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口”簡單的說就是某些食物對人體不利,會引發疾病,不能随便吃,須加以禁忌的意思。古今醫學家對此都很重視。本文和朋友們聊聊忌口的一二。我是#普照醫生#,關注我看更多靠譜健康科普!
從醫學古書著作看忌口: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内經》就已提出有關飲食的禁忌問題是古人對“忌口”的可追溯的最早認識。
黃帝内經
《靈樞·五味》有兩句對于忌口的經典:一是“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二是:“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素問·熱論》說到:“熱病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意思指明飲食五味有與五髒病不合适,以及傷寒溫熱病後應忌口的問題。
漢代張仲景老先生著有《傷寒論·太陽病》篇桂枝湯後附有“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的記載。
醫學經典《金匮要略》一書中有“禽獸魚肉禁忌”、“果實菜谷禁忌”兩篇。晉·葛洪的《肘後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宋代的《太平聖惠方》等書都引錄。
元代著名醫學家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進一步分别列出:“食物禁忌”、“食物相反”、“服藥禁忌”、“妊娠禁忌”等專篇,更加的全面。
明清以後,各種“食治”“食療”、“食譜”著作,都有談到飲食的禁忌問題。其中臨床醫家對許多急慢性病變,都很講究“忌口”。消渴(糖尿病)忌糖,高血壓、水腫忌鹽,已成為大家熟知的醫療健康知識。
“忌口”與“發物”的區别“發物”是指某些食物能引發舊病,或助長病勢,或托毒外透,或加速化膿,以及發生過敏等現象而言。究竟哪些是發物?迄今尚無統一規定,缺乏現成資料可考。現依據臨床傳統,加以歸納如下:
1、禽獸類:如雞頭雞肉、豬頭、牛肉、羊肉等。
2、海鮮魚類:如蝦、蟹、帶魚等。
3、瓜菜類:如南瓜、竹筍、香蕈、蘑菇、芥菜、莴苣荀、黃豆芽、黃花菜等。
4、酒類,酒釀等等。
以上統稱為“發物”。上列各種“發物”,吃了以後會引發某些疾病,或使舊病反複。因此,大多認為“發物”是禁忌的食物, 這是一個方面。
但臨床醫家卻并非絕對化,認為“發物”對某些病症有時間(或階段)性,有時還是可以加以利用。
例如:
1、古代醫家對兒科的麻疹、天花兩種疾病在出疹、灌漿期間,不但不予禁忌,反而需要用雞湯等“發物”幫助托其邪毒外透,促使灌漿順利。
2、中醫外科,對瘡瘍初起,欲其消散,是嚴禁吃“發物”的;如果消之不應,紅腫焮痛,進入中期,行将化膿,就不忌“發物”,反囑患者可吃雞湯、河鲫魚等鮮物,用以托毒,加速化膿;後期,膿毒已淨,重忌“發物”,以免久纏不愈。
外科著作
這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上列“發物”中,有不少食物對有過敏體質的人誤食之後,會引發過敏性反應。如哮喘患者,對蝦、蟹等物,每多禁忌。而随各人不同的過敏體質,對某些食物的過敏反應也因人而異。因此,很難限定範圍。
例如:有的病人吃了紅棗就發哮喘,有的病人聞着面粉就發哮喘等等。過敏的情況多種多樣,應該從每個病人的實際生活中注意。
“發物”與“忌口”有無區别呢? “發物”的“發”字,很明顯是指發病而言。“忌口”之中包括了“發物”的内容,但範圍較廣,還涉及“食物節制”和“服藥禁忌”等方面。《黃帝内經》的“多食則遺”,衆所皆知的“吃人參忌萊菔”等,遠遠超出了發物的範圍。
“忌口”的意義約有三種:1、食物與體質的關系:總的講,食物是人體吸取營養的主要來源,而且大多性味平和,安全無毒,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會有什麼不好的。但由于某些人體質有偏性,因此對某些食物有排斥性,也就帶來“忌口”的問題。上文講到的過敏性體質,就是一種。另外,有些人素體偏于“熱”,容易興奮,性多急躁,口幹,煩熱,大便秘結,或血壓偏高,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動過速者,在日常飲食中,就應忌辛辣刺激、濃茶、咖啡等。反之,有些人素體偏于“寒”,易疲乏,性柔和,喜溫暖、怕寒涼,手足涼,大便溏薄,或血壓偏低,心動過緩者,在日常飲食中,就應忌生冷、滋膩粘滑等物。
2、食物與疾病的關系:各種食物都含有各種不同的營養成分和性味功用,對某些疾病有利的就作為治療用,與之不利的就應禁忌。前面談到的“消渴忌糖,高血壓、水腫忌鹽”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來,肝膽病發病率較高,大家都知道,肝膽病應該忌酒,忌肉食脂肪;在急性發作期,更應忌辛辣刺激食物。
曾遇一位北方籍的肝炎患者,嗜食酒、蒜,數十年如一日,嗜好成癖,難以戒除,以緻肝病數年不瘥,肝功能越來越壞,症狀日益加重,黃疸、腹水、鼻出血等等久不消退。經予治之,跟别人說了如果不戒除酒、蒜等辛辣刺激之品,其病終不能治。患者求治心切,遵囑忌口,如法采用清肝瀉火涼血等法治之,約三月餘,諸症消失,各項化驗也趨正常。尤以胃腸病患者,對飲食的關系更為密切。見口苦、舌苔黃者,偏于胃熱,就應忌辛辣刺激之品;若見口淡、舌苔白者,偏于胃寒,就應忌生冷粘膩之物;若見消化不良,食則脹痛者,就應忌煎炸難化食物,并注意饑飽不勻等事。
3、食物與藥物的關糸:如遇神經衰弱患者,常用養心安神藥治療,這時就應忌濃茶、咖啡。若遇慢性便秘患者,常用潤腸通便藥治療,這時就應忌食蠶豆、石榴等。反之若遇久瀉脫肛不收者,常用收澀止瀉藥治療,這時就應忌食煮黃豆、煮花生、香蕉等。
以上不單與藥相反,而且與病亦不相符。古人有“服藥禁忌”、“食物相反”、“食物禁忌”等專篇,内容很多,例如:“馬肉不可與蒼耳子同食”,“用白術勿食桃、李”,“鲫魚反厚樸,忌麥門冬”,“吃人參忌蘿菔”……等等。
這些禁忌,大都是古人從臨床診斷中取得的經驗,應予重視。其科學道理有待今後研究。現代醫藥方面,對食物與藥物的關系亦很重視。如用四環素,忌牛奶、豆腐;用山道年驅蟲藥,忌高脂肪;服抗生素時,嚴格禁酒等等
身體健康的人在日常飲食應該注意哪些問題?1、飲食有節:節是節制的意思。《黃帝内經》早就指出:“飲食有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明飲食過多,增加胃的負擔,會影響消化功能。幼兒必須定時定量,勿使饑飽失勻。老年人胃腸功能減退,宜少食多餐,忌生冷、硬物。
2、食不欲雜:《千金方》有:“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文獻中多有記載:蟹與柿子不能同食(少吃無妨),多吃了,會引起腹痛、洩瀉。因為柿子性寒,含鞣酸多,會使蟹的異性蛋白質凝固,成為不易消化的硬塊,刺激腸壁,瀉出來才好。
3、勿偏嗜:人之一日三餐,講究五味調和,忌偏嗜。酸、苦、甘、辛、鹹五味,作用各不相同。在飲食的制作中,調味适當,不但可口,而且衛生,不使營養損失破壞。如偏嗜日久,就會緻病。
如飲食中的酸堿度,在人體内應該保持平衡,不能有偏頗,如單憑每個人的喜歡多吃偏食,即所謂偏嗜,就會使機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不全,酸堿平衡失調。
現已知道米、面、肉、蛋等食物多屬酸性,尤以各種肉食,營養價值雖高,但酸性亦高,無病之人,平時不宜吃得太多,而患胃腸病、肝膽病、心血管病的人更應禁忌。
與之相反的各種蔬菜、水果多屬于堿性。為了防止酸性過多,或求中和酸性,以維持平衡,在菜譜中應該葷素齊備。習慣上于飯後吃些水果,是有道理的,這對維持酸堿平衡是有幫助的。《内經》曾提到:“數食甘美而多肥,肥則令人内熱,甘則令人中滿,轉為消渴。”消渴即今之糖尿病。現在大家多看到,糖尿病患者,體胖的多,皆因甘肥太過引起。肥肉易緻脂肪酸度過高,甘味食物大多含糖,高脂高糖,容易産生肥胖。血脂高,血管易于硬化,對老年人尤應注意。近年常常遇有肥胖的人,要求減肥,到處尋找方法。本人認為:與其服藥減肥,還不如多吃蔬菜,少吃葷腥好。
總結:
“忌口”,原是為了治病,避免反複;随着人們日常飲食生活的體驗,作為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樣需要注意飲食禁忌的問題。合理飲食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健康。
我是@普照醫生,更多中醫問題可以關注我。
#把健康帶回家##清風計劃#
#快問中醫##青雲計劃##健康真相官##頭條健康##頭條健康情報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