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8 21:10:04

古人觀察太陽的出沒,将晝夜交替作為一

觀察月亮的盈虧,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月,現在叫做朔望月

的概念的話,最初大約是莊稼成熟的周期。年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現在叫做太陽年。年表示的是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間的這一段時間。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曆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曆法是陽曆。我國古代的曆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了解我們的曆法日月年和節日的由來)1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又按照夏曆正月二月三月等12月依次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雖然我們現在是有4個季節,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隻有春秋二時。例如《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就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後來随着曆法的豐富,春秋二時再分出冬夏二時。所以我們看有些古書它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例如《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了解我們的曆法日月年和節日的由來)2

這裡還有點需要注意的是閏月。如何潤閏月是古代曆法工作中的重要事情。因為四季循環的周期實際約為365又1/4日,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約多11又1/4日,這樣三年就相差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所以三年就需閏一個月。

現有文獻來看殷周時就已經置潤,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稱為十三月。漢初在九月之後置潤,稱為後九月。上古時期也有年中置潤,例如閏三月、閏六月等。

除日月年之外,我們還有更大的時間單位就是章、蔀(bu)、紀、元。十九年為一章,四章為一蔀(76年),二十蔀為一紀(1520年),三紀為一元(4560年)。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了解我們的曆法日月年和節日的由來)3

二十四節氣:正月 立春雨水、二月 驚蟄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滿、五月 芒種夏至、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處暑、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十二月 大寒小寒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就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等。二十四節氣跟陰曆月份搭配不是固定的,因為節氣是跟太陽走的,和朔望月沒有關系。

二十四節氣是用于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等方面變化的農事季節經驗總結,對農業發展貢獻很大。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了解我們的曆法日月年和節日的由來)4

我們這裡還要提及古人記錄時間的法則,也就是我們閱讀古書時需要了解的紀日法,紀月法和紀年法。

古人用天幹地支來紀日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組合為60個單位稱為60甲子,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設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後依次推乙醜、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複始。需要注意的是:天幹地支的組合是天幹的單數配地支的單數,天幹的雙數配地支的雙數。紀日法遠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有了。

古人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幹時段,一般來說日出時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有,朝夕并舉,日暮并舉等說。

太陽正中時叫做日中,将近日中時叫做隅(yu)中。太陽西斜稱昃(ze)。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後,隅(yu)中之前。這段時間叫做食時或蚤(zao)食。夕食在日昃(ze)之後,日入之前,叫晡(bu)食。日入以後是黃昏,黃昏以後是人定,人定以後是夜半。

夜半以後有雞鳴和昧旦兩個時段。昧旦又叫昧爽,表示是天将亮的時間。昧旦之後又有平旦,平明,表示天亮的時間。

古人将一晝夜等分為十二個時辰的概念,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小時本來就是小時辰的意思。與現在的時間對照,夜半十二點即二十四點是子時,淩晨兩點是醜時,四點是寅時,六點是卯時。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了解我們的曆法日月年和節日的由來)5

古人紀月與現今相同,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晦。例如《莊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腓(fe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望後面離得近的日子叫既望。

最後說到古人的紀年法,它有兩種。一種是歲星紀年法,一種是太歲紀年法。

歲星紀年法是将這個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xiao)、诹(zou)訾(zi)、降婁、大梁、實沈、鹑首、鹑火、鹑尾、壽星、大火、析木。古人認為歲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進一個星次。例如某年歲星運行到星紀範圍,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第2年歲星運行的玄枵範圍,即“歲在玄枵”。

太歲紀年法是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合十二地支來紀年。但是由東向西與之前歲星行進的方向相反。所以我們古代天文占星家便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他與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一緻就可以用來紀年。

我們使用的時間最長的曆法(了解我們的曆法日月年和節日的由來)6

最後為大家談一談我們的一些節日:

元旦,正月初一。辛亥革命以後公曆的1月1日被稱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為春節。

人日,正月初七。傳說正月初一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社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也叫春社 。

寒食,清明前二日。習俗是禁火三日。

清明,清明節。

花朝,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3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此日臨水祓(fu)出不詳,叫做禊(qi)。是一種在水邊舉行祭祀的活動。但後來節日固定為三月三,變成了水邊聚會,郊外遊春的節日。

浴佛節,四月初八,釋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端陽),五月初五,紀念屈原。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我們一般大多都指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七月初七日晚間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有詩為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牧《七夕》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又稱鬼節、盂蘭盆節。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佳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重陽,九月初九。古人重陽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又有帶茱萸登山飲酒避禍之意。

冬至,冬至節,節氣的起點。“冬至一陽生”。

臘日,十二月初八日,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除夕,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舊迎新。

這些節日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曆史文化積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