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相關病因 ✦
xiang guan bing yin
目前已知與子宮肌瘤的相關因素包括年齡、種族以及遺傳因素、激素水平、内分泌幹擾物、生活方式以及飲食方面。
1)飲食結構:大量食用綠色蔬菜和水果,尤其是柑橘類水果,可降低子宮肌瘤發生風險;同時有關研究指出,食用蜂蜜、豆漿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危險因素。
2)生活習慣:持續酒精攝入,尤其是啤酒的攝入。以及年齡在35歲以下,咖啡因的攝入過多( ≥500mg /d) 将明顯增加子宮肌瘤發生風險;
3)精神壓力:日常生活中長時間的精神壓力将明顯升高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增加子宮肌瘤發生風險;
4)年齡及其他:年齡是子宮肌瘤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5)雌激素:它是一個激素依賴性疾病。雌孕激素水平失衡的女性,往往更容易出現子宮肌瘤。同時,子宮肌瘤在青春期前很少見,育齡期高發,絕經後很少有新發肌瘤。
子宮肌瘤的重要分型 ✦
fen xing
肌瘤既可以長在肌壁間,也可以長在黏膜下或漿膜下,目前,常用國際婦産科聯盟(FI-GO)的子宮肌瘤分型法:
1)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
2)Ⅰ型:無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層擴展≤50%;
3)Ⅱ型:無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層擴展>50%;
4)Ⅲ型:肌壁間肌瘤,靠近宮腔,肌瘤外側緣距子宮漿膜層≥5mm;
5)Ⅳ型:肌壁間肌瘤,靠近子宮漿膜層,肌瘤外側緣距子宮漿膜層<5mm;
6)Ⅴ型:肌壁間肌瘤占據全部子宮肌層。
7)Ⅵ型:肌壁間肌瘤突向漿膜;
8)Ⅶ型:肌瘤完全位于漿膜下(帶蒂)。
子宮肌瘤在妊娠中的影響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良性生殖系統腫瘤,近年來,随着高齡産婦增多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孕婦越來越多,影響約25%~50%的育齡女性,5%~10%不孕症的女性合并子宮肌瘤。臨床表現多為經過多、經期延長、盆腔壓迫及疼痛,也可導緻不孕和産科并發症發生等,但大多數無症狀。絕大多數子宮肌瘤不會惡化,極少數惡化情況多見于絕經後子宮肌瘤繼續生長且伴疼痛和出血的患者。一般來說,瘤體生長比較緩慢,多數肌瘤還會在絕經後自行縮小,因此不是所有肌瘤都需被切掉。
子宮肌瘤對複發性流産有一定的影響。漿膜下子宮肌瘤對複發性流産的影響較小,黏膜下子宮肌瘤影響最大,其導緻複發性流産的機制主要為影響受精卵着床從而引起早期自然流産,黏膜下子宮肌瘤或肌壁間子宮肌瘤較大可使宮腔變形、刺激子宮肌肉收縮,造成流産;子宮肌壁間子宮肌瘤影響子宮内膜基底部的血液供應,影響孕囊着床黏附、幹擾胎盤的正常形成及子宮胎盤循環的完善,從而導緻自然流産。此外,孕期肌瘤增長過快,導緻子宮肌瘤變性,可加劇子宮收縮增加流産概率。黏膜下子宮肌瘤由于導緻不孕、自然流産經常需要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的治療
根據患者年齡、肌瘤大小、數量、所在部位、分類或分布采用個性化治療,包括藥物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以及介入治療。
藥物治療:
1)減少經量但無法縮小瘤體:非甾體類抗炎藥、口服避孕藥、氨甲環酸、緩釋孕激素的宮内節育器等;
2)既能減少經量又能縮小瘤體: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選擇性孕激素受體調節劑(SPRMs)等
手術治療:
1)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TCRM):主要應用于黏膜下肌瘤、影響宮腔的肌壁間肌瘤;
2)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LM):較适合于大小中等的漿膜下、肌壁間肌瘤、闊韌帶肌瘤;
3)開腹子宮肌瘤切除術(TM):多用于多發性、深部壁内肌瘤和位置不佳的肌瘤比如後壁肌瘤、子宮頸肌瘤及懷疑肌瘤惡變可能者;
4)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TVM):對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開腹手術者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術式,尤其适用于肌瘤位于子宮頸、子宮頸峽部、子宮體後壁、子宮體下段的患者;
介入治療:
1)子宮動脈栓塞術(UAE)
2)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MRgFUS)/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
#子宮肌瘤##懷孕##健康真探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