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思維的一般過程例題

思維的一般過程例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00:19:34

01

麗辭骈偶

兩兩相對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必定會反映在語言上。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文心雕龍·麗辭》)。大自然天生給萬物賦形,肢體必然成雙成對;這種神奇的機理産生作用,使事物不可能孤單獨立。

這是說事物天然成雙成對,劉勰由此出發來考察語言的表現方式:體植必兩,辭動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載。既然事物現身一定成雙,那麼與之相應,言辭啟動也俱有對偶。左手提右手扶,形成對舉,精巧的意味同時呈現。《文心雕龍》用骈文寫成,劉勰用的就是“麗辭”,他本身的創作實踐印證着自己的觀點。

對比表現為言語方式,首先是作為一種修辭格,把對立的兩個事物或同一事物具有明顯差異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人看得清楚。中國楹聯也叫做對聯,由骈偶句構成,其中有一種形式叫“反對”,用的句式就是對比。反對指上下聯内容相反,對比鮮明。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思維的一般過程例題(象思維102對比論證)1

攝影 張怡

02

三重對比

在議論文當中,對比法被稱為對比論證。例如:

《師說》針對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第二段用了三組對比展開逐層深入論證。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一組是用“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進行對比。聖人原本“出人遠矣”卻還“從師而問”,而衆人“下聖人遠矣”卻居然“恥學于師”,結果是“聖益聖,愚益愚”。截然相反的結果,直觀地說明從師的重要性。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第二組是将某種人對自身和對孩子在從師問題上的矛盾現象進行對比。“愛其子”者為其子“習句讀”而擇“師”;“于其身”“惑之不解”,卻“恥師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組對比,意在糾正從師的價值觀。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思維的一般過程例題(象思維102對比論證)2

圖源網絡

第三組是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跟士大夫之族加以對比,不恥相師跟群聚而笑之形成鮮明對照,将士大夫之族狹隘、迂腐的醜态顯露無遺,從而深刻批判了恥學于師的社會流俗。

組别

對 象

對 比 點

結 果

1

古之聖人

出人遠矣

從師而問

聖益聖

今之衆人

下聖人遠矣

恥學于師

愚益愚

2

其子

擇師而教之

句讀之不知·師

小學

吾未見

其明也

其身

恥師

惑之不解·不

大遺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今其知乃

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年相若、道相似

通過對比點的分析,優劣分明,正誤自判。把對立的雙方擺在一起,突出其不同點,使問題更引人注目,這是對比法的主要作用。但是千萬要小心,對比不是為了哄一頭笑笑,打一頭哭哭,不是對立面互為敵對的關系。韓愈還是很有分寸的,對比的結果“聖益聖,愚益愚”是個兩極分化的過程描述,“吾未見其明也”“今其知乃反不能及”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所以面對世俗風氣,韓愈并不能振臂一呼肅清流毒,也隻能“嗟乎”“嗚呼”連連感歎。

03

對比套對比

對比論證使用靈活,在議論文中任何層級都可以使用,經典的例子如:

《六國論》是套中套,對比套對比,像套娃一樣大小套三層。全文總體是對比:正面論述,賂秦必緻滅亡;反面論述,不賂秦則未必滅亡。這是大套子。宏觀上把賂秦和不賂秦兩種情況加以對比,用其可能産生的不同結果,來證明中心論點:弊在賂秦。

第二段分析賂秦緻亡的原因,進行細緻的對比。這是中套子。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寝。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思維的一般過程例題(象思維102對比論證)3

攝影 宣葆華

對比的主體雙方是諸侯跟暴秦,作者用清晰的言語形式将對比點一一對應:

諸侯——暴秦

五城十城——小邑大城

亡百倍——得百倍

大患——大欲

舉以予人——秦兵又至

地有限——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薪不盡——火不滅

對比結論: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這一段當中還套着一個小套子,拿六國的先祖父跟子孫進行對比:“暴霜露,斬荊棘”極言祖先獲得尺寸之地的艱難;“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極言敗家子孫割地事秦的輕率。兩相對比,結果是“得一夕安寝。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如此層層對比,條理清晰,文勢豐沛,成為文章一大特色。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對比自身不具有證明力,它隻是用兩山對峙的方式把問題清晰地凸出來,所以論者需得自留餘地,不能把話說死。蘇洵當然老到: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衆所周知曆史不可假設,“向使”之說作為史論姑妄聽之,因此拿“或未易量”作結才算恰當。

對比的功用主要在:黑白相襯,形成反差,格外醒目,引發思考。于使用者而言,主張什麼,反對什麼,易于表達清楚。論述過程中,對比點一一對應,有明确的言語标志做引導。

為您鍊接

象思維(101)和而不同

象思維(100)相輔與相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