泳隊。但堅持了五年以後,隻換來教練對我的一句評價,“這孩子不是遊泳的料,算了吧”。

言語之間,教練的手指展開,化為一把巨大的笊籬,從泳道裡那一串遊過去再遊回來的隊伍的末尾,把我給撈了上來。父親雖不願面對,但我竊喜,從此再也不用喝别人的洗腳水了,也再不用擔心被教練用哨音催、用水滋了。

雖然竊喜,但我又不能完全認同遊泳教練的話,這世上誰能比我更了解自己是哪塊料呢?在遊泳池裡,咱也許不是參加遊泳比賽的料,甚至隻是參照物,是布景闆,但這并不妨礙我喜歡遊泳啊!

還記得當年在池畔練習自由泳劃水時,教練總是嫌我肩膀緊,說我的動作像是在揮球拍。離開泳池後,他這話突然啟發了我,也許我天生是個打球的料呢!

恰好父親有個小學同學就曾經進過北京市乒乓球隊,後來還成了一個少年之家的乒乓教練。于是在我升初中後,父親就拉我去教練在西單的家裡拜師門,讓我可以每天放學以後去福綏境的少年之家裡跟着一群二三年級的小屁孩們一起練球。

練了幾天下來,我尴尬地發現,這幫小屁孩們揮球拍的水平,比我當年自由泳的劃水動作可是好多了。經過兩年的訓練,我漸漸意識到,那位能切我21:0的,甚至在西城區裡都得不到獎牌。至于我,在遊泳池裡沒能實現的,也不可能靠打乒乓來證明了。即便再努力,也頂多是塊“陪練”的料。

那之後,我還在學校田徑隊裡短暫練過長跑。但我心底格外清楚,比起那些在跑道上險些将我套圈的“牲口”們,我這輩子絕不是做職業跑手的料,沒必要總是陪跑,還是老老實實讀書吧。

但這世上又有幾個孩子是讀書的料呢?我始終隻喜歡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史地類、傳記類、紀實文學類之外,也就還能讀些傷痕文學、諷刺小說。其他的書,就算再熱門,再有名,拿到手裡也隻會對我催眠。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中,有不少曾經搖頭歎氣的,都說這孩子愛耍小聰明,不是那種踏踏實實讀書的。不是踏實讀書的料又何妨,總之考上了第一志願的大學。這說明什麼呢?也許說明我是考試的料吧?

或者也不是。幼兒園升小學時,我是不足年齡的。老師見父親心誠,便破格給我做了個面試,讓我寫阿拉伯數字,從一寫到十,我照辦了。然後老師把紙翻了過去,讓我在另一面倒着寫一遍,我就犯難了。

“是按順序倒着寫呢?還是同時也要把數字大頭朝下寫一遍呢?”

我在心裡盤算了一下,把10寫成01不難,把9寫成6不難,之後把6寫成9也好辦,把8寫成了8更容易,隻是把7寫成L就比較難,最難的是5、4和2……

還好,還沒等寫到5,瞪大了眼睛的老師就讓我停筆了,阿彌陀佛,估計是老師看不下去了。

那我到底适合做什麼呢?

大學畢業時,最想做的是導遊,但後來發現,我根本不懂得怎麼厚着臉皮迎合别人,也壓根不懂職場上的爾虞我詐。中青旅的面試官更直接,幹脆勸我:“你不是做這行的料,考慮考慮其他工作吧。”

後來父親托了關系,希望能将我保進他所熟悉的出版行業。但彼時追求經濟獨立的我,眼睛總瞄着天花闆,根本瞧不上出版社略顯微薄的薪資。于是陰差陽錯地,就去當了一名語言培訓老師。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幾年之後大學同學聚會時被人頗驚訝地質問:“诶?什麼?你去當老師了?真難以想象!”

是啊,一個大四秋天還留着長發、穿着喇叭褲、天天混迹于打口帶音像店的,怎麼可能是當老師的料呢?讓他教書,即便認真起來,恐怕也就是“毀”人不倦了。

這樣的一個我,到了職場上,卻陰差陽錯地碰到了好項目、好領導、好同事,變成了幸運兒。荒唐的是,這世間上又似乎沒有一種“做幸運兒的料”。

所以,活了半輩子的我,到底是塊什麼料呢?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也包括以前的老同學,都是愛子女而為之計長遠的。每當聽他們聊到子女教育,便會勾起我對自己童年、青年乃至成年後種種挫折的回憶。

“我家那個,簡直了!”

“你還說你的,你兒子算乖的!我女兒那才是刀槍不入,也不知道是随了我和她爸誰?”

“唉,我兒子反正不是讀書的料,以後他隻要不惹禍,愛幹嗎幹嗎吧!”

各位,這孩子到底是什麼料,恐怕不跌倒個十次八次的,是無法判斷的。做父母長輩的,固然不願自家娃成了别人孩子的背景闆、陪跑者,但須常常記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并不是隻針對孩童或青年而言的,人這一輩子都有比不完的較量。嬰兒們來到世間,本就都是那麼圓圓的、粉粉的,沒有棱角,更不知方向輕重緩急。這一生,便是他/她們要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過程中自己摸索着走下去的。無論怎樣,總會在手掌、膝蓋或是額頭上,留下些傷痕,留下些“真不是這塊料”的證明。

“比上識不足,比下知有餘。”收獲了“知與識”,有點自知之明,才不枉各種較量。若是能由此更懂得了感恩與努力,那即便不是他人眼中的“那塊料”,也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和價值的。攝影/Annie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