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梅花詩四首賞讀:亭亭孤豔帶寒日,漠漠遠香随野風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的《梅花》
王安石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商鞅之後,就是他。
當時北宋面臨國庫不足,而邊境上有遼國西夏騷擾的軍事壓力,他在北宋神宗時期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短時間内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達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舉兩個例子:一 方田均稅法,丈量了部分國土,就已經丈量出了大量被隐藏瞞報的田産,為國家增加了稅收,
二,置将法要求官兵一體,進行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 北宋熙甯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收複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裡。這是北宋最揚眉吐氣的空前大捷,穩定了北方,震懾了西夏。否則北宋也支撐不到1127年,很可能在西夏和遼的夾攻下提前亡國。
但是這樣一個奇人,并非天生貴胄系出将門,而是像梅花一樣,紮根在現實的土壤力,主動臨風沐雪而來。
王安石少年天資聰慧,随着父親宦遊,他的父親正直,在随着父親基層官僚的耳濡目染當中,他了解到了民間真實的生活疾苦,以及不良的官場作風。他的筆力簡勁實在,被歐陽修曾鞏所欣賞,22歲中進士,本來是狀元第一名,因為中間有皇帝不喜歡的字句,排在了第四名。
第一任外派官滿後,王安石本來有調入京城作文字京官的機會,但他放棄了,開始了在浙江江蘇等地做知縣的基層官員經曆。
有人以為他是淡泊名利,這種說法也對,但有更重要的一點,王安石比較真實,他是在基層鍛煉自己實際的治理才能,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古代的官員治理地方,是和真實的土地,人打交道,非常考驗綜合才幹。當然王安石是滿分,每到一個地方就出政績。
這樣幹了十年,到他37歲的時候,他對北宋的社會有着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深沉的憂患。按照過去的制度去自然運轉,積弊會越來越多,國家會越來越弱,社會矛盾也會越來越多,經不起打仗,于是他上了萬言書給皇帝,要求改革。但是宋仁宗在位時,沒有采納。
調任他到京城作編修文史的官員,他拒絕了。
實際沒有人知道真實的原因,他不是淡泊,是不屑,他讨厭那種不務實的文風和官僚氣,那種互相拍馬屁的華麗麗的奢華體,像一朵朵華而不實的煙花。而官場的風氣和空洞绮麗的文字互相堆出虛假的繁華。他想做實在事。
《獨山梅花》是寫在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沒有得到回複之後。
“獨山梅花何所似,半開半謝荊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豔帶寒日,漠漠遠香随野風。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顔色空。”王安石《獨山梅花》
獨山上的梅花它像什麼?它半開半謝在野外的荊棘當中。
她像沒有人知道的佳人,漂泊在荒山野外,像不得意的壯士守着無邊蒿來。
那漸漸流逝的青春,那漸漸消磨的壯志無人知道。
你看它一棵孤獨的梅花,花期半老,獨立殘陽,隻有無邊寂寞的芬芳飄散在曠野裡。
它很想移栽在天家的庭院裡,因為那裡正缺一樹如此遒勁的梅花!
這首詩的氣韻有點熟悉,李白說,“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李白把自己和秋蓮相比,願意進入宮廷,得到皇帝的賞識。
王安石這首,是以絕色梅花相比,也和李白一樣,他的抱負是為君王重用。
因為他已經沉澱了足夠的閱曆,也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深刻。他刻意回避京城那種奢華熱鬧的人際氛圍,因為站在外圍和高處,他更清醒。他是拯救者,這是他的願望和使命,而不是和土同塵,追求熱鬧奢華顯貴。
10年之後,47歲的王安石,迎來了轉機。
20歲的宋神宗即位,即位就是一個爛攤子, 北宋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币,财政年年虧空。土地兼并嚴重,農民時有暴動,一屁股坐在火山上的宋神宗坐立難安。他當即就國事問詢王安石,問王安石何以本朝可以維持百年無事?
實際上他擔心亡國之君的末日落在他身上。
憋了十年的王安石,出口更為老辣,“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你這皇帝每天和太監女子在一起朝夕相處,怎麼知道真實的社會?談了十條,句句都深刻,科考寫詩選人才,那不是人才,憑着科舉名詞安排朝廷崗位,那是吃福利, 沒有官員考核制度,沒有檢查制度,沒有财政管理制度,沒有軍隊的建設等等,将北宋現實的狀态完全暴露出來,倒是一味良藥。
知道問題所在,就好解決,于是王安石君臣一體,正式大刀闊斧改革。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宋朝王安石的《梅花》
這是王安石的快樂,終于等來了用他的人,像一樹梅花,從野外千裡飄香,進入了他最合适生長的地方。
他是一棵老梅花,春風遲來,也算是來了。
不過北宋這個亂攤子,不快點整也不行,宋神宗怕亡國,年輕氣盛,王安石是愛國,重病猛藥,于是力度是相當大。馬上進行土地,軍事還有科考的重大改革,土地直接沖擊了地主官紳的利益,而改革科考,撼動了官場的原來的裙帶關系。于是反對如潮,年輕的皇帝殺伐決斷保護王安石變法進行,其中有名的案子,就是蘇轼的”烏台詩案“。
蘇轼屬于同情舊黨的官員,倒也不是他是地主,而是他覺得這樣狂風驟雨的改革,不利于官員的穩定,而且這個新法過程中也産生了很多擾民事件,并且他認為王安石搞的是黨派鬥争。
其結果這些牢騷産生了負面影響,他被抓進诏獄。還好王安石上書皇帝,留下蘇轼的性命。
幾年以後,蘇轼去拜訪已經退休的王安石,看見他樸素得像山裡的農夫,蘇轼最終感歎王安石的一心為公,所以連自己的磨難也就淡然了。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朝王安石的《梅花》
這首詩以平淡中見冷峻之美。初看并不覺得什麼,卻越看越有味。
牆角數枝梅花,向着北風獨立開放。
我遠遠看了一眼,知道那樹上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特有的香氣飄了過來。
那麼這裡其實點出了背景,有雪,還有類似雪的白梅。
梅花所在的地方,也不熱鬧,在牆角,甚至是在視線看不到的的模糊地帶,但是一縷寒香顯示了它的存在,和同樣是不夠熱鬧的王安石,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交流的之美。
這首詩後世流傳廣泛,因為突出了梅花的香氣和雪白。也像梅花的暗香一樣,流傳了近千年。
而且這首詩沒有修飾詞,幾乎達到自然無痕卻又不能修改的地步。
而且越看這首詩越有梅花骨氣之美。
它是王安石寫在什麼時候的作品呢?
這是王安石晚年從丞相位置退下來後的作品。
和37歲的他願意開放成皇帝身邊的一樹風雪梅花,到現在他退休後的淡然,但那種骨骼裡的梅花清俊之氣是一貫的。
王安石在丞相位時間并不長,且中間還罷相過。前後六年。但是在這六年裡,國家從國庫巨虧到國富兵強,甚至打了漂亮的熙河之戰,讓北宋重新有了開國時候的那種活力,王安石的存在實在是北宋的一顆回春丸。
但是天下太平之後,地主官僚集團集體而攻之,神宗也疲勞多病,王安石回到鐘山隐居。他沒有什麼可以後悔的,和37歲時的期待不再一樣,他如同梅花歸在深山,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也就不懂。
隻是他沒有預料到神宗如此短壽,38歲就去世了。
從個人的際遇來講,有神宗才有了王安石理想的實現,有了這樣一個深邃的知己,才有了理想中的太平和事業。東風走,梅花也該謝落了。
次年,王安石病故,享年66歲。
”花下一壺酒,定将誰舉杯。
雪英飛落近,疑是故人來。“王安石《花下》
我想唯一可以稱得上王安石故人的,抛開級别,大約也隻有年輕如同他兒子一樣的神宗。
如果有另外一處天國,有梅花下一壺酒,他最期待誰呢?期待那個把自己和江山托付給他并支持他的神宗吧。外人隻說神宗懦弱,王安石權相,一手遮天,但是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曾經互相支持燃燒。
他們都是北宋的拯救者,為此也該喝一杯,擔當生前事,何計死後評。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