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與利他的靈魂進化?【記者手記】譯書的困境其實是一個老話題,但這裡的“老”是僅就出版界或學術界而言最近,譯者金曉宇成為“刷屏”的新聞人物,許多網友驚訝于他每年譯出數十萬字,卻仍然難以自力更生,這從側面反映出,在大衆層面,譯者的生存狀态仍是一個新話題,譯者的困境仍需要更多人理解、關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利己與利他的靈魂進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記者手記】
譯書的困境其實是一個老話題,但這裡的“老”是僅就出版界或學術界而言。最近,譯者金曉宇成為“刷屏”的新聞人物,許多網友驚訝于他每年譯出數十萬字,卻仍然難以自力更生,這從側面反映出,在大衆層面,譯者的生存狀态仍是一個新話題,譯者的困境仍需要更多人理解、關注。
在一些譯著的新書分享活動中,我們時常聽到學者自嘲譯書是“用愛發電”,是“費力不讨好的良心活”,甚至有學者調侃“感謝關注我們弱勢群體”。但在這樣的玩笑背後,仍有許多人甘之如饴地踐行着自己的價值選擇。有學者翻譯了四十多部書,以一人之力撐起一套叢書。還有學者不完全以成果評價、職稱評定為工作導向,堅持為學生翻譯學科必讀書目。當嚴肅作品翻譯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時,他們為什麼還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做這件事?采訪中,多位譯者都提到了自己做這件“苦差事”的初衷,這個初衷幾乎是驚人的一緻——分享。
他們自覺成為文化中的“利他者”,是出于對學術建設和文化普及的責任心。其實,分享亦是一種建設。魯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裡寫道:“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閑都可以。”魯迅認為翻譯等事業是培養天才的泥土,他自身也是做翻譯起家,一生發揚着為了鮮花甘做腐草的精神。
許多人說,譯書困境隻是一件不足為外人道的小事,隻是一件一時難以破題的小事業。但别忘了,金曉宇走進大衆視野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就是“被看見”。事實上,人們期待看到更多為知識傳播奮鬥的人,也應該看見那些文化中的“利他者”。因為“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本報記者 陳 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