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不篝燈坐,相看白發新。
共談為客事,同是異鄉人。
詩寫梅蓊月,茶煎谷雨春。
明朝愁遠别,離思欲沾巾。”宋朝黃庚《對客》
茶園金馬倫高原,馬來西亞
說着說着,谷雨節氣就來了。此時正是農曆3月下旬,氣候溫暖濕潤,太陽到達黃金30度,氣溫穩定在20度到30度之間,而且多雨。此時有着“雨生百谷”的青翠歡喜,更有着萬木峥嵘,群山滴翠的山水之美。
而山地丘陵更容易形成雲蒸霞蔚的小氣候,一切濕潤清新,連綠色也秀色可餐。
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先祖,嘗盡百草,善加利用,自然就不會錯過茶。有一個謎面寫,人在草木間。設若你是饑渴疲憊的古代驢友,看到青翠鮮嫩的樹木的嫩芽,你忍不住要吃一口的,那清苦提神的滋味,使你不能忘懷的,後來就叫做茶。
肯定茶葉最初是一種食品。後來發現它有解渴,利腸道的作用,要知道在古代,消化道的毛病應該一直伴随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能夠利用的盡量利用,比如說桃枝桃葉,當然也不會錯過茶,隻是這種丘陵山地的植物大多長在南方,要得到新鮮的茶葉,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茶一直作為食品和藥品中的珍稀品種存在。
古代也不叫做喝茶,茶葉是煮在飯菜和肉裡。古代有宴會聚集,也擔心食品安全,有茶的食品更讓人放心。在漢朝遇到貴客來了,會到集市上想辦法買點茶葉,茶葉作為商品一直價格不低,這是源于它的産地在南方,茶葉也成了尊貴待客的一種食品禮物。物以稀為貴,自然烹調的方式就不粗放。
在唐宋的詩詞裡,茗多于茶,因為茗是茶樹的嫩芽。這種食藥兩用的嫩葉,由于唐朝的繁榮和穩定,大量的被人工培育種植。但吃的方式,和當代有所不同。
繁榮帶來了食品制作的精細化,通常是磨成粉狀。放在幹淨的水裡煮一段時間,然後再加上米,果脯,鹽,糖,形成糊狀。然後一碗一碗地舀上來,客人在茶葉和食品特殊的香氣裡,說話聊天,宛如現在的社交型的咖啡聚會。
當然,如同咖啡邊熱邊加,煮茶也是一種氛圍,大家在香氣裡沉醉,慢慢看煮的程度,甚至觀察浮沫。一起吃過茶,表達友誼之深,一起吃茶,表達兩個人的時間和心情都對接,一起吃好茶,表達加深友誼,一個人吃茶,自然,是一種悠閑的奢侈,不亞于在都市的紅塵裡,去享受一杯苦咖啡,站在落地窗前,那真是優雅高貴。
所以唐宋兩代茶叫煎茶。
那麼什麼時候的茶最好喝呢?肯定是新鮮的嫩茶。
所謂明前茶,是清明之前采的最初的茶葉,那個時候茶葉剛剛的出芽,還是尖尖嫩苞,極其的有視覺的享受。所謂掐尖尖,要的就是那最初的鮮嫩。
所謂雨前茶就是谷雨之前清明之後采的茶。此時雖然不及明前茶樣子秀氣,但是也屬于嫩尖尖。明前茶和雨前茶都是茶中的珍品和極品,因為産量少。市場的需求也推高了價格。好的明前茶雨前茶往往作為貢品。
那麼什麼是谷雨茶呢?谷雨茶,也就是茶樹正茂盛的谷雨前後時節采的。當然部分的極品,會制作雨前茶,但是這個時期的茶葉,嫩芽肥厚,發育飽滿,應和時令,也是茶葉大量采摘和上市的季節,所以我們往往喝的春茶,都是這個時期的茶。這已經是極好的了。
明清兩代,茶葉從吃茶轉向了喝茶,從貴族轉向了平民,茶葉不再熬湯熬粥,不再加鹽加糖,更注重茶葉本身的清苦清甜,作為待了客禮儀,或者飯後消食。
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看到了不同的喝茶規矩,吃飯前的一杯茶,是用來漱口而不是喝的,這是取茶水的消毒口腔的作用,這個時候的茶往往是普通的茶葉。而飯後一杯茶,則是用來消食的。當然賈母到栊翠庵喝”老君眉“,那是純粹的上等茶,是用來當高級飲料喝的。
在宋朝的黃庚的這首小詩裡。
有月亮的春天的傍晚,兩個白發的中老年人,在異鄉做客閑談。
”詩寫梅蓊月,茶煎谷雨春。“有的人理解,為梅蓊是梅花,這其實很容易從字面上就知道,此時正是梅葉青青的晚春,兩個人在一起煮着茶粥,來對應谷雨的節氣,打發春天漂泊在外的孤寂。
兩個人邊煮邊吃,一頓茶下來,已經産生了感情,那可不是一杯茶的功夫。那是兩個老人互相取暖的夜晚。
“明朝愁遠别,離思欲沾襟。”和家人已經離得很遠,剛剛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人,明天又要面臨着分别。在茶香裡,都有着脆弱和惆怅。這頓茶吃得,如同當代人的宵夜和靠杯酒。
所以在品唐宋茶詩詞的時候,你可要好生腦補一下,他們是怎樣喝茶的。那可不是一杯開水了事,裡面内容多着。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