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上身長下身則短,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這是《水浒傳》裡施耐庵對武大郎的描述。
武大郎的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戶曉,成為了街頭巷尾人們的飯後談資,而他的妻子潘金蓮随着小說的傳播,也變成了不守婦道的典範,夫妻二人可以說都有着明顯的缺陷。
多年以來,大多數人都覺得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不過是虛構罷了,認為他們并不真實存在,可就在1992年,考古專家在河北發現了武大郎的墓,這表明曆史上确實有武大郎這個人。
武植墓
然而,随着考古發掘的進行,當專家打開武大郎的棺材後,卻發現了一個存在了800多年的騙局……
武大郎墓的發現武大郎墓位于今河北邢台清河縣武家那村,村裡至今仍生活着一千多名武姓民衆,村裡的祠堂還供奉着武大郎的塑像、碑文,而在當地人們似乎都很尊重這位武姓先祖。
武大郎墓的首次發掘源于1946年,彼時武家那村的農民因為多年飽受戰亂之苦,家徒四壁,為了活下去,他們主動拿着鋤頭發掘了武姓的祖墳,想從中弄些金銀财寶,以解燃眉之急,而這其中最大的就是武大郎的墓。
武大郎墓
武家那村的農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武大郎的墓掘開,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這在古代可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擁有的,農民們興奮極了,覺得棺材裡一定會有大量的财寶。
可當他們打開棺材時,卻發現裡面隻有兩具骨骸,連一件值錢的物什都沒有,這讓他們很是苦惱,當然,這些農民并不知道這個墓是武大郎的,一無所獲的他們隻好悻悻而歸,并用土重新将棺材給埋上了。
建國後,随着生産的發展,當地的百姓生活已經得到了滿足,再也沒有動過挖掘墳墓的念頭,直到1992年,水浒熱的興起才促使武大郎的墓被第二次發掘。
武植墓
原來,在改革開放後,考古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專家們經過考據發現武大郎也許确有其人,而他的家鄉很可能就在武姓人家聚集的武家那村,為了弄清曆史上武大郎的真實形象,他們才來到了武家那村一探究竟。
經過一番探測,專家們來到了當初武家那村農民挖掘的墓的地方,并且在征得武姓後人同意後,立即對這座墓進行了二次挖掘。
專家裡就有一些熟讀《水浒傳》的學者,他們當然知道小說中武大郎的形象,可當那口楠木棺材再次浮現在衆人的眼前時,大家都大吃一驚,因為一個賣燒餅的是不可能有條件為自己置辦一口如此珍貴的棺材的。
影視劇裡的武大郎形象
不過最令專家們驚喜的是,這口棺材的長度顯然在1米9以上,而按照小說的描述,武大郎不過隻是一個一米五不到的矮子,是斷然用不了如此長的棺材的。
面對着一連串的疑惑,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打開了棺椁,就這樣,一個存在了800多年的騙局開始被事實破解。
經過專家的考證,墓裡的兩具骨骸明顯是一男一女的,而且兩人還是夫妻,其中男的身高竟然有1.78米,這與小說中描述的武大郎“三寸丁谷樹皮”的形象顯然完全不同,而随着這一考證結果的公開報道,頓時颠覆了人們對武大郎的認知。
骨骸
那專家們又是如何确定墓中的男性骨骸就是武大郎的呢?
原來,清河縣的縣志和武家莊村的武氏族譜裡均明确記載了武大郎其人,并且準确地标出了武大郎墓的位置,專家們正是通過記載才來到的這裡,并且順利地對武大郎墓進行了發掘。
不過問題又來了,既然真實的武大郎與小說的形象相去甚遠,那曆史上的武大郎又是什麼人呢?他的妻子潘金蓮又是否如小說裡描述的那般不堪呢?
影視劇中的潘金蓮形象
曆史上的武大郎根據縣志和族譜記載,武大郎,真名武植,出生于北宋末年,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大,才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郎”。
真實的武植不僅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且還能文能武,自幼就飽讀詩書,宋徽宗統治時期,武植憑借才學年紀輕輕就通過科舉考中了進士,要知道在古代考上進士的一般年齡可在四十歲以上。
武植墓
後來,武植被皇帝欽點為山東陽谷縣的縣令,官至七品,他便來到了山東走馬上任,因為正值青年又官運亨通,不久後,他就被當時的邯鄲知州看中,并将女兒潘金蘭許配給了他為妻。
也就是說,潘金蓮并非小說中提到的貧苦人家的女子,反而是一位大家閨秀,在當時的禮教約束下,潘金蓮也不可能與西門慶行不軌之舉,武植和潘金蓮在婚後十分恩愛。
善解人意的潘金蓮精心打理着家務,和武植一起扶危濟困、樂善好施、除暴安良、愛民如子,陽谷縣的百姓對夫妻二人都很尊敬,當地百姓甚至還為武植立起了功德碑。
功德碑
在武植即将卸任的時候,縣裡的百姓還紛紛趕到縣衙為他送行,可以說,武植是一個政治清廉的好官,而潘金蓮也為他生下了四個孩子,是一位難得的賢妻。
晚年回到家鄉後的武植也沒有閑着,他興辦教育,鼓勵農桑,接濟鄉裡,造福一方,武家那村的村民都對他感恩戴德,在他去世後,村民們為了歌頌他的功德,還為他修起了墓,并請文人專門刻上了碑。
值得一提的是,為官數十年,武植的家中卻無一點财富,下葬的時候,棺材裡除了放了一些随身的衣物之外,沒有一點的珠寶,要知道在宋代文官的工資是比較豐厚的。
武植墓
原來,武植和潘金蓮夫婦隻要一遇到貧苦的百姓就立馬給他們捐款捐物,而且每當到了災年的時候,武植還會專門趕往南方富庶的地方收購糧食,因為中央并沒有多餘的錢給他,他隻能拿出自己的俸祿,對此,他毫無怨言。
現在,距離北宋已經過去了800餘年,關于武植的詳細資料我們已無從查起,但仍可以從武植墓的碑文中窺探他的功績。
碑文中寫到:“公(武植)幼年殁父,與母相依,衣食難繼……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舉萬民傘敬之。”
影視劇中的武大郎形象
在古代,能獲得萬民傘的官員無一不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可以說,真實的武植要比小說中的武大郎要優秀許多,可既然是這樣,那施耐庵為何要在《水浒傳》中“诋毀”武大郎夫婦的形象呢?八百多年前的騙局背後究竟隐藏着一個怎樣的真相?
騙局緣何而來流言最先傳出的地方往往是在親近的人那裡,造謠诋毀武植夫婦形象的就是武植早年時的好友王某。
在武植十幾歲的時候,因為家裡太過貧窮,經常吃不上飯,讀書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就在他感到無助的時候,王某主動站了出來接濟武植,給他無償贈送吃的,還幫他提供進京趕考的路費,武植對其十分感激。
影視劇中的武大郎形象
後來,武植中了進士後做了陽谷縣令,而王某因為經營不善,生活變得困頓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王某得知了武植做官的消息,便趕到了陽谷縣投奔。
武植見多年的好友來訪,也非常激動,便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他,并邀請他在縣裡多住幾日,兩人經常在一起閑談,每每回想起這些年的變化,二人都感慨不已。
但時間一長,王某的心裡卻産生了不滿,因為他覺得武植并沒有提攜自己當官的想法,也沒有為自己建房子,而且吃的東西也變得寡淡,這讓他很是郁悶。
影視劇中的武大郎形象
原來,王某曾不止一次地向武植提出過要做官的事,但每次都被武植給拒絕了,武植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員,他覺得不應當存在“走後門”的情況,而之所以不給王某建新房是因為武植确實沒有多的錢财,他把幾乎所有的錢都用在了幫助百姓身上。
王某可不管這些,他愈發覺得是武植慢怠了自己,一氣之下就不辭而别,在返鄉的路上,他越想越氣,便開始編造流言對武植進行污蔑。
于是,一些抹黑武植的小故事便逐漸流傳開來,氣急敗壞地王某連武植的夫人潘金蓮也沒有放過,将其一并抹黑,在陽谷縣的時候,他聽說武植曾懲辦過一個叫西門慶的惡少,頓時靈光一閃,遂有了日後廣為人知的潘金蓮與西門慶行苟且之事的故事。
影視劇中的西門慶形象
一些市井無賴和被武植懲戒過的不法分子在聽說這些流言後也十分高興,他們恨不得武植當衆出醜,便紛紛加入了散播謠言的隊伍,沒多久,陽谷縣方圓數十裡的地方都在流傳着武植夫婦的種種劣迹,夫妻二人的聲譽也因此遭到了極大地損失。
随着時間的流傳,各種造謠的版本越來越多,經過以訛傳訛,一傳再傳,後世的人們也逐漸覺得“三寸丁谷樹皮”和“不道德的女人”就是真實的武植和潘金蓮的形象,施耐庵也将這一人們的飯後談資寫進了小說裡。
直到現在人們一提起武大郎第一時間就會想起“老實人”的形象,一提起潘金蓮就會想起紅顔禍水、不守婦道的女人,這種傳承800多年的訛傳似乎使假的成為了真的,而真的卻鮮有人知。
影視劇中的武大郎夫婦形象
當然,假的永遠真不了,在專家們向世人揭示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真實面貌後,人們也逐漸對夫婦二人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而武家那村的武姓後人們為了給先祖武大郎正名,也重新為他立了一個碑,在碑上記述了他清廉正直的一生。
不過《水浒傳》和訛傳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導緻人們對武大郎夫婦印象還停留在800多年前的謠言之上,一時間很難徹底改變,但随着武植真實形象的普及,人們終有一天會改正以往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武大郎的後人們早在流言開始的時候就為武植的正名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其中,施耐庵的後人施勝辰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後,非常自責,便專門趕到了武家那村向武大郎的後人們道歉。
武大郎畫像上的詩文
為了表現自己的誠意,施勝辰還認真地為武家做了十六幅畫并且配上了詩文,其中在武大郎的畫像上,他這樣寫道:“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家祠堂斷公案,施家欠賬施家還。”
面對施勝辰的誠意,武家人也十分釋懷,如今,武家後人和施耐庵的後人們一起努力着為武大郎夫婦正名,希望時間能盡快給人們還原武大郎夫婦本來的面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