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雖然疫情防控仍然嚴格,但北京的街頭已經有了那麼一些“年味兒”。走在商業街上,大福字、春聯正在被一個個挂起,年夜飯的預訂電話被挂在最顯眼的位置;走在小區裡,雖然鄰居們還沒有“張燈結彩”,但是小朋友們已經嚷嚷着、纏着家裡的老一輩們要去不禁放煙花爆竹的地方放炮;就連一些民營企業,要到款子的老闆、員工們也開始享受起了過年前的安逸,一些員工甚至已經踏上了返鄉過節的旅途。
小鄭就是一家民營企業的業務經理,他家在泰安,因為老家有事,所以要提前坐飛機回家。作為小鄭的摯友,記者看到他孤身一人回老家,決定送他一程,也和他聊聊近來的工作、生活。
說起來,因為疫情,小鄭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鄉過年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除了老家确實有一些重要的事務,回故鄉陪陪父母,過個團圓年,也是他心中的一片赤誠。
少年遠遊 難忘春節與故鄉
除了團聚與輕松 還有那些美好的回憶
小鄭在北京打拼了10幾年,已是30多歲的年紀,他身上具備着不少北漂男孩兒的特點:堅韌、刻苦、節儉、又充滿爛漫與激情,隻不過最後一點因為生活、經濟的壓力,讓他深埋在心底。小鄭平時會出門跑業務,晚上寫方案,周末陪陪家人。他和妻子、孩子一起住在通州,為了給家庭帶來更好的生活條件、讓孩子快樂地成長,他對自己很節儉,對孩子、妻子則是十分大方。臨近春節,他提前網購了一些年貨、新衣服寄到家裡。
小鄭所在的小區已經有不少外地朋友踏上了返鄉之路,社區裡略顯冷清。攝影|李偉
到了小鄭樓下,通州小區建設的很不錯,但周圍的煙火氣稍微有些少。小鄭告訴記者,因為靠近地鐵,所以很多住在附近的都是外地朋友,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踏上了回家過年的旅途。
當聊起過年、故鄉給人一種什麼感受的時候,小鄭告訴記者,故鄉是他最安心、最自在的地方。“雖然咱已經30多歲了,再過幾年都該‘不惑’了。但是回到老家,在父母面前,似乎一下就可以放下平時的那層身份。在我爸媽面前、在我家裡,我感覺我還是個孩子,不必再是一個幹練的員工;不必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丈夫、父親;也不必強撐着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小鄭的話匣子仿佛一下被打開了。
而家鄉的春節,又是小鄭難以割舍的回憶。小鄭老家泰安在山東省境内,周邊最有名的就是古來國家君主們封禅祭天的地方——泰山。作為周邊的小村落,小鄭小時候每逢春節,都會跟幾個夥伴纏着爸媽帶他們去逛廟會。
春節時的泰山。來源:IC photo
“有時候我爸我媽會告訴我,要一起剪窗花、掃院子,等把家裡收拾得幹幹淨淨,就可以出去玩了。你想想,當時也沒啥娛樂項目,想着那一個個小糖人,一場場皮影戲,還有各種小吃、玩具在泰山廟會等着我們,那幹活可是一個比一個積極。”小鄭臉上挂起了一抹微笑。
而時光就如同流水般一去不複返,當問起少年時的夥伴時,小鄭回答的也隻有一句天各一方、各自安好。
家鄉的廟會、炮仗、糖人、吆喝聲已刻在小鄭心裡,難以忘卻。圖源|IC photo
“走了走了,都走了。誰知道誰在哪兒,那幾個家夥連我微信都不主動加,還說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呢。當初哪年過節放炮不是我掏的錢,現在長大了也不知道請恩公我吃個飯。”小鄭的抱怨裡,似乎更多的是思念,以及成長後,與過去的一種疏離感。畢竟,對于幾十年的分别來說,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回憶裡的美好,也可能永遠封存在過去了。
正所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在小鄭記憶裡,春節裡的故鄉是一種樣子,其他時候的故鄉,也承載了一段段美好。
村口的黃土地,如今已打造成了更加現代化的球場。攝影|鄭龍
除了冬天趕廟會、放炮仗,小鄭還會想起秋天時候鄉下院子裡的棗樹,雖然不好吃,但卻幹淨、純粹;夏天時候泰山腳下的小溪,是他兒時與好友遊玩的“秘密據點”,在樹林裡撿樹葉、看昆蟲,就能度過一個無聊的上午,不過怎麼對抗蚊子,也是他們的小煩惱;春天時候,村口鱗次栉比的楊柳飛絮顯得有些惹人厭煩,但如今他想起那些柳枝,似乎就在輕輕地對他耳語“留下”。
從前車馬慢不覺 而今歸鄉心似箭
路好走了 怎麼回家卻成了難題?
木心先生的詩歌裡提到,“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雖然歌唱着愛情,但也在感慨着時代變化發展的迅速。
小鄭還記得,去泰山趕一次廟會,要走土路、公路、土路,在大巴裡折騰幾個小時才能到。如今雖然路上還是會堵車,但是路修得更好了,去廟會的速度更快了,但真正去的次數卻少了。
在休息區,小鄭和記者聊起了回家的交通方式。攝影|李偉
在小鄭看來,過去在樹林裡捉知了,一天捉不了幾隻,但覺得時間過的很快。但如今,走進那片樹林對他來說,都在殺死他寶貴的時間。“活兒是幹不完的,我這趟回家,除了換洗衣服和年貨,就是電腦和硬盤,一會兒到機場估計還得加加班。你要不開快點吧?”小鄭的催促裡,帶了些許的自嘲。
“說實話,怎麼回家真是個麻煩事兒。我以前試過大巴車、火車、拼車,效率都不高。也就拼車還行。但最好别碰上電動汽車。”小鄭開始吐槽起了回家的不便利,“诶,你這是什麼車?感覺也沒什麼聲音啊?是電動車嗎?”
e-POWER的駕駛感受接近電動汽車,但省去了充電的煩惱。攝影|李偉
路程行進了一半,記者将車開進了加油站,準備上個衛生間。見小鄭聊起了自己的愛車,也打趣道:“這是日産的新車,叫e-POWER,加油,但是用電驅動,油耗賊低,你要不要試試?”
由于好幾年搖不到号,正在思考借親戚牌子購車的小鄭立馬來了興趣。但是深知自己還不是一個老司機的小鄭,讪讪地笑了笑:“一會兒我坐進去再好好體驗體驗就行。”
在加油站衛生間的不遠處,是幾個充電樁。随着電動汽車普及率越來越高,不少消費者也開始接受新事物。但充電似乎一直是個難題:還沒有到春節高峰,加油站4個充電樁有3個在使用中,另外一個黑屏,好像是有些小故障。
看到電動汽車,小鄭也開啟了他的吐槽:“這電動車越來越多,但是充個電、出個遠門可是真費勁兒。我上次回家,拼了個電動汽車,500公裡的路,大哥充了兩回電,光排隊就排1個多小時,這人一開始還舍不得開暖風,沒給我家小孩凍壞了,差點跟他吵起來。”
現階段,電動汽車充電難的問題仍然較難解決。攝影|白昊天
“充電真是沒招啊,要不我早就整個家庭電動車牌了。”一番不吐不快後,小鄭還有些意猶未盡,又補充了一句。
坐進車裡,小鄭開始觀察起了記者的這款新車:“嗯,這車确實不錯。開起來感覺像電動汽車,省油又有勁兒,還不用充電,重點是大過年的,能節約不少時間,可以早一點到家,挺招人喜歡的。”
看着他左瞧瞧,右拍拍,認真看車的樣子,記者許諾等小鄭回來,再把車借他開幾天,好好體驗下e-POWER這個新産品,說不定下次回家,就不用再花大錢坐飛機了、也不用糾結電動汽車堵在路上充電、消耗時間的問題了。
冬日泰山,或許正在等着小鄭的歸來。來源:IC photo
旅途終究有終點,在兩個人插科打诨,一邊聊人生,一邊聊汽車的時光裡,機場已經近在眼前。小鄭笑着下了車,跟記者約定,在家鄉帶幾張山東特色的煎餅回來,一起聊聊他這次回到故鄉的有趣見聞。
文/白昊天 編輯 徐超 校對 危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