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所占篇幅最大的莫過于齊威王、齊宣王和齊闵王祖孫三代了,戰國曆史中關于他們的成語和寓言故事非常多,我們的标題濫竽充數就是其中一個。
如此喜歡聽吹竽的齊宣王和齊湣王父子,是不是特别昏庸呢,其實并不是,尤其是齊宣王,根據《史記》記載,齊宣王在位時,雖然喜歡孟子這樣的文學家,但是他真正賞識的其實是孫膑和田忌這樣的兵家人士,憑借着強大的軍事力量,齊宣王在位時,東方諸侯都以齊國為尊。
齊宣王在位初期,還是一個比較傻白甜的君主,為了鞏固王位,他的猜疑心比較重,經常懷疑親兄弟,甚至被權臣利用。齊宣王因為不良愛好比較多,所以經常被齊威王寵妃衛姬找到毛病打小報告,險些讓齊宣王被廢。
但是,齊宣王做了大王之後,非但沒有把衛姬放在眼裡,還一直猜忌排擠擔當過相邦,甚至批閱過奏章的田嬰。他認為,田嬰對他來說更具有威脅性。還好,田嬰本人一直以忍讓躲避為主,再加上田嬰謀士齊貌辨的遊說,齊宣王這才明白田嬰并不想害他,讓田嬰回了封地。在田嬰臨死前,還親自去探望。
齊宣王在位初期,十分信任鄒忌,但是晚年的鄒忌一直以排除異己為主,對相邦之位的癡迷已經讓這個辯才無礙的才子開始用才能對付大臣。
因為鄒忌是相邦,權傾朝野,所以很多人都來給鄒忌當門客,齊宣王對此十分不悅。有一個叫晏首的貴族,他雖然也很富貴,但是門客少,這讓齊宣王十分放心。但是,鄒忌向齊宣王透露晏首這個人非常不喜歡舉薦人才,生怕有人搶了他的位子,這番話直接讓晏首失去了晉升的道路。
後來,随着年齡的增長,齊宣王也開始懂得了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鄒忌去世之後,齊宣王很快重新起用田忌,積極繼承齊威王的外交方針和國策,使得齊國非但沒有在他手裡敗落,反而更強大了。
齊宣王在位時,和齊威王一樣非常喜歡看滑稽戲。
齊國有一個學者,他出身地位,是給人家做倒插門的,正好會滑稽戲。這位倒插門就是曾經給齊威王講過故事的淳于髡。所謂滑稽戲就是身材矮小的男子故意扮醜,然後講故事來給貴族取樂,其實是很作賤人的表演。但是淳于髡因為有思想,有學問,貴族們看他的表演并不會嘲弄他,反而十分尊敬。士子們為了得到齊王賞識,也喜歡上門拜谒他。
這不,有一天,淳于髡一天見了七個士子。齊宣王感到十分疑惑,“寡人聽說,能在方圓千裡找到一個賢人,那其它的賢人就會肩并肩向你走來。能在一百年裡發現一個聖賢,那其他的聖賢就會接踵而至。可是,如今先生一天接見了七個讀書人,怎麼能保證這些讀書人的才能并不是平庸的呢?”
淳于髡笑了笑,開始了他的表演。“我聽說,同一種鳥,同一種獸,都是共享一個栖息地的。采藥郞到低窪潮濕的地方去挖柴胡、桔梗這樣的中藥,就是一輩子都找不到,可是他們去山上挖,就可以拉滿一車中藥。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大王,我發現這七個讀書人都是有才能的,那從他們身邊尋找有才能的嗎就如同河中取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舉。您怎麼還擔心這些人才會才能平庸呢?”
通過這樣一番話,齊宣王很快找到了發現人才的方式。自此之後,他積極創辦稷下學宮,招攬天下會文學或者會遊說的人才,一時之間,除了淳于髡之外,孟轲,慎到等人才齊聚齊國,有的都做到了上大夫。
紀錄片《風雲列國之戰國》曾經重演過齊宣王在稷下學宮召見顔斶的事件。當時,齊宣王讓顔斶上前,結果被顔斶前反駁,雙方開始了一場國君和人才誰更尊貴的論辯。
顔斶認為,當年秦國進攻齊國時曾經頒布法令,如果有人敢到柳下惠的墳地五十步外砍柴的,就立刻殺了。如果有人得到了齊王的頭,可以封萬戶侯,賞賜黃金一千镒。可見,還是人才更尊貴。
齊宣王的侍從反駁道,做了大王可以統領千乘的土地,讓讀書人都放下仁義來到他的國家做臣子。可以,讀書人才華再高,也隻能自稱匹夫,需要步行去自己的田裡種地,活得再差點的還要住在田野裡甚至胡同裡,所以國君比人才尊貴。
顔斶又反駁道,“不對,大禹的父親被安上罪名殺死,卻依然可以憑借治水的功勞創立大夏。夏桀貴為國君,也照樣被商湯替代,作為國君,到了亡國滅族之時,恐怕連住在胡同裡的資格都沒有。故而,人才可以憑借才能德行做國君,國君也會因為失去國家而虎落平陽。況且,國君都自稱孤或者寡人,就是為了彰顯謙虛的德行,吸引人才,尊重人才,所以人才更重要。”
顔斶的一番話深深打動齊宣王,國君本人就可以是人才,但是國君一旦失道,那就連士子都做不成了。為此,齊宣王打算允許顔斶可以與他同遊,吃一樣的肉,坐一樣的馬車,給顔斶的妻子贈送好看的衣服,甚至想拜顔斶為師。
但是顔斶長歎道,“美玉生于山中,會因為過度打磨而破碎。出身低微的讀書人,一旦得到高官厚祿,離尊嚴掃地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況且我這個人一向低調,沒有車馬就步行,當不了權貴那就保證一生不犯罪,一輩子隻求清靜貞正四個字。我來稷下學宮不求功名利祿,隻求能勸谏大王。”說完,就離開了稷下學宮歸隐田園。
樹立了人才更貴重的觀念之後,齊宣王開始大量起用親戚中有才華的,但是這樣的行為并不利于國君發現出身不高的人才。于是,一個叫王鬥的前來遊說齊宣王,他一見齊宣王就暗諷齊宣王是昏君。
王鬥一看齊宣王生氣了,立刻說,自己心中的賢君是齊桓公小白。齊宣王尴尬地說,“寡人比較愚笨,見識淺薄,能做個守成之君就可以了,哪裡比得上齊桓公呢?”
王鬥笑着說,“齊桓公喜歡好馬,好狗,美酒和美女,大王您也喜歡,隻是大王您并不重視人才罷了。”齊宣王指出自己已經見過了許多人才,但是這些人才還是比較平庸,不具備讓齊國強大的能力。王鬥突然正色道,“我們讓工匠做帽子而不讓親貴做帽子,這是為什麼,不就是工匠更專業嗎?同樣的道理,大王治理國家,非要從親貴中選材,怎麼可能制定出更符合齊國實際的國策呢?”齊宣王恍然大悟,立刻從出身平平的讀書人中選了五個人做官,齊國的國力更加強大了。
在選拔人才方面,齊宣王的優點頗多,但是在外交方面,齊宣王的失誤就比較多了。因為秦國在他在位初期就攻打齊國,所以齊宣王一開始果斷聽從蘇秦和陳轸的建議,選擇合縱,一和秦國鬧矛盾,就果斷殺了王後斷交。
後來,因為和楚國鬧矛盾,齊宣王又聽從張儀的意見,果斷選擇了連橫。不但如此,齊宣王平時還喜歡插手東周等國家的内政,後來還對燕國趁火打劫。如果不是軍事力量強大,齊宣王可能早就完蛋了。
後來,齊宣王還曾經試圖讨伐魏國。聽說這件事之後,淳于髡又開始給齊宣王講故事,“大王,韓子盧是跑得最快的狗,東郭逡是最聰明的兔子。有一天,韓子盧餓了,想吃了東郭逡,于是它一直追東郭逡,東郭逡就一直不停跑,很快狗和兔子都累了。一個農夫看到了之後,就把他們都抓住吃了。如今齊國和魏國一旦打起來,那秦國和楚國就會像農夫一樣坐收漁翁之利。”齊宣王這才作罷。
女史李氏曰:《史記》,《戰國策》等著作中關于齊宣王的記載都是很多的,在之前的東周系列中,女史主要引用的是《史記》對齊宣王的記載。在今天的齊國視角中,筆者主要引用了《齊策》的故事,表面是寫濫竽充數,實際是寫人才與齊宣王之間的關系。雖然百度百科中有兩篇關于孟子與齊宣王的交談,但是考慮到《孟子》畢竟是語錄集,再加上《史記》明确指出了孟子并沒有被齊宣王賞識,所以那兩篇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女史并未引用。
故事裡的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喜歡養狗養馬,喜歡滑稽戲,喜歡後宮佳麗,喜歡美酒佳釀。但是,這些都是表層的喜歡,一旦遇到了對國家更有利的人才,齊宣王會立刻想起自己的責任。
那些“如果這個君主是個平民就好了,還能做藝術家”這樣的言論本身就是錯誤的,身為國君,就有責任保護這個國家,有業餘愛好不是君主任意妄為的理由。正如齊宣王自己領悟到的那句話,身為國君,一旦亡國滅族,連胡同都住不了,等待他的隻有身首異處。
然而,這個大道理戰國時期就有了,卻依然有一代代的國君玩物喪志,身死國滅,一個個地撲倒在這句話裡,再也起不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