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愛留守兒童的意義與目的

關愛留守兒童的意義與目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5 21:12:00

關愛留守兒童的意義與目的?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湧現了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即農民工,掀起新一輪人口大遷移他們外出務工,為城市創造了财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統籌城鄉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些外出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身後,是數千萬留守農村的未成年的子女,他們已經構成一個日漸增多的特殊群體和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關愛留守兒童的意義與目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愛留守兒童的意義與目的(淺談關愛留守兒童的意見和建議)1

關愛留守兒童的意義與目的

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湧現了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即農民工,掀起新一輪人口大遷移。他們外出務工,為城市創造了财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統籌城鄉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些外出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身後,是數千萬留守農村的未成年的子女,他們已經構成一個日漸增多的特殊群體和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總體來說,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與一般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生活、行為、學習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顧。父母外出打工後,留守兒童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主要表現在吃的花樣單一,隻求填飽肚子,不講營養搭配;部分留守兒童更加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二是行為上缺少監管。父母外出打工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由于監護能力不足導緻監護質量下降,往往“嚴”少“慣”多,“管”少“哄”多,“理”少“錢”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學習上缺少輔導。監護人一般隻對留守兒童的吃住和安全負責,關注學習情況的甚少,留守兒童在課後缺乏督促輔導,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導緻成績下降。四是心理上缺少疏導。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内心有說不出的苦悶,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五是安全上缺少保護。由于留守兒童處于社會化的初始階段,對社會現象和本質的認識都是膚淺的,再加上兒童處于青春發育期,體格沒有健全,這樣使得兒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

産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産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在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的占比較小。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緻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态。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有些不相适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參與,緊密配合,協力推進。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教育監護網絡,确保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對留守兒童的生存和成長都肩負着不可替代的責任,四個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層面。政府的責任主要是在政策層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諧發展,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體來說: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各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将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的監測評估體系,讓各級政府重視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把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保證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農村中小學基礎實施建設。

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充分協作,政府要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作用,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齊抓共管的體系。橫向上,各部門應協調一緻以盡本部門應盡責任;縱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應協調政策和統整資源,有效解決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

2.推進政策的配套完善。要進一步落實、建全有關法律、法規,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等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落實政府應擔負的責任。要積極推進與農民工相關的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改革,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

3.加快戶籍的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鄉戶籍壁壘,建立适應社會和諧發展的新體制。我國要逐漸改善現有的戶籍制度,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制定優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幫助他們适應城市的生活環境,接受留守兒童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入學。實施流動兒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隻要是已經在同一個城市居住達到一定年限就給予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樣的入學受教育機會。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接收流動兒童學校的督導,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對一些有條件接受流動兒童入學,但對他們入學通過多收費和亂收費的方式設置障礙的學校進行嚴厲的查處和處罰,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歧視性待遇和收費,确保流動兒童教育政策實施。

4.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新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宿舍和食堂,讓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是解決留守兒童一系列問題的最有效途徑。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

5.發揮文化的傳播功能。政府繼續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有效為農民送知識、送技術、送教育,有效發展規模農業和特色經濟,實現農業産業化,使農民變成産業工人,以父母的穩定收入,促進子女的長期教育。加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資,建設相應文化設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圖書館等。另一方面,鼓勵農民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掃除不良習俗,實現農村觀念革新和善風良俗的重建。使農村形成較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文明風氣,對留守兒童成長産生促進性的影響。

6.拓展網絡的積極作用。在政府部門實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等項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導内容,增強家長作為第一監護人的責任意識。要發展各類家長學校,全面建設農村家庭教育網絡,拓展城鄉家庭教育渠道,通過遠程教育網絡、農村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加強對監護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護意識和能力。

二、家庭層面。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轉變教育的責任觀念。家庭的教育不但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還會間接影響學校和社會給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敗的,是對社會和對家庭有危害的,所以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家庭,父母都有責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做好言傳身教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尤其重要。在難得的相處時間裡,孩子對父母的行為舉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愛國愛民、尊老愛幼、勤勞節儉等等這些優良傳統不是口頭上說的,是要親身示範的。

3.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心靈的溝通。關心留守孩子,要從“心”開始。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們心裡想些什麼,需要什麼,還有他們的道德行為表現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當好父母,還要當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現代發達的通信給我們帶來溝通的便利。長期在外的父母應充分利用電話定期和孩子進行溝通,對其進行教育。此外,還要多和家裡的監護人、學校電話聯系,及時、準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種情況,有利于對孩子及時教育與幫助。

4.留守兒童的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活到老,學到老”。孩子要學習,父母更要學習。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工作之餘有機會的還是要積極學習,不斷提高。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父母們要跟上時代步伐隻有不斷學習,掌握現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學校層面。培育新一代接班人,教育是關鍵。學校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應擔當“主角”,因為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來由家長承擔的那部分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轉嫁給了學校,因此學校要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學校要進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從單純追求升學率轉向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健康、全面發展上來,提高教師素質,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讓學校成為孩子們所喜歡和留戀的場所。

2.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念。學校要以活動為載體,加強典型宣傳,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要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和課外活動,加強勵志教育,大力宣傳留守兒童先進典型,讓典型教育人,讓典型感染人,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向上,自強自立,奮發有為。

3.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農村中小學配備專業的心理老師,或對老師進行相關心理指導培訓,使他們有能力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定期聘請有關專家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通過老師與學生對話,幫助學生坦然面對成長的煩惱。對遭遇挫折或困難的孩子及時給予心理撫慰,特别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孤僻、膽怯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教缺失。

4.健全完善留守兒童的檔案。通過留守學生檔案,學校一方面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根據情況進行分類教育管理,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特殊關心和監護。另一方面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聯系和溝通,通報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督促家長更多關注孩子成長,讓在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态。

5.架起家校暢通的橋梁。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一是鼓勵教師多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深入學生家庭,指導家長或親屬如何關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家庭聯系卡,利用現代發達的信息通訊技術,形成家長聯系制度。除此,學校還可以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應。

四、社會層面。根據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社會的可作為是加強和完善農村社區教育組織或機構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互補共生。

1.構建監護體系。由村委會牽頭,聯合婦聯、團委、工會、學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黨政機關人員、中小學退休教師以及青年志願者和适當外聘一些專職人員,共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2.加強調查研究。作為黨聯系群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的各級婦聯、團委等群團組織,要深入基層,深入留守兒童家庭,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切實把握農村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實際需求,反映廣大家長和兒童的意願和呼聲,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政府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提供決策服務。加強相關創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積極探索農民工社會保障、探親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們要充分整合、轉化研究成果,為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3.擴大社會宣傳。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傳媒優勢,利用多種宣傳渠道,精心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社會宣傳。大力宣傳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選樹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優秀典型,引起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廣泛關注,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4.發展區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鼓勵幫助農民返鄉創業,使父母雙方或一方能留在家裡,減少留守兒童的産生。這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好出路和長久之計。

5.建立幫助機制。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提倡:要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問候。要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多形式的結對幫助。各級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婦女的特殊作用,結合“春蕾計劃”,進一步深化和豐富“關愛留守兒童、争當愛心媽媽”或“代理媽媽”活動,組織動員各界婦女如女幹部、女黨員、三八紅旗手、五好家庭戶,擔任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或“愛心媽媽”,和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基層共青團組織應該積極主動地發揮作用,開展青年志願者、城鄉少先隊員“手拉手”結對幫扶活動。

留守兒童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因此,要充分協調和發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